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特征,为蒙古族儿童消化代谢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包头市某地区712岁蒙古族儿童410名,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并进行同年龄和同性别1∶1匹配,筛选出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儿童各3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研究对象粪便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c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分析不同BMI分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肠道内优势菌群脆弱拟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PCR-DGGE电泳图谱显示,不同BMI分组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细菌群落丰富度(7.40±0.55)低于正常体重组(11.00±1.22)和超重组(12.40±2.51)(F=14.71,P<0.05);肥胖组香农多样性指数(1.92±0.07)低于正常体重组(2.29±0.10)和超重组(2.33±0.21)(F=15.08,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随着BMI增大,蒙古族儿童肠道内脆弱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数量呈递减趋势,而梭菌属的数量呈递增趋势(F值分别为3.99,6.84,6.82,P值均<0.05);乳杆菌属的数量在蒙古族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BMI分组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蒙古族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16SrDNA测序研究肥胖儿童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变化特点,为后期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选取肥胖儿童及正常体重儿童共59例,收集粪便,采用16SrD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检测儿童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肥胖组儿童和正常体重组儿童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布规律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是儿童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其中疣微菌门数量在正常体重组显著高于肥胖组儿童。在属水平,发现多尔氏菌数量在肥胖组儿童肠道内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儿童,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数量在正常体重组儿童显著高于肥胖组儿童。结论 肠道菌群分布规律和数量的改变与肥胖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健康儿童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及短链脂肪酸变化差异,从肠道菌群角度为AS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9年1—1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被诊断为ASD的25名儿童和同期体检的24名生长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为ASD组和对照组。收集其粪便,采用16S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SD组儿童肠道菌群丰富度(Chao1指数及Ace指数)及多样性(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2.890、3.353,P<0.05);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增高,拟杆菌门丰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0、5.761、5.970,P<0.05);属水平上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链球菌属丰度显著降低,梭状芽胞杆菌属、萨特氏菌属丰度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40、3.100、3.620、3.500、4.200、4.054,P<0.05);粪便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及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丁酸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学龄前肥胖儿童的儿童肠道菌群特征,并就学龄前儿童不同种类食物摄入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肥胖儿童作为研究组,按同性别、年龄±0.5岁非肥胖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儿童早晨新鲜粪便,使用粪便DNA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样本中粪便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肠道菌群检测。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通过儿童家长对入组儿童前1日摄入食物量进行调查,并根据《实用儿童营养学》相关标准对儿童每日食物摄入量达标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组儿童肠道菌群特征及食物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肥胖儿童(研究组)790例,男童458例,女童332例,平均年龄(4.15±0.54)岁;非肥胖儿童(对照组)784人,男童447人,女童337人,平均年龄(4.16±0.61)岁;2组儿童性别分布及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儿童的变形菌门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含量在2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儿童的油脂摄入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选择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与汉族明显不同的牧区的蒙古族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与蒙古族健康人群进行对照,使用16s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蒙古族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失衡的关系,有可能成为未来预防与治疗蒙古族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方法共纳入蒙古族T2DM组16例和蒙古族健康对照组10例。提取粪便宏基因组DNA,扩増其16SrRNA全长片段,并使用第二代测序法(Illumina HiSeq 2500)进行测序,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其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及比例有显著差异,并且各有不同的优势菌群。在科水平,蒙古族T2DM组的Prevotellaceae、Veillonellaceae、Bacteroidales_BS11_gut_group的丰度均低于蒙古族健康对照组(P0.05)。