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平斜视中,伴有A—V现象的斜视较为常见,约占15~25%。其中,不少病例是与上、下斜肌功能异常有关。即上斜肌功能亢进者,常呈现为A型斜视,而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常呈现为V型斜视。现将我们在1983年8月~1987年4月之间手术治疗的33例A—V型综合征(以下简称A—V征)加以分析,着重讨论原发性下斜肌亢进与V型斜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A—V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A-V综合征临床治疗的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18例36眼A-V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6月-3年的随访资料。结果 水平直肌手术与垂直斜肌手术皆能获得满意的术后矫正效果。结论 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立体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A、V现象或A、V综合病征是临床的常见病。关于引起A、V现象的原因,有眼外肌(水平肌及垂直肌)的功能过强或功能减弱学说、神经支配异常学说及解剖上眼外肌附着点异常学说。眼外肌附着点异常学说认为眼外肌附着点异位可以引起A、V现象。但国内报告无几。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偶遇二例由于肌肉附着点异位引起V征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V征手术治疗和术后立体视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V征的手术效果并探讨其发病原因 ,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根据 5 2例V征患者向上和向下 2 5°注视时的斜视度变化及下斜肌功能将病人分三组 ,分别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 ,即水平肌后徙和 /或缩短 下斜肌减弱术、水平肌后徙和 /或缩短 垂直移位术及水平肌后徙和 /或缩短并垂直移位 下斜肌减弱术矫正V征。观察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和双眼视功能变化。结果  1 5 2例V型斜视患者 ,3 9例具有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 ,占75 %。 2 三组病人上下斜视角差分别由术前 ( 2 1 14± 3 49) △ 、 ( 4 1 70± 8 77) △ 、 ( 2 2 78± 5 65 ) △ 变为术后 ( 7 0 5± 3 0 4) △ 、 ( 6 80± 3 11) △ 、 ( 7 0 5± 2 90 ) △ 。 3 用同视机、Worth四点灯、Titmus立体图检查 ,V -内斜、V -外斜术前、术后融合功能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V征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斜肌功能异常为其主要发病原因 ;治疗V征有多种手术方式 ,要根据病因及患者的上下斜视角差加以选择。本研究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V征不仅矫正眼位 ,其双眼视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部分可获得精细立体视 ,达到了功能治愈。因此 ,三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V征的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斜肌功能异常所致的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V型斜视是指当眼向上方及向下方注视25。时其水平斜视度的差异≥15^△的现象,其病因有水平肌、垂直肌或斜肌功能异常所致,本文重点讨论斜肌功能异常为主要原因的V型斜视49例,选自我院1998年至2003年的住院病人,现对其手术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A-V综合征是水平性斜视的一种亚型,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水平斜视的15%~25%[1]。临床上以V型斜视较多见。V型斜视是指水平性斜视患者向下注视时集合加大,且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现将我院51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1例V型斜视患者,外斜V征28例,内斜V征23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11~33岁,平均20.1岁。原在位水平斜视角20△~90△,上、下方水平斜角差为15△~30△。伴有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5例,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0例,余26例无明显斜肌功能异常。23例有不同程度的代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V型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36例外斜V征根据不同术前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矫正水平斜视时,根据AC/A值大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内直肌缩短术,若水平斜视度较大,则加行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患者行下斜肌切断加部分切除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的患者行下斜肌切断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及无下斜肌亢进患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对于只需行单眼手术的病例行水平肌的斜行重叠。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时,共有30例(83.33%)手术效果良好,双眼上中下注视时均正位;3例欠矫,水平位仍有外斜视;2例过矫;1例V征(+),仍存在高低眼位,但均较术前情况好转。术前10例有双眼视,7例有立体视;术后随访21例有双眼视,16例有立体视。结论V型外斜视发病原因以下斜肌亢进为主,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配合双眼视功能训练,多能获得双眼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分析74例A-V型斜视临床疗效。本组74例中,V型斜视51例,A型斜视23例,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33cm和5m处眼球原位斜视角,并分别检测向上注视25°和向下注视25°斜视度数,根据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观察眼位和视觉功能状况,随访时间为4~24周。结果 74例中术后眼位达正位65例,占87.83%。其中4例合并DVD二期行单眼的上直肌后徙,3例再次手术施行斜肌断腱,2例未行二次手术。21例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伴有下斜肌亢进且合并眼底相外旋的V型斜视33例(61眼),行下斜肌断腱或下斜肌前转位术,下斜肌亢进消除59眼,缓解2眼。无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下斜肌亢进+1且眼底相无外旋的18例行水平直肌水平移位术,术后正位16例,2例V型斜视未消除。伴有上斜肌亢进且合并眼底相内旋的A型斜视10例(20眼),施行上斜肌断腱术;13例则施行水平直肌移位术。A型斜视2例未消除。结论 A-V型斜视手术治疗矫正原在位水平斜视的同时,根据斜肌亢进的程度,眼底相旋转情况及双眼视功能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手术矫正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总结顺义区医院小儿眼科40例V型斜视,行水平肌垂直移位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下斜肌后徙 转位术 水平肌矫正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11.
