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结构性速度依赖性组(15例)、减重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时对3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性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步行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01),但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组较减重步行训练组和常规步行训练组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P<0.001).结论对于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较减重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年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刚 《中国康复》1996,11(3):106-107
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59、60~69、≥70岁3个年龄组,分别为31、35、28例。治疗前3个年龄组步行能力的功能级别整体状态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1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治疗后,结果≤59、60~69岁2个年龄组未恢复独立步行能力的患者比例下降,恢复独立步行能力的患者比例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70岁年龄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分析表明:年龄也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小于70岁的患者康复治疗后其步行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70岁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步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功能活动之一,也是大多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终极康复目标。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约有70%~90%的脑卒中患者经治疗后,于发病后6个月内能够恢复部分步行功能,但是如何科学地将患者负重、迈步及平衡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的独立步行功能,更好地改善其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仍然是目前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现将影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容易出现肌力低下、负重能力不足、平衡能力差,以及异常运动模式等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均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一直是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1]。步行功能通常被认为是决定脑卒中后生存质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独立功能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IM、FMA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润 《现代康复》1998,2(1):33-33
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恢复,足治疗偏瘫的重要一环。笔结合实际病例.在偏瘫病人的运动康复训练中.通过对病人的步态分析,并进行评价.来探讨脑卒中病人的步行恢复能力,寻求出一种最实用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作为一个独立治疗学单位近二十年内才被正式命名[1],并以其高患病率(20%—60%)越来越受到医界同仁的重视[2-3]。但PSD影响步行能力的文献报道国内目前还很少,本文就88例PSD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对偏瘫下肢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与107例非抑郁组进行了初步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9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经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测定,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抑郁组88例,均符合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4-5];非抑郁组1…  相似文献   

9.
许多脑卒中患者遗留有踝关节挛缩、足内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其步行能力低下。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最基本内容和目标是恢复步行能力,这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社会交往意义重大。生存下来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首要的康复目标就是恢复其步行能力[1]。本文选择自行设计研制的踝足康复牵引器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综合训练,来研究踝足康复牵引器对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该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关系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恢复的规律。方法35例发病后6周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连续进行12周的步行速度评测。步行速度测量方法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方法。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呈近似双曲线函数关系Y=A-B/X(R2=0.97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恢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站立床联合踝关节矫正板早期应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站立床联合踝关节矫正板,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w时患者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3w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站立床联合踝关节矫正板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水中运动训练与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76例,分为水中运动训练组40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36例.水中运动训练组进行水中偏瘫体操训练、扶杠步行训练和水中跑步机训练等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进行平衡训练和减重步行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综合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FMA评分、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水中运动组训练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P<0.05).结论 水中运动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水中运动训练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各种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低下,而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lt;0.05水平和P&;lt;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偏瘫后如何最大限度发地恢复步行能力,建立最佳步行功能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帮助患者建立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增强回归社会信心的基础。MOTOmed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以在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康复组脑卒中患者74例接受步行能力训练,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康复组步行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坐位、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等一系列程序训练方法可有效恢复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患病后2/3会出现步行障碍,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改善下肢功能是卒中后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髋关节能够完成屈曲运动是正常步态周期摆动相的功能基础,与步行能力密切相关[2].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偏瘫侧髋关节屈肌表面肌电信号兴奋性降低的现象[3].  相似文献   

18.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步行速度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FAC分级及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独立安全的步行意味着患者生活中减少依赖,增强患者生活工作的参与性和自信心。步行能力取决于患者躯干下肢是否具有良好的肌力、平衡协调和重心转移能力,当然也跟患者的本体感觉和认知功能有关系。平衡运动控制训练是治疗时重要技术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  相似文献   

20.
步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国外文献研究显示,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21%[1],有资料表明,发生摔倒的成人中以脑卒中偏瘫患者比例最高,在回归社区生活的脑卒中患者中跌倒发生比例为37.5%—73%,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2—3]。但目前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主要以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下肢分离运动为主的神经生理疗法为主,对于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