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随访8例,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平均直径约7 cm,有包膜。组织学上肿瘤呈实性或假乳头两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β-catenin核阳性10例,α1-AT阳性13例,Vimentin阳性13例,CD10阳性10例,PR阳性9例,CKpan阳性2例,Syn阳性1例,CgA阳性1例。结论SPT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须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 4例为女性。CT平扫表现为胰腺的囊实性占位,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具有完整包膜。6例中5例与手术结果一致,1例误诊为胰腺癌。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一定CT特异征象,在术前CT诊断可以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原发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进行临床与病理观察,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了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光镜形态,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标记AAT、Vimentin、Ki-67、CD10等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生物学行为。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大多一致,排列呈实性、片状,或以血管为中心的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结果一致:AAT、Vimentin、CD10均阳性,Ki-67<3%。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要结合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该肿瘤预后较好,但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随访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21例SPNP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肿瘤由乳头区和囊实区混合组成,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抗胰糜蛋白酶(AACT)、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孕激素受体(PR)、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周期素D1(CyclinD1)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EMA)、嗜铬素A(CgA)阴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极低。结论 SPNP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SPNP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10例SPTP作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果 10例SPTP中9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29岁,术后随访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6.8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间。组织学上肿瘤由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10/10),a-AT阳性(8/10),CD10阳性(10/10),CD56阳性(9/10),PR阳性(nuclear)(8/10),AE1/AE3阳性(1/10),Syn阳性(8/10),CgA阴性(0/10),EMA阴性(0/10)。结论胰腺SPTP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手术治疗对SPTP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王杰  胡松 《中国医药指南》2014,(19):202-203
目的对CT诊断和鉴别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病理确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18例,对其在术前展开CT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有9例患者病灶位于胰腺头颈部,8例位于胰腺体尾部,另外1例位于腹膜后。CT平扫密度不均,多为低密度,6例患者肿块边界清晰。曾强扫描证实病变呈囊实性,与胰腺存在清晰的分界,实性成分为主者6例,囊性成分为主者2例,囊实性成分为主者10例。结论经CT扫描可以实现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进行准确诊断和鉴别的效果,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CT诊断。结果在2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中,男性患者共计3例,女性患者共计20例。通过对患者实施CT诊断,发现平扫患者肿瘤部位时,主要是呈现出混杂密度结节或者是团块影。对患者增强CT扫描后,发现患者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其在实性部分能够见到延迟的强化,但是在囊性部分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表现较为突出,对患者实施CT诊断,能够了解患者的肿瘤形态、严重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搜集足够的参考资料和相关数据。CT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与其他的诊断手段相结合,更好的判定患者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6岁,2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4例上腹部隐痛不适;病变位于胰腺尾部2例,体部1例,颈部2例,钩突1例,1例以实性成分为主,2例囊性实性比例相仿,3例囊性成分为主,肿瘤内部出现斑点状钙化2例。增强实性成分稍低于胰腺实质强化。结论结合发病年龄、性别及CT表现可以获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鉴别特征,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所有患者CT检查及临床鉴别诊断结果。结果在该组研究诊断中,应用CT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疾病的符合率高达90.6%。结论将CT增强扫描诊断检查应用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显著提高此项疾病的临床诊断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5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复习。结果镜检可见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小梁状或索状,核仁清楚。细胞质丰富,呈颗粒状。癌细胞梁索间无血囊样结构,有时癌细胞分化较好,排成分叶状与正常胰腺小叶相似,但无小叶内导管及胰岛结构。核分裂象多少不一。应与胰腺内分泌肿瘤、腺泡-内分泌混合型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等相鉴别。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上应注意与胰腺内分泌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特征和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对本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诊断资料,对患者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瘤的病变形态、密度以及包膜和钙化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以圆形和椭圆形居多,与胰腺的分界较为清晰,少数患者伴有胰管扩张。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动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对该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SPTP)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例镜下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假乳头状,并见出血、坏死、黏液变性及胆固醇沉积;细胞异型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示抗胰蛋白酶(α-1-AT)、波形蛋白( Vim)、孕激素受体( P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细胞角蛋白( CK)、CD56、CK8阳性,S-100局部阳性,CK7、嗜铬素( CgA)局部弱阳性;突触素(Syn)、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雌激素受体(ER)阴性,ki-67<5%。病理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论 SPTP属胰腺外分泌肿瘤,临床罕见,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诊断。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探讨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S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12例可见钙化,其中8例成蛋壳样钙化,4例斑片状及结节样钙化;1例可见胰管扩张。3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也呈渐进性增加,囊性及坏死部分不强化。31例均未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以MSCT特征性表现,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对2005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5例SPTP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表型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SPTP患者男女比例1:4,均获手术治疗,疗效满意。该肿瘤呈囊实性,包膜完整,肿瘤细胞组织学形态较一致,并形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表达V im、Syn、CD56、CD10、AAT、AACT;不表达CgA。结论 SPTP是一种罕见的多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组织学图像有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免疫组化结果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组织学HE、PAS法,免疫组化SP法。结果 8例CSTP中,女性7例,男性1例;年龄19~32岁,平均26岁。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平均直径9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问。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性区混合而成,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卵圆,异形不明显,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8例al抗胰蛋白酶、VIMENTIN弥漫阳性,2例CK阳性,3例CgA、Syn局灶阳性;Insulin、EMA阴性。结论 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好,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及CT影像特征,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例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文献。结果2例病人,女性,12岁和21岁,临床均以偶然发现上腹部肿块就诊,病变部位均发生于胰头部。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大小分别约6.1cm×5.2cm×1.5cm及11.8cm×8.2cm×12.0cm,病变邻近结构受压移位。结论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具有一定的X线影像特异征象,仔细分析这些征象,能改进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uedopapilary tumor of pancrea,SPTP)的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5例SPTP患者中,男1例,女4例。CT平扫表现为胰腺区囊实性肿块,包膜大多完整,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增加,与胰腺分界清。组织学上,以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结构且伴有退行性改变为其特征。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病理变化是CT表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万鲁  赵捷 《贵州医药》2014,(3):230-23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tumor,SPT)是一种较少见的潜在恶性肿瘤,1959年由Frantz首先报道,占胰腺原发肿瘤的1%~2%。近年呈上升趋势,多见于年轻女性,因此被称为daughterlesiont。根据其病理形态,国内外文献曾使用过多种名称。2000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吲。我院腹部外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了6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由Frantz于1959年首先报告,以后随着发病率的提高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曾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同义名称包括乳头状囊性肿瘤,胰腺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胰腺囊实性腺泡细胞瘤,胰腺囊实性肿瘤,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WHO(2004)肿瘤组织学分类将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它被冠以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主要是由于其同时具有实性和乳头状两种组织学结构特点,而实际上其中乳头的结构是由于肿瘤细胞的退行性变以及细胞的粘着力下降和囊腔形成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并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经验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临床表现或临床体征而就诊;肿瘤位于胰头1例,胰体为2例,8例位于胰尾部;所有病例均经过术后病理确诊,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且预后好,无死亡病例,生活质量未受影响。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