A型外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A型外斜视的病因、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自 1995- 01/2003- 12 收治的 1 825 例斜视中62 例 A 型外斜视病例的病历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过强、原位水平斜视及双眼视觉功能情况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或断腱术和 / 或水平直肌手术, 术后随访时间 6 ̄18( 平均 9) mo。结果: A型外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 3.4%。在同期所有的A- V征中, A- 外斜占 21.2%; 术后眼位恢复正位 52 例( 83.9%) , A征消失 56 例( 90.4%) , 术后 54 例获得立体视功能( 包括术前 3 例存在立体视功能患者) 。结论: A型外斜视是一种较常见的斜视类型, 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 常合并水平斜视, 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视情况,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可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V型斜视3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A-V综合征又称A-V现象,是一种同时伴有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特殊类型的水平斜视。患者向上方、原在位与下方注视时其水平斜视程度不同。我们将我院近2a来手术矫正的V型斜视患者36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眼肌科住院患者,共36例,其中外斜V征22例,内斜V征14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23岁,平均14.2岁。术后随访1周~1月。1.2检查方法角膜映光法观察正前方、向上及向下注视时的斜视度。按9个诊断眼位仔细做眼球运动检查,观察各条眼外肌运动功能状态,尤其注意下斜肌功能位方向有无下斜肌亢进及亢进程度。观察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V型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不同临床表现,对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减弱术,反之则行外直肌后徙并上移术.对上直肌功能不足者行上直肌移位或缩短术.结果 45例V型外斜视经手术治疗,眼位正位者39例(86.67%),有双眼单视功能者从术前的46.67%提高到术后的73.33%.结论 V型外斜视的治疗应针对不同临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V型外斜视在矫正眼位的同时,还可以使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14.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81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患者,按术式分为3组水平直肌垂直移位组(Ⅰ组)67例,下斜肌截腱或鞘内断腱组(Ⅱ组)16例,水平肌部分断腱+对抗肌垂直移位组(Ⅲ组)8例。结果 Ⅰ组中V型内斜视术前上、下方斜视角差为30.6  相似文献   

15.
47例V型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47例下斜肌功能亢进致V型斜视,行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8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患者,按术式分为两组:水平直肌垂直移位组(Ⅰ组)5例,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组(Ⅱ组)23例。结果 28例V型斜视患者中,23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观察效果良好。结论 下斜肌亢进是V型斜视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术及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在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情况下,前者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4-01/2008-12收治27例外斜V征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27例患者中,根据发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18例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行下斜肌减弱+外斜视矫正术;9例无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行水平肌垂直移位。随访2~41mo。结果:患者27例中25例V征消失;第一眼位正位者24例,欠矫2例,过矫1例;1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双眼视功能,其中2例恢复立体视。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行水平肌垂直移位也具有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A-V型斜视的病因,了解A-V综合征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收集2011-01/2012-12我科住院接受手术的A-V综合征106例,斜肌异常者70例,行斜肌减弱手术解决A-V征,无斜肌及上下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15△者26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半个至一个肌腱。而对于无明显斜肌及垂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斜视度相差≤15△者10例,仅行常规水平直肌手术。结果: 术后观察A-V征消失情况,无A-V征为正位;A-V征>10△为过矫或欠矫。106例患者,V征消失75例,过矫5例,欠矫4例;A征消失15例,过矫3例,欠矫4例。水平斜视>±10△为过矫或欠矫,正位85例,欠矫11例,过矫10例。结论: A-V征主要由眼外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A-V征伴有斜肌运动异常患者,行斜肌手术,无斜肌运动异常及垂直肌异常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均能很好地矫正A-V现象,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好。双眼斜肌减弱术能改变原在位眼位,对于伴有斜肌异常的A-V型斜视设计水平斜视手术量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外斜V征手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外斜V征的特征及不同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 :5 2例外斜V征 45例行下斜肌切断 /部分切除 ,7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下斜肌切断 /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 ~ 的外斜V征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 的外斜V征。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V征的主要原因 ,对外斜V征患者应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 ,行下斜肌切断 /部分切除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相似文献   

20.
V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 1 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 1 0 2 7例斜视中 1 2 2例V型斜视病例的病史资料及治疗结果。 1 2 2例V型斜视男 62例 ,女 60例 ,最大年龄为 2 8岁 ,最小年龄为 4岁 ,平均年龄 1 1 6岁。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和 /或同视机九方位斜视角检查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 1 5 △ ~ 42 △ ,平均 2 7△ 。根据有无垂直肌肉功能异常分别选择垂直肌肉手术或 /和水平肌肉移位 ,包括下斜肌后徙、上斜肌折叠、内外直肌后徙或联合上下移位。术后随访时间 1~ 1 8月 ,平均 9月。结果 V型斜视占同期斜视病例的 1 1 88%。其中V型外斜视 79例 (65 % ) ,V型内斜视 3 8例 (3 1 % ) ,原在位正位的V型斜视 5例 (4 % )。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垂直肌肉功能异常 (86% ) ,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 (4 5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 7% )、上直肌不全麻痹 (4 % ) ,水平肌肉附着异常 (1 4% )。手术治疗 87%获得满意效果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小于 1 5 △ ,水平斜视度小于 1 0 △)。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 ,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 ,常合并水平斜视 ,外斜视多于内斜视。根据引起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