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行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CAG检查共检出251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其中轻度狭窄53处,中度狭窄137处,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61处。在CTA检查中,3处轻度狭窄病变未被检出,1处轻度狭窄病变被判断为中度狭窄病变,3处重度狭窄病变被判断为中度狭窄病变。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93.9%,阳性预测值为94.9%,阴性预测值为94.7%,准确度为94.8%(P<0.01)。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03。在8例因中度狭窄且合并缺血症状的患者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中度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准确、简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未明确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指征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筛查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价值。方法收集55例未确诊CAD的患者,在7 d内先后接受了320排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55例患者4个主要冠状动脉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20支在检查中显影良好。CAG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共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与CAG均发现病变者68例,均未发现冠脉病变者100例。冠状动脉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0.79。结论 320排CT冠状动脉CTA是CAD患者无创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CAD患者诊断提供依据,虽然尚不能替代目前的金标准检查CAG,但由于CTA对于重度狭窄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对于那些拒绝CAG检查的患者(特别是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是一个便捷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超声特点 ,选择治疗决策。方法 应用血管内超声仪检查 3 8例血管造影狭窄程度 40 %~ 60 %患者的 43处冠状动脉病变 ;测量管腔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结果  43处病变中 ,脂质斑块为 3 0处 ,纤维、钙化、混合斑块分别为 4、2、5处 ,2处未发现明显病变或仅轻度内膜增生 ;其中 4处可见明显血栓影。 41处粥样硬化斑块中偏心斑块 3 6处 ( 87.8% ) ,向心斑块 5处 ( 12 .2 % )。 3 0处脂质斑块大部分可见薄的纤维帽 ,其中 5处 ( 16.7% )明显的纤维帽不完整。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 ( 4 0 .73± 13 .2 1) % ;面积狭窄百分比 ( 5 6.75± 12 .68) %。对IVUS示面积狭窄 >5 0 %的 2 5处、<5 0 %的 1处 ( 60 .5 % )且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变行进一步介入治疗 ,对IVUS示面积狭窄 <5 0 %的 17处 ( 3 9.5 % )病变未行进一步介入治疗。结论 IVUS可进一步明确血管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和稳定性 ,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蔡望洲  张燕  陈亮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242-24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并同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同时行MSCT和CAG检查23例共105支血管,MSCT发现37支冠状动脉狭窄,CAG检查发现35支冠状动脉狭窄,MSCT与CAG结果相符病变血管32支,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93.7%,阳性预测值为86.4%,阴性预测值为95.6%。结论:多层螺旋CT技术多排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可靠的无创筛选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引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老年主动脉瓣瓣膜病150例,心电图示ST-T改变,均在术前行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CT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115/118)、87.5%(28/32)、96.6%(115/119)、90.3%(28/31),以冠状动脉受累数量分析分别为96.7%(323/334)、61.3%(163/266)、75.8%(323/426)、93.7%(163/174)。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52/52)、67.3%(66/98)、61.9%(52/84)、100.0%(66/66),以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析分别为98.2%(166/169)、64.3%(277/431)、51.9%(166/320)、98.9%(277/280)。结论冠状动脉CTA可用于AVR患者术前筛查,对于CTA未能发现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不必再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心瓣膜置换术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50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52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78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49例,联合瓣膜病变25例,合并心房颤动93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两者的检查结果计算CT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直径>1mm的冠状动脉、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患者的CTA显像清晰,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合并心房颤动或心率控制不佳患者的CTA显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降低,且因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不同,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不相同,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89%,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为80%、76%,回旋支、钝缘支为67%、71%。对直径≤1mm的冠状动脉,CTA尚难成像。结论CTA作为无创、快速和价廉的检查方法,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CAG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疾患的614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根据心率将心律整齐者分为I~Ⅳ组,依照采集周期内心律变化幅度将心率≤80次/分者分为A~C组,评估各组图像质量。80例患者接受CAG检查,对其CTA与CAG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4例中,CTA显示RCA优良者占90.88%(558/614),显示LAD优良者占90.55%(556/614),显示LCX优良者占90.07%(553/614)。80例CAG共显示618个冠状动脉节段;以CAG为金标准,CTA检测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度为81.82%(108/132),特异度为96.91%(471/486),阳性预测值为87.80%(108/123),阴性预测值为95.15%(471/495),准确率为93.69%(579/618);心率及心律变化幅度越低,CTA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越高;心率≤80次/分或心律变化幅度≤10次时,阳性预测值较高。