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更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102例老年人AMI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象为1995年1月~2001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AMI者102例,男80例、平均年龄68岁,女性22例、平均年龄70岁。均符合1979年WTO诊断标准,均未对心律失常作预防性治疗。 采用日本产Kenza-cardic 12道电脑 相似文献
2.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疾病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96岁488例AMI住院患者按年龄分组,从发病特点、诱发因素、临床过程及疾病转归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随年龄增长,≥70岁组女性患者的比率明显增高;≥70岁组发病与慢性心肌缺血史、高血压、糖尿病明显有关,起病时多无典型胸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胃肠道反应、意识障碍等症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19~59岁及60~69岁两组。结论年龄因素是决定老年AMI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4.
5.
为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观察54例AMI并发房性心 情况。结果房性期前收缩(PAS)能提示可能合并有左心功能不全。室上性PS可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颤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早期应用潘南金防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将6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溶栓前开始使用潘南金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频发室早(20.6%)、短阵室速(8.8%)发生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0%(P<0.05);而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和室颤发生率,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MI早期应用潘南金可以降低溶栓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从而降低AMI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心肌梗死均发生于脑血管意外后6小时~8天。其中下壁7例,前壁5例,前壁+下壁4例,前间壁3例,下壁+侧壁2例,无Q波型1例。入院前,15例患者有各种基础疾病。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死亡9例(40.9%)。结论此类患者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且治疗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9.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心肌梗死史、心脏功能等。但心律失常仍是重要的因素且发生率很高,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对1992年~2002年AMI患者9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了解此期间心律失常表现征象,对指导临床实践、提示患者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漏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易漏诊的原因,以提高对老年人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总结20年中尸检有AMI老年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46例AMI中11例(23.9%)发生在危重疾病的终末期,其中9例漏诊,占46例的19.6%,占11例的81.8%。11例临床上均患冠心病及其它疾病,尸检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1~3支,管腔狭窄Ⅲ~Ⅳ级。心肌梗死部位:左室前壁或前侧壁6例,心内膜下2例,左室乳头肌、室间隔、心尖部和右室各1例。4例心脏破裂。结论AMI的症状易被肿瘤晚期症状和脑血管病的意识障碍等所掩盖,临床上应尽可能多次检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以降低AMI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分为3组:60~69岁68例,70~79岁64例,80~85岁28例。对适宜作溶栓治疗者77例(3组分别为40例、31例及6例)用尿激酶作了冠脉内溶栓治疗。结果50例溶栓成功,冠脉再通,3组分别为31例(77.5%)、17例(54.8%)及2例(33.3%);80~85岁组冠脉再通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50例溶栓成功者院内死亡2例(4.0%),83例未作溶栓治疗者死亡18例(21.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内溶栓成功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Magnesium infusion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130 patients with verifi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given magnesium or placebo treatment intravenously immediately upon admission to hospital.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requiring treatment during the initial week of hospitalization was registered. Serum magnesium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ed from 0.7 mmol/l to 1.3 mmol/l as a result of the magnesium infusions. This pharmacologically induced hypermagnesemia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from 47% in the placebo group to 21% in the magnesium group (p = 0.003). In the magnesium-treated patients, increments in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magnesium and potassium correlated positively (r = 0.47, p less than 0.001). It is concluded that magnesium infusion in the postinfarct perio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and possibl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1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12小时内行急诊PCI,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及右冠状动脉组,观察3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了解冠脉再通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85例患者中185例成功植入支架。其中完全闭塞156例,次全闭塞或部分再通者32例,共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5例,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降支组和回旋支组,而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前降支组、回旋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开通时间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4小时组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4~8小时组、〉8小时组。结论直接PCI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率高,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随着血管的开通,可以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小时内开通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高,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要及时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转归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因素,为降低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住院的305例首次AMI老年患者,男146例,女159例,对比分析其临床基础情况、梗死表现、治疗及临床经过、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并对影响转归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老年女性并存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百分率较男性高(分别为56%对29%,33%对18%),男性吸烟者较女性多(40%对2%),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1)。老年女性的心力衰竭、休克、机械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均为P<0.05)。然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并不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OR,0.73;95%CI,0.25~2.23),而心功能Kilip分级(OR,6.82;95%CI,2.50~18.91)、机械并发症(OR,53.18;95%CI,11.56~401.30)、肌酸激酶(CPK)峰值(OR,1.69;95%CI,1.18~2.47)等可能有重要预后价值。结论老年AMI患者死亡危险性增加与心脏本身的危险因子有关,而性别无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4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分成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1)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溶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1.8%及13.5%,P<0.01);(2)溶栓明显改善了老年AMI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63%及52%,P<0.05);(3)溶栓显著降低了老年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5.1%对14.7%,P<0.05),降幅为20.4%;(4)溶栓组发生出血并发症6例(皮肤淤斑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无需输血)并发症及脑卒中发生。结论对无禁忌证的老年人AMI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增加其血管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阿托品前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PCI)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研究,为临床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通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应用阿托品,了解阿托品对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等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共252例。对发病12小时内进行PCI术的患者根据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出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2例,配对分成二组:一组冠脉开通前予阿托品1mg静推;另一组不予任何药物干预。分别观察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71例次,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3例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实验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5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2例次;对照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33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9例次。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经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