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TCD)对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对96例V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分析统计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改变均有显著性异常,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显著改善VBI患者的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90例,每天将葛根40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连用15天。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应用经颅多普勒(TCD)作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查分析,记录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值(Vm)和血管阻力(RI),用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用药后较用药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值增加,血管阻力减少(p<0 01)。结论葛根素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动脉的血液供应,增加脑血流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人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CD技术对102名经MRI证实的老年颈椎病患者转颈试验前后测定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颈椎病人转颈试验可诱发血流速度下降(P<0.01)。从而证实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主要为该病变引起血管压迫,造成血流速度下降。因此转颈试验可用于颈椎病所引起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早期诊断。这一方法是一种简单、可靠及敏感的无创伤性检查手段。一直以来诊断颈椎病致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缺少客观指标,尤其是早期诊断更无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椎病方面的广泛应用,为诊断该病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MRI证实的老年人颈椎病,在转颈试验前后分别测量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探讨老年人颈椎病所致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早期TCD表现,旨在用于早期诊断,并提供一种简单、可靠及敏感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颈椎病组:全组102例患者均来自本院病房及门诊。男:女=67:35。年龄60~84岁,平均66±5岁。临床上无典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发作史。其中37例合并高血压病,29例伴腔隙性脑梗塞,32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糖尿病。以上病人均经MRI诊断为颈椎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动脉硬化症(CAS)的诊断价值.方法用2 MHz脉冲多普勒探头经双颞窗和枕窗分别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VA),记录血流速度、脉动参数(PI值、RI值、S/D),观察频谱形态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0例CAS患者频谱形态异常72例(占90%),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65例(占81%),收缩期血流速度增快12例(占15%),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50例(占62.5%).PI值升高80例.结论 TCD可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无创伤性评估,对CAS的诊断和治疗观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弥补头颅CT等影像学对脑动脉硬化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诊断椎动脉(VA)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134例临床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TCD和CDFI常规检查,其中34例患者确定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通过CDFI对颅外段椎动脉的走形、管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进行检测,通过TCD确定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将TCD、CDFI及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检查结果分别与脑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SA提示VA狭窄或闭塞为31支,阴性37支,CDFI、TCD和综合结果与DSA符合分别为60、59和67支,敏感性分别为87.1%、83.8%和100%,特异性分别为89.2%、89.1%和97.3%,准确率分别为88.2%、86.8%和98.5%。两者的综合结果明显提高了准确率(P〈0.05)。结论TCD、CDFI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椎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可以作为筛选椎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丽型  刘平 《医疗装备》2011,24(2):39-40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联合经颅多谱勒检测椎动脉全程及基底动脉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7例可疑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彩色多谱勒检测椎动脉第1、2段,经颅多谱勒检测3、4段及基底动脉。结果:彩色多谱勒发现第1、2段椎动脉异常151例,TCD发现3、4段椎动脉及基底动脉频谱指数异常132例。彩色多谱勒联合TCD发现椎动脉异常者178例,占全部病例90%。结论:彩色多谱勒联合经颅多谱勒检测椎动脉全段及基底动脉在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察18例经CT、MRI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的VBD患者(VBD组)的脑血流动力学特征,并与同期就诊的65例非VBD患者(非VBD组)进行对照.结果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减慢[(-41±16)cm/s比(-60±12)cm/s,P=0.038],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1.51±0.65比2.51±0.74,P=0.026),而且,两组的峰值平均血流速度[(-28±9)cm/s比(-39±17)cm/s]、搏动指数(0.37±0.14比0.75±0.20)、阻力指数(0.52±0.12比0.78±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0.028、0.036).VBD组TCD频谱形态表现为波峰圆钝,多数患者出现频窗充填.结论 VB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相对的特异性,TCD可作为其临床初步筛查和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40例)和对照组(B组,38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12 mg/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40 ml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每日2次静脉滴注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末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基底动脉收缩期末峰流速(VS)和舒张期末峰流速(VD)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灯盏细辛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MRI)联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MRI显示的病变部位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部位主要有中脑、丘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基底节、侧脑室旁等。其中23例出现3处及以上病灶(23/30,76.7%),7例出现2处病灶(7/30,23.3%);20例出现双侧病灶(20/30,66.7%),10例为单侧病灶(10/30,33.3%)。