结论128层螺旋CT对于心律整齐、注射对比剂后心率≤80次/分者一般可以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CTA图像,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运动平板试验(TET)和冠状动脉CTA(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筛选文献,评估文献质量,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对采用TET和CCTA检查的研究数据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绘制ROC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1 976例患者);CCTA和TET的汇总敏感度分别为0.93(95%CI 0.89~0.95)、0.65(95%CI 0.58~0.71),汇总特异度分别为0.86(95%CI 0.76~0.92)、0.58(95%CI 0.47~0.6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95%CI 0.93~0.97)、0.66(95%CI 0.62~0.70)。结论TET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效能低于CCT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斑块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结果 16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厚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hCFA)患者分别为37、50例。TCFA、ThCFA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50%的临界病变血管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ThCFA患者平均斑块负荷、斑块面积高于TCFA患者;ThCFA及TCFA患者斑块成分以纤维组织最多,其次为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核心成分,高密度钙化面积最低。TCFA患者最小管腔面积≤4.0mm2者占18.92%(7/37),显著高于ThCFA患者。结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临界病变ThCFA患者斑块负荷更重,管腔面积更大。TCFA患者最小管腔面积≤4.0mm2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LMCD)的双源CTA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A诊断的LMCD患者33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左主干50%,左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70%定义目标血管,经CT图像后处理,于心脏短轴层面观察节段心肌密度,分析其影像特点,同期行CAG,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33例患者中,双源CTA确定目标血管75支,以CAG为金标准,CTA诊断主要血管病变72支,准确率96.00%(72/75),9支(9/33,27.27%)冠状动脉左主干为单纯LMCD,24支(24/33,72.73%)LMCD合并其他主要血管病变,其中20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合并末端岔口病变。29例(29/33,87.88%)例患者46节段CTA显示心肌密度减低,23例34节段位于心内膜下,6例12节段为透壁性。对42支(42/75,56.00%)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22支病变局限、行单纯PCI,20支为左主干末端岔口病变、行PCI同时覆盖左前降支或回旋支开口。13支(13/75,17.33%)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支(20/75,26.67%)采用药物保守治疗,随访3个月,未发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冠状动脉双源CTA可发现LMCD部位及范围,发现其他血管病变及异常血流灌注的节段心肌,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魏雁 《中国科学美容》2011,(20):68-68,8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性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因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而行CTA、CCA和MPI患者80例,3项检查均于1个月内完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PI检出可逆性缺损(心肌缺血)患者14例;不可逆性缺损(心肌梗死)8例。CCA与CTA检出可逆性缺损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2%,98%。结论冠脉CTA诊断致心肌缺血性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NPV,中等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阳性预测值却较低;MPI目前仍然是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狭窄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完全和不完全心肌桥(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类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保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3例MB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按照MB包绕情况分为完全组(n=31)和不完全组(n=52),比较不同MB类型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桥前段冠状动脉在不同狭窄程度下的TAG-CCO值。结果两组患者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桥前段冠状动脉的TAG-CCO值均明显高于完全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桥前段冠状动脉的TAG-CCO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TAG-CCO值均呈负相关(r=-0.887,P<0.05;r=-0.866,P<0.05)。结论完全和不完全MB患者CCTA检查桥前段冠状动脉TAG-CCO值在不同狭窄程度下差异显著,且桥前段冠状动脉TAG-CCO值与完全和不完全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排MSCTA检查,按MSCTA成像质量分为A组(n=41,血管显示清晰)和B组(n=39,血管显示不清);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SCTA和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A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85.98%(141/164)]高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80.49%(132/164)],B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66.03%(103/156)]低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79.49%(124/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对于血管显示不清者,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行主动脉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97例同期行主动脉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8例,女9例;年龄(57.6±9.5)岁.其中,真性动脉瘤63例,主动脉夹层25例,主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7例,主动脉溃疡2例.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依靠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术中探查3种方式.术前确诊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分别为,真性动脉瘤组93.7%(59/63例),主动脉夹层组40.0%(10/25例),主动脉溃疡和狭窄闭塞组均为100.0%.