在属水平,蒙古族T2DM组的Aggregatibacter、Alloprevotella、Peptoclostridium、Acinetobacter的丰度均高于蒙古族健康对照组(P0.05);蒙古族T2DM组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Ruminococcaceae_V9D2013_group的丰度均低于蒙古族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蒙古族T2DM组与蒙古族健康对照组的肠道菌群丰度无显著差异;蒙古族T2DM组肠道菌群中,与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的条件致病菌增多,有益的菌种减少,可能是其患糖尿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四川省藏族及汉族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的差异,为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和改善肥胖积累资料。 方法 调查四川省红原藏族居民和成都汉族居民的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样本。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使用基于年龄和性别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纳入114名研究对象。根据BMI分为藏汉肥胖组(BMI≥28kg/m2)、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测定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序列及粪便中13种胆汁酸含量,比对分析藏汉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及粪便胆汁酸水平差异。 结果 藏族正常组较藏族肥胖组的疣微菌门、阿克曼菌属、埃希氏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高,多尔氏菌属的丰度低(P<0.05)。藏族人群中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和乳杆菌属,汉族人群中优势菌属为布劳特氏菌属。藏族人群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结合型胆汁酸水平均低于汉族人群(P<0.05)。 结论 藏族肥胖人群与藏族正常人群肠道菌群有一定差异,藏汉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和物种丰度以及粪便胆汁酸谱显著不同,不同民族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有待结合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前,单纯性肥胖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社会重大健康问题之一。最新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症的形成发展与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及代谢密切相关。肠道短链脂肪酸由肠道菌群代谢合成,参与宿主能量代谢、肠黏膜免疫应答等环节,是机体糖脂代谢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从短链脂肪酸(SCFAs)与单纯性肥胖的概述、SCFAs作用的靶点与受体、SCFAs调整单纯性肥胖症的作用机制、益生元/益生菌调整SCFAs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等方面展开论述,为临床攻克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与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于2014年在北京市2所幼儿园选取29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及34例性别、年龄相近的正常儿童,采集清晨粪便并从中提取菌群DNA,然后针对16SrRNA的V4-V5区进行PCR扩增,采用二代测序Illumina MiSeq方法在门和属的水平上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分析其与儿童BM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肥胖儿童粪便中变形菌门水平(10.75%±2.00%)明显高于正常儿童(6.42%±1.10%)(P<0.05);厚壁菌门(62.41%±11.59%)、拟杆菌门(16.36%±3.04%)、放线菌门(9.28%±1.72%)及乳杆菌属(0.07%±0.01%)、拟杆菌属(3.81%±0.71%)、双歧杆菌属(8.25%±1.53%)及大肠志贺菌属(5.78%±1.07%)与正常儿童之间(62.90%±10.79%、19.19%±3.29%、9.69%±1.66%、0.08%±0.01%、2.73%±0.47%、8.09%±1.39%、3.94%±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变形菌门水平与儿童BM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009 5,P<0.05),而其他菌门和菌属与BMI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所研究的人群范围内,肠道变形菌门比例增加可能在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包头市达茂旗7~13岁蒙古族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为预防超重及肥胖对蒙古族儿童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包头市达茂旗3所蒙古族小学中346名7~13岁蒙古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体格检查。随机抽取其中185名儿童进行体成分测定。按同年龄、同性别和同学校1∶1匹配原则,在全部儿童中筛选出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各30名,进行氧化应激及炎症细胞因子指标的测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90%、16.18%,其中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12%、18.90%,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09%、13.74%。肥胖组和超重组的脂肪体重、脂肪百分比、去脂体重、身体总水分和基础代谢率均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脂肪体重和脂肪百分比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低于正常组,而丙二醛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血清白介素-1β(IL-1β)水平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血清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4(IL-4)水平低于超重组和正常组,且超重组IL-10和IL-4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肥胖儿童体内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肥胖儿童体内存在氧化应激,且体内炎症反应异常升高,应加强蒙古族儿童肥胖的预防与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成都市市区3~6岁肥胖儿童的肠道菌群变化及饮食结构,分析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成都市市区4所幼儿机构的76名3~6岁肥胖儿童纳入肥胖组,随机抽取年龄、性别相近的76名正常体重儿童纳入正常组。检测两组儿童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分析两组儿童每日食物摄入量,每日摄入食物达标、超标情况。