DS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多表现为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SCA)的狭窄或未显影。结论:MRI联合DSA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能够作为TOBS筛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用经颅多普勒(TCD)与彩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其他颈椎病VBA系统供血情况测定的差异。方法应用彩超和TCD检查2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与26例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VBA)系统二维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VBA系统TCD与彩超异常率分别为64.3%,53.6%;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的VBA系统TCD与彩超异常率分别为26.9%,19.2%,差异显著,p<0.01。结论彩超与TCD联合检查颈椎病患者的VBA系统,证实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VBA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客观存在,揭示了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住院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1例,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1例,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疗效并使用EMS-9经颅多普勒(TCD)测定左右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8.0%,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天麻素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CD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是闭塞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对观察者进行床头TCD检查,观察颅内血管的情况,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TCD对不同类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其中,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最高,最高达92.9%,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准确率为70.6%,且TCD能够显示某些DSA不能提供的血流信号,如盗血和栓子雨的形成。结论:与DSA比较,TCD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是闭塞的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对于颈内动脉系统,同时TCD能提供DSA所不具备的实时血流动力学信息辅助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1例TOS患者(TOS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人组)行TCD检查,全面检测颅内、颅外各主干动脉、分支血管和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桡动脉,并行Adson试验.记录Adson试验过程中双侧桡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以及TCD频谱的改变.结果 Adson试验过程中,TOS组健侧和健康人组双侧桡动脉血流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TOS组Adson试验过程中26例(83.9%)出现患侧桡动脉PI增高,Vs和Vm下降或消失,频谱显著高阻,或血流频谱信号完全消失.结论 TCD可客观准确地反映TOS患者Adson试验过程中锁骨下动脉受压所致的桡动脉血流改变情况,是一项有效的诊断性检查.延长试验时间及正确的试验体位可减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YQ-2000型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以2MHz探头分别检测芹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分析各血管的。结果108例患者中,VA、VB的Vs值均在正常值以下为低流速经颅多普勒超声表现,左右侧椎动脉流速快慢无明显差异,无异常血流方向。结论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性的方法,并可动态观察,适时了解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为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黄河  徐丽英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2):1685-1685
目的探讨青年眩晕患者颅内动脉血流情况。方法对106例青年眩晕患者与50例正常健康人行TCD检查,主要记录椎-基底动脉流速。结果眩晕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年眩晕患者存在较多椎-基底动脉流速异常可能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颈椎病、颈肩肌疲劳在青年人中普遍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杨铁兵 《中国保健》2008,16(8):377-378
目的:中医眩晕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105例脑底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方法:检测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等九支脑底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检测颅内血管的窗口为颞窗、眶窗与枕窗.结果:检测中医眩晕105例中,有3支脑血管改变的5例,有4支改变有59例,有5支改变的19例,有6支改变的13例,有7支改变的6例,有8支改变的3例,异常改变为100%.结论:中医眩晕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是一项客观的诊断方法,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途径,对中医眩晕的循证、诊断、治疗、预防、预后诸方面,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颈椎、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椎-基底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资料。结果颈椎MRI:69/(40/58)有不同程度的脊椎退变,颈椎曲度变直;31/(18/58)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主要集中在脊椎5~脊椎8(C5~8)。椎-基底动脉MRA:82/(48/58)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粗细不均;24/(14/58)一侧椎动脉起始段(V1)不同程度狭窄,其中2例闭死;3/(2/58)椎动脉第二段(V2)迂曲;17/(10/58)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分支减少。颅脑MRI:脑干、小脑、枕叶共发现梗死灶52个,其中38/为新鲜梗死灶,其余为陈旧性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新鲜梗死灶中腔隙性梗死灶60/(12/20),责任病灶75/(9/12),均位于脑桥、延髓、小脑,40/(8/12)新鲜病灶为无关病灶。结论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断、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探讨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的双侧颈总动脉(CCA)、双侧椎动脉(VA)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讨论其对本病诊断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按照常规探查40例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双颈总动脉、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并与30例健康儿童对照。对患儿治疗前后各参数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儿双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有31例患儿有1或2对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不对称,患儿组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血流速度有相应降低,且平均血流速度不对称情况消失。结论本组患儿颈部动脉血流速度增高及流速不对称反映出脑血流状态不稳定性,是一种亚临床状态,CDFI可作为该病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减少误诊,同时也可对治疗效果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