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胎黄,又名"胎疸",是指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发黄为特征的病证,因与胎孕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1病因病机 1.1湿热发黄:由于母体素蕴湿热邪毒,遗于胎儿;或于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郁蒸于内、寒湿阻滞,透发于外而发黄,气色多深而鲜明.亦称"阳黄".  相似文献   

2.
总结治疗小儿胎黄方面的经验,认为胎黄发病除与湿热有关,亦可由后天感受邪毒所致,探讨并补充中医胎黄的邪毒证型,以期丰富胎黄的中医辨证论治,并附2则以自拟方茵陈解毒汤治疗胎黄的医案。  相似文献   

3.
胎黄指新生儿出现的黄疸。本病与胎禀因素有关,所以又称胎痘。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黄疸论》云:“有自生下,面身深黄者,此胎疸也。因母脏气有热,熏蒸子胎故也,《经》言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清·夏鼎编著的《幼科铁镜》更全面论述了本病,云“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黄,壮热,便秘,溺赤”。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的缺陷病等。  相似文献   

4.
赵黎  朱丽芳 《新中医》2012,(8):185-186
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内蕴脾胃导致。湿热之邪留着于肺则生咳嗽、多痰;留着于肝脾则生胀闷、口苦;留着于下焦则二便不通畅,见小便短少色黄、便秘、腹泻;留着于关节则生红、肿、热、痛等。湿热致病在临床非常多见,  相似文献   

5.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6.
正高胆红素血症属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该病由于孕母受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于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湿热邪毒所发;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湿热之邪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泛溢肌肤致胎黄。针对病因病机,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主。笔者自拟茵陈蒿汤加味外洗,方中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通肠;金钱草利湿退黄、解毒消肿;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白茅根清热利尿;郁金利胆退黄。全方合用共奏解毒泄热、利胆退黄之功效。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代谢快,对药物吸收快,通过中药外洗可加速血清总胆红素的排泄,发挥中医药内病外治的优势;再者,该疗法可以通过全  相似文献   

7.
关一鸣  冯少琪 《新中医》2002,34(3):72-72
湿热黄疸是因感受湿热之邪交蒸于体内,热不能外越,湿不能外泄,郁蒸于肌表而致发黄。治宜清热利湿退黄的茵陈蒿汤为主。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热泻火,通利  相似文献   

8.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治疗,首先要分辨湿热的轻重,再根据其轻重来确定治则,其中湿重于热的,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热重于湿的,应以清热为主,佐以化湿,湿热并重应化湿清热并进。若病在上焦应以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为  相似文献   

9.
湿热咳嗽辨证论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敖素华 《四川中医》2005,23(6):13-14
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常见于素体湿热内盛的患者。舌象是诊断湿热咳嗽最具特异性的指标。清热化湿、轻宣肺痹是治疗湿热咳嗽的大法。  相似文献   

10.
仝小林院士认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为癌前病变,应当重点关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湿热蕴结型是肠上皮化生的常见类型之一,多因饮食不调,久食膏粱厚味,日久酿生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胃喜润恶燥,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二为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局限于胃黏膜;三是仍需要...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流产属于妇科复杂性、难治性疾病,与中医学"滑胎"范畴类同,在发病之前可无流产证候。本病以脾肾两虚为基本病机,脾虚与肾虚共存,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以致胎元不生;在此基础上可兼有肝气郁滞、湿热内蕴或瘀血内阻三证,使复发性流产病机演变愈加复杂,治疗难度随之增大。故对于本病应强调于孕前辨证论治以改善受孕环境,补益脾肾为基本法则,同时针对肝郁、湿热、瘀血等不同兼证施治;于早孕期固本安胎以养护胎元,以期达到提高妊娠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是水疱性疼痛性皮肤病,多发于腰肋部、胸部、颜面及大腿内侧,多因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搏结壅滞肌肤所致。我院采用复方解毒汤辨证加味内服,配合中药泥膏外贴加护理治疗带状疱疹32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冯界之  冯韧 《四川中医》1998,16(3):13-14
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气失于宣降引起的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湿热咳嗽的病机特点湿热咳嗽与季节、体质有关。四川盆地气候温暖多雨,地势低卑多湿,民善病湿热,湿热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湿从热化的长夏、初秋、初春时节,发病率较高。素体阴虎之人,容易兼挟湿热,使体内湿热偏盛,成为湿热体质。内生湿热与自然界湿热邪气同气相求、相吸相召,就易于感受湿热邪气而咳嗽。临床观察到有的湿热体质病人,每次咳嗽发病都属湿热咳嗽,足证湿热咳嗽与体质关系密切。湿性粘滞,与热相合,如油人面,难以分解,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湿热疫毒"角度论述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认为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感受湿热疫毒,其不断加重的关键因素是湿热疫毒未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禤国维教授论治皮肌炎经验。禤教授认为本病发生主要由禀赋不耐,气血亏虚于内,风湿热邪侵于外所致,多从正虚、热毒、湿热立论,以正虚为本,感受热毒和湿热为因,三者相互作用,引起皮肤、肌肉之病变。临床上分期论治,重视益气健脾法,并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6.
湿热熏蒸型胎黄是新生儿的常见病症,其特征为新生儿肤黄、目黄、尿黄,另有病情严重者后期多现出肤黄转为晦暗,脘腹胀满,青筋暴露,癥瘕(肝脾肿大)等症。茵陈蒿汤针对湿热熏蒸型胎黄的发病机制发挥其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并被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足口病又称手足口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小儿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呼吸、接触形式进行传播.3—6岁幼童发病较多,多发于夏秋季节.笔者认为该病系由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疫毒;又因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辛热肥甘,以致损伤脾胃,积滞不化,酿成湿热.时行疫毒与内蕴湿热相搏于气分,正气抗邪外出,毒随气泄,邪达肌肤则出现丘疱疹,湿热蕴于脾胃熏蒸于口,故口舌疮疹溃烂.由于病邪多  相似文献   

18.
苦黄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的病机是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于肝胆。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要治则。苦黄注射液其成分为苦参、大黄、茵陈、大青叶、柴胡等组成。五药合用有清热、利湿、解毒、平肝等功能。苦黄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湿毒瘀阻型是肠上皮化生的常见类型,多因饮食不调,久食膏粱厚味,日久酿生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基于“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治疗本病当以“湿毒瘀阻”为态,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为靶.治疗要点概括如下:胃喜润恶燥,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或者虚寒的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其二为保护消化道黏...  相似文献   

20.
临床解惑     
湿热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地位如何?有何特点?答: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湿热既是肾小球疾病的致病因素,又是肾小球疾病的病理产物。诸如感受湿热疮毒常是急性肾炎的诱发因素,而急性肾炎恢复期主要是湿热未尽。至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则与湿热更是密切相关。无论是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胆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