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肥胖组儿童肠道变形菌门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儿童油脂类每日摄入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儿童蔬菜类、粮食类、奶制品摄入达标率均显著高于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组儿童肉类(禽、鱼肉)、蛋制品摄入超标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肥胖与出生体重、每日户外活动时间、食欲、进食速度、父母肥胖、饭前食用零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食欲好、进食速度快、饭前食用零食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3~6岁肥胖儿童存在肠道变形菌门含量高、饮食结构失衡等特点;食欲好、进食速度快、饭前食用零食同此年龄段儿童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应引起幼儿机构及儿童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氢杨梅素对2型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饲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小鼠随机分为高血糖对照组(HG组,n=10)、低剂量DHM(HG-L组, n=10)及高剂量DHM(HG-H组, n=10),分别喂饲高脂饲料及添加低剂量DHM(500mg/kg)或高剂量DHM(1000mg/kg)的高脂饲料。正常血糖对照组(NG组,n=10)小鼠喂饲普通对照饲料。干预8w后检测小鼠血脂水平和肝脏脂质含量,并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粪便中的肠道菌群,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与NG对照组相比,HG组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增加,血浆和肝脏TG和T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二氢杨梅素干预后,小鼠血浆和肝脏TG和TC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HG-H组与HG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H组小鼠血浆AST和ALT水平较HG组显著降低(P<0.05)。对肠道菌群分析发现,二氢杨梅素干预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有影响,在科水平上,HG-H组小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不同核黄素营养水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核黄素缺乏组(riboflavin deficiency group,RD),核黄素不足组(riboflavin insufficiency group,RI)和核黄素缺乏对喂组(riboflavin deficiency pair-fed group,PF),分别喂养核黄素含量6mg/kg、<1mg/kg、3mg/kg和6mg/kg的AIN-93合成饲料3个月,实验结束时取血清、结肠和肠道内容物,分别测定核黄素营养状况指标、肠黏膜结构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短链脂肪酸和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与NC组相比,核黄素营养不良大鼠血清及肝脏中核黄素及其衍生物含量下降,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下降,肠黏膜结构发生损伤,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表达量降低,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RD组中Prevotella_9、Alloprevotella、Phascolarctobacterium、Holdemania、Para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学龄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识别肥胖儿童肠道特征菌属, 为后续相关机制研究和学龄儿童肥胖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6年在上海市嘉定区某小学建立的研究队列人群, 将2016-2018年3年均处肥胖状态的儿童共63名纳入肥胖组, 其中男生43名, 女生20名。在3年均为正常体重的儿童中, 根据年龄、性别和所在班级, 将其与肥胖组儿童进行1∶1匹配, 共选择63名纳入对照组。采用问卷收集儿童基本信息、饮食状况、母乳喂养等情况, 收集两组儿童的粪便样本并进行16S rDNA测序。对质量优化后的测序序列按照97%相似性进行可操作分类单元聚类及物种注释。分析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属丰度差异。计算肠道菌群的Ace、Chao1、Shannon、Simpson 4种α多样性指数, 并利用主坐标分析, 在非加权Unifrac距离和加权Unifrac距离的基础上表示β多样性。使用相似性分析(ANOSIM)比较两组β多样性的差异。利用STAMP软件挑选出两组儿童共有菌属中的差异细菌, 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肥胖与α多样性以及显著差异菌属的关联。结果肥胖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肥胖患者膳食结构及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的差异,为T2DM合并肥胖患者通过营养治疗重建肠道菌群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32例新诊断为T2DM合并肥胖的患者及32例健康人员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1年内的食物摄入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2组人群膳食结构差异,同时采集粪便提取DNA后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差异。   结果   膳食结构方面,观察组的主要膳食结构特点是油脂摄入较多蔬菜摄入较少,而健康对照组则是一种主食、蔬菜、优质蛋白比例较均衡的膳食模式。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观察组粪便样本中菌群多样性降低,菌属Welch's t检验发现与膳食纤维消化相关的瘤胃球菌属(P < 0.001,FDR=0.037)、豆类消化相关的梭菌属(P < 0.001,FDR=0.014)及短链脂肪酸产生相关的布劳特菌属(P=0.042,FDR=0.049)丰度较健康人群降低。   结论   膳食结构不均衡及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从而与T2DM合并肥胖的发生相关,提示T2DM合并肥胖组人群的营养治疗应重视膳食结构平衡和膳食纤维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促进人体肠道消化吸收及通畅的改善效果;评估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人体肠道微生态菌群的改善效果;评估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人体肠道短链脂肪酸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符合要求的120名30 ~60岁志愿者根据男∶女=1∶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莫斯利安发酵乳组2个组.所有120名志愿者,分别在试验第1~49d服用对应产品,每天2次,分别于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服用,每次110 g,持续7周.