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道学和中医学的关系,一般而言,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中医学的发展,道家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构建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与哲学理念贯穿中医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中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治则及治法等等。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中医学的渊源、背景,才能明晰中医学的原理,认清其价值,由此中医教育必须正视传统文化与哲学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产生于古代,孕育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息息相关,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烙印。而中医现代化的决策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忽视中医学具有的浓厚人文属性,人为地切断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的亲缘关系,造成中医学面对被争论存废的窘境。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中医的发展,提出加强人文中医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氛围培育实现中医的振兴。  相似文献   

4.
刘雅芳  程伟 《四川中医》2009,27(5):61-63
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指出中医学因此而有得天独厚的技能、技术和无可辩驳的临床疗效.所以应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贯彻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到教学中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6.
宋铮  郑晓红 《中医杂志》2018,(6):459-463
中医自然观是中医学在实践中形成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总体性认识,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石,气对中医自然观的形成、内涵、性质与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气是中医自然观形成的哲学基础,是中医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中医自然观认为,气是自然的本体,同时还是中医自然观所包含的自然认识论的认识方法、自然价值论的价值评价标准、自然伦理观的伦理载体,气决定了中医自然观的非结构性质,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自然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变易思维是构建中医哲学的重要基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变易思维的阐释、变易思维在中医学及中医诊断学中的具体体现、对变易思维的思考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辨证和诊法中的变易思维,以期搭建中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医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回顾传统中医理论的起源阐述对中医现代化的认识,认为从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中医理论模式已面临困境,必须对其进行现代化重构,首先是建立起新的方法论,将中医从传统朴素的哲学理论中分离出来,从中医学的成长起点看,中医并不是封闭的体系,中医学的现代化既有机遇更有挑战,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理论基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尤其是中医和《易经》的关系,更是为人们所熟知。几乎历朝历代的造诣深厚的中医学家,无一不对《易经》有着很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医美容学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结缘的一门以人体健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就是中医学理论和传统美学理论。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美学都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二者水乳交融的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中国文化哲学层面上概括形成的,养生美容切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古代历史地理、传统哲学、神话传说、历代诗词歌赋和书画等与历代医家学说的联系,强调在中医各家学说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启发其中医创造思维,甚至使之更热爱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发展的关系,从纵观全局的整体观、注重时机、天人相参、阴阳学说为指导三因制宜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享受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实践中,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及把握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中有关科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引进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词汇,但通过将其与五脏名称聚合,使其成为中医学术语的后缀性构成要件,实现了哲学术语的医学化改造;中医学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并参与了中华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但文化要素并没有改变中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本属性,在学科分类中依然是医学而不是文化;中医学在百余年前发生重大转折,现行理论主要是汇通学派的学术见解和主张,技术传承也具有自发性、粗放性特点,实现核心理论回归经典本原,对接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是中医学持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的弱势地位是跟现代科学的大举进入相关的,更是和中国文化的衰落相联系的。目前中国文化正在迅速重建与发展,中医之不被消灭是因为中医与中国文化有着血亲联系及其临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大环境。中医在中国文化振兴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传统科学的典范,中医需要通过建立新的哲学指导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产生的具有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它强调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将系统生物学宏微并举的成果渗透到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形成中药复方研究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从药材和制剂的获得、药理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到中药复方二次开发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实质,并进行新药创制,对中医药传承、发扬和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27-830
从科学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剖析了中西医学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认为古希腊的原子论决定了西医学必然采用解剖分析还原的方法,而以中医传统哲学气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学则必然要强调整体运动和联系。由于理论原点的差异,中西医学在理论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中医理论的一切现代研究,都必须以充分尊重中医学术体系的主体性为前提。中医学不能仅仅把以现代科学为标准的现代研究视为中医学的发展,而对基于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药制剂的快速发展,传统与现代中药制剂领域中“药辅合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药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药辅合一”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大量中药典籍和传统中药处方中屡见不鲜,处方中部分中药不仅发挥药效,而且担任辅料的角色,既作辅料,也做辅药。目前,对中药制剂“药辅合一”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需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缺乏相关典籍的挖掘和梳理,系统性不强。本文以传统中医药古籍为工具,从传统与现代两方面对古籍中常用“药辅合一”的种类、性质及其作用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探讨“药辅合一”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开发前景,以期为现代中药制剂“药辅合一”的深入开发及传统中医药宝库的古籍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51-554
先秦道家为中国最基础的哲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整理分析先秦道家与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对《黄帝内经》的影响、对养生的指导、对心理学的奠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等多方面,也有一些较少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开展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有效地达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快培养人才而特设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分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热爱中医思维、明晰中医理论、阐释中医精髓,深谙中医方法、自信民族文化等教学目标而设,设计并采用数字化多语种在线教材,经典传承象思维,实训以小儿多动症临床治疗的实际案例作为基于问题学习的引导,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具有情境性的知识状态中接受中医哲学、中医藏象理论,在明晰中医心与西医解剖心的区别中接受"心主神明"为核心的藏象理论,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心主神明"的产生渊源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密切联系的背景,培养和建立学生联系中国哲学学习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有关中医理论科学性的理性思考及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