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脉穿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病人静脉穿刺的成功经验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操作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操作前向病人做好解释(清醒者),按静脉穿刺程序进行。结果有利于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结论对静脉穿刺的成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静脉穿刺不同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操作者分别用针尖斜面向上和针尖斜面向左两种直刺法,对130例病人和12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静脉穿刺,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受试对象的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的损伤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人组及动物组的疼痛反应、管周瘀血、针头堵塞及对血管壁损伤的程度等,经χ2检验,P<0.01或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小,病理改变轻,疼痛反应小。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小,可以达到减轻病人疼痛及对组织血管损伤的目的,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静脉穿刺角度对病人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住院静脉输液病人左右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与皮肤呈15°~20°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与皮肤呈30°~35°进行静脉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与皮肤呈30°~35°进行静脉穿刺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锁骨下静脉及其附近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对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进行改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1~10月 ,在ICU内对需行深静脉穿刺的62名患者随机分组 ,传统穿刺方法组32例 ,改良组30例。其中男性46例 ,女性16例。涉及病种包括 :有机磷农药中毒、重症胰腺炎、颅脑外伤、呼吸衰竭等。穿刺目的包括建立快速输液通路、静脉营养、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品等。1.2方法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中点下1~1.5cm ,穿刺方向指向胸骨上窝 ,进针深度一般为5~8cm…  相似文献   

6.
不同初速度对微静脉穿刺输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静脉是直径在2mm左右的微血管,其紧贴真皮,管径微小,管壁薄,脆性大,在穿刺时稍有不慎即损伤血管造成穿刺失败,而穿刺成功后初始速度(初速度)过快也易造成局部渗出而致穿刺失败或发生渗漏。因此,作者使用不同初速度,观察其对微静脉穿刺输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秀华  刘玉英  李艳玲  陈桂节  邹平 《护理研究》2006,20(13):1151-1152
[目的]观察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操作者分别用针尖斜面向上和针尖斜面向左两种直刺法,先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静脉穿刺,再选择130例需静脉穿刺的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的损伤等变化。[结果]采用两种直刺法,无论是病人组还是动物组疼痛反应、针头堵塞等均存在差异(P<0.01或P<0.05)。[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小,疼痛反应轻微,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操作者分别用针尖斜面向上和针尖斜面向左两种直刺法,先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静脉穿刺,再选择130例需静脉穿刺的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的损伤等变化。[结果]采用两种直刺法,无论是病人组还是动物组疼痛反应、针头堵塞等均存在差异(P〈0.01或P〈0.05)。[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小,疼痛反应轻微,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10.
老年病人两种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武淑萍 《护理研究》2005,19(9):1950-1951
比较直接静脉穿刺法和间接静脉穿刺法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直接穿刺法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老年病人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11.
詹晓华  申叶林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39-4240
目的:减少对白血病患儿静脉的损伤,以保证化学治疗的顺利进行.方法:成立静脉护理小组,分析化疗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原因,制定静脉化疗的护理指南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对护士进行培训,使化疗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症反应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结果: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从46.8%降到10.9%.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从17.8%降至3.9%,应用卡方检验两者,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合理的护理指南的制定等静脉保护措施能有效地减少白血病患儿的化疗时静脉损伤的发生率,起到更好的静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君  武淑萍 《护理研究》2005,19(21):1950-1951
比较直接静脉穿刺法和间接静脉穿刺法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直接穿刺法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老年病人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13.
股静脉穿刺术定位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深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临床,而对技术精益求精是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也是护理学科发展之所需。本院从2001年起在医学相关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支持下,对股静脉穿刺技术进行定位方法改良,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全身浮肿患者行静脉穿刺术,常因皮肤高度水肿,皮损广泛,看不到摸不着穿刺的静脉而致穿刺失败,现作了改进.即先选好穿刺部位反复推压,使局部水肿暂时减轻,显露静脉及其行径,再按常规消毒皮肤,使用止血带,穿刺.应用改进穿刺法,在155例次穿刺中成功150例次,成功率达96.6%.  相似文献   

15.
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方法对静脉渗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方法对静脉渗漏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直刺血管法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皮下潜行再刺入血管法进行静脉穿刺。观察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渗漏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经皮下潜行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可减少静脉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不同的部位穿刺对静脉的影响及外渗后的损伤程度。方法:将30例使用同样浓度.同一种化疗药物滴注的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选择前臂较粗的血管穿刺。对照组15例.选择手背、腕部掌侧部位静脉穿刺。对发生的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几率和外渗后损伤的程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无1例静脉炎,2例药物外渗者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出现静脉炎3例,5例外渗者经同样方法处理后有2例留下轻微疤痕。结论:选择前臂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可减少静脉炎和外渗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外渗经及时处理后恢复快,收效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老年病人周围静脉穿刺时血管易受损,引起再次穿刺等不便的问题。方法对我院480例患者单日采用传统的常规静脉穿刺法,双日时在静脉穿刺及输液各环节采用减轻血管损伤的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穿刺结果。结果在静脉穿刺及输液各环节采用减轻血管损伤的方法能使周围静脉穿刺时血管及周围组织得到有效保护。结论老年人周围静脉穿刺时应用减轻血管损伤的方法减少了局部瘀斑与血肿,为再穿刺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不同静脉穿刺法对病人疼痛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常选用四肢表浅静脉作为穿刺途径,以手背静脉最为方便。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按教科书上所讲,行手背静脉穿刺时,嘱病人握紧拳头,绷紧皮肤,进行静脉穿刺(以下简称传统法),病人疼痛明显。近几年我们改变这一传统方法,静脉穿刺时病人不握拳头,手自然放松(以下简称自然法),病人疼痛轻微。与传统法进行比较,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国华  温健勇  杨国平 《护理研究》2008,22(24):2225-2226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神经外科病人,病情危重,重度颅脑损伤者较多,末梢循环不良,要长期建立通畅的外周静脉通道较为困难,给病人增加了痛苦,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神经外科病人,病情危重,重度颅脑损伤者较多,末梢循环不良,要长期建立通畅的外周静脉通道较为困难,给病人增加了痛苦,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减少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了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