结果 试验组志愿者的每周排便次数、排便不畅现象、排便时间、排便正常占总排便次数比例有显著改善,志愿者对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粪便性状和排便习惯的满意度增加;试验组志愿者的腹胀、腹痛、胃胀、胃部沉重、食欲不振现象从第1周开始有改善,肠道排气现象增加;试验组志愿者在服用相应试验产品后粪便产气荚膜菌计数有明显下降,乳杆菌计数有明显上升,与自身干预前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05),且与组0志愿者服用安慰剂后的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试验组志愿者经产品干预,肠道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以及短链脂肪酸总含量均有显著上升;组0志愿者干预前后肠道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以及短链脂肪酸总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光明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和通畅,以及对调节志愿者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粪便中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正戊酸和异戊酸等六种短链脂肪酸(SCFAs)的快速提取及气相色谱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粪便样本分别采用纯水和盐酸溶液(pH = 2)提取,静置、离心后,上清液中的SCFAs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以正丁醇为内标,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 本法线性关系良好,水提取和酸提取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8.8%~115%和85.7%~130%,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人和鼠的粪便水提法所得SCFAs含量与参考文献检测结果吻合。结论 本法高效、稳定,可应用于大批粪便样本6种短链脂肪酸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结直肠癌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收集在四川地区长期生活的33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和33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粪便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Shannon指数较健康人低(P<0.05),而ACE指数、Chao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厚壁菌门(P<0.001)、放线菌门(P<0.01)降低,梭杆菌门(P<0.01)、疣状菌门(P<0.01)升高。在属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毛螺菌属、瘤胃球菌、粪球菌、霍氏真杆菌等相对丰度降低(P<0.01或0.05),UBA1819、毛螺菌科UCG.010、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等相对丰度升高(P<0.01或0.05)。属水平肠道菌群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患者多尔菌属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四川地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呈现有益菌较少、有害菌增多的特征,其发生可能与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颤螺科UCG.002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特点及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为ASD发病机理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9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卫生科就诊的107名ASD儿童作为ASD组,纳入幼儿园正常儿童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估ASD症状严重程度。收集两组儿童新鲜粪便并提取样本DNA,对细菌16S rDNA V4区进行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ASD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ASD组儿童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儿童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03,P<0.05);在科水平,ASD组儿童的优势菌群为坦纳氏菌科、爱格士氏菌科、脱硫弧菌科、莫拉氏菌科、月形单胞菌科、双歧杆菌科;正常儿童的优势菌群为恩斯氏菌科、链球菌科、巴斯德氏菌科;在属水平,不同症状严重程度儿童丁酸弧菌属、柯林斯氏菌属、布劳特氏菌属、巨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SD儿童布劳特氏菌属和巨单胞菌属与CARS评分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内蒙古地区在校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为揭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联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试点,通过招募方式共收集88名志愿者。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和体重,并收集粪便样本。提取干粪便样本中的细菌宏基因组,并检测干粪便细菌宏基因组质量浓度(μg/μL)。统计分析BMI与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BMI组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  结果  大学生BMI与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r=-0.27,P < 0.05)。不同BMI大学生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P < 0.05)。分性别分析,女生中,不同BMI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P < 0.05),两两比较正常组与超重组、正常组与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男生中,不同BMI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P>0.05)。  结论  内蒙古地区在校大学生BMI与其肠道菌群具有关联性,超重及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对研究四川红原藏族与成都汉族不同骨密度人群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差异,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预防不同人群骨质疏松积累资料。方法 选取红原藏族与成都汉族居民,测定其足跟骨骨密度,收集粪便与人口学信息,以藏族低骨密度个体为基础,依据年龄、性别、民族、是否服用抗生素四个维度进行倾向性评分获得研究人群,并按骨密度水平分组,测定粪便16S rRNA序列及短链脂肪酸的浓度与构成比,对比分析各组的差异。结果 红原藏族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高于成都汉族。与汉族人群相比,藏族人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低(拟杆菌门:z = - 4.156,P<0.001;z = - 3.226,P = 0.001;z = - 2.990,P = 0.002;变形菌门:z = - 4.409,P<0.001;z = - 3.287,P = 0.001;z = - 2.392,P = 0.016)。柯林斯菌属是藏族中骨密度组优势菌属,瘤胃球菌属2和乳球菌属分别是汉族中、高骨密度组优势菌属。两组人群粪便短链脂肪酸比较,藏族三组骨密度人群乙酸、异戊酸浓度均低于汉族人群(乙酸:t = - 3.119,P = 0.003;t = - 3.056,P = 0.003;t = - 5.104,P<0.001;异戊酸:z = - 3.822,P<0.001;z = - 3.497,P<0.001;z = - 2.158,P = 0.031),但高、中骨密度组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构成比高于汉族人群(异丁酸:z = - 3.693,P<0.001;z = - 3.388,P = 0.001;异戊酸:z = - 3.748,P<0.001;z = - 3.844,P<0.001;戊酸:z = - 3.778,P<0.001;z = - 3.966,P<0.001;己酸:z = - 2.535,P = 0.011;z = - 3.570,P<0.001) 结论 红原藏族和成都汉族不同骨密度组的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构成比不同,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