结果 术前未明确冠状动脉病变者行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抢救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明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同期行常规冠状动脉移植术.两种情况各死亡3例.Fisher精确检验P=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尽可能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冠状动脉CTA检查,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搭桥血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 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支架植入中的作用。方法50例患者的52处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分别用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植入的终点,分析CAG和IVUS对支架植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以及支架后管腔面积增大的机制。结果IVUS比CAG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3.48±0.29)mmvs(3.36±0.33)mm,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17.7±2.9)atmvs(12.8±2.4)atm,P<0.001],QCA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13.2%±6.6%vs16.6%±9.1%,P=0.044);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CAG达96.2%,而IVUS只有37.7%。IVUS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16.13±1.87)atmvs(12.62±2.61)atm,P<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3.64±0.53)mmvs(3.31±0.57)mm,P<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9.90±2.05)mm2vs(8.84±1.67)mm2,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49.15%±9.03%vs54.24%±10.05%,P<0.001];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CAG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IVUS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例(75.0%),远段血管有23(44.2%)例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支架植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4.50±1.67)mm2vs(3.68±0.97)mm2,P<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mm2。结论IVUS较CAG能更好地判断病变的性质,指导支架更好地选择,可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更小的面积狭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c perfusion imaging,MPI)在合并心血管疾病拟行关节置换患者中评估围手术期冠脉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分析MPI和冠脉CT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CTA)对冠脉评估一致性及对手术计划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合并心血管疾病拟行关节置换的患者病例资料,行MPI及CTA检查,根据MPI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决定是否手术,统计分析MPI及CTA对冠脉评估的一致性和对手术计划的影响,并记录术后心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228例患者,男97例,女1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3.2岁。MPI未发现心肌缺血215例,发现不同程度心肌缺血13例。无心肌缺血患者CTA检查显示:113例无冠脉狭窄,51例轻度冠脉狭窄,39例中度冠脉狭窄,12例重度冠脉狭窄。心肌缺血患者CTA检查显示3例无冠脉狭窄,4例轻度冠脉狭窄,3例中度冠状动脉狭窄,3例重度冠脉狭窄,MPI和CTA检查对冠脉评估的一致性较差。222例患者按计划实施手术,6例患者取消手术,MPI检查结果对手术计划有明显影响,而CTA检查结果对手术计划无明显影响。术后无心肌缺血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源性死亡病例,心血管并发症包括6例心衰,4例房颤及1例脑梗塞。结论 MPI是冠脉缺血评价的直接指标,能够准确预测围手术期冠脉缺血风险及预后,可筛选出需要延迟或禁忌手术的病例,对于临床手术计划的取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的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并将16层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52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2 mm的580节段中,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为507节段(占87.41%)。在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中,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98.17%和76.32%、95.96%,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5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81.69%;16层CT显示高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99.35%和91.18%、98.7%,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高度狭窄的2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79.49%。结论16层CT在对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初步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筛选方面,可部分取代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超声在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因心律失常、胸痛等症状入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已确诊的CAD患者136例,其中60例合并2型糖尿病为糖尿病组(A组),76例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为非糖尿病组(B组),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下肢动脉情况(其中包括血管内径ID、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并与CAG结果对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相比,糖尿病组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糖尿病组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多为多血管病变.结论:下肢动脉硬化超声对DM合并CAG病变程度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诊断DM合并CAG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57岁,因突发胸痛3h入院。实验室检查示CKBB同工酶、高敏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示V1-4ST段弓背上抬,行CAG,术中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右冠状动脉近段血管壁扭曲,管腔呈"网状"充盈缺损改变,血流通畅,未见对比剂染色及滞留(图1)。临床诊断: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②右冠状动脉近段改变——血栓?夹层?行左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胸痛症状消失。根据患者临床、影像学表现,将右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