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法规范医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方法收集资料,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措施,检查和持续改进。对实施PDCA循环前的2010年5—7月及实施PDCA循环后的2011年4—6月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应用PDCA循环法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实施前的100%下降为实施后46.67%(P<0.0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可有效规范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樊裕  王旋  潘韵  姜翠敏 《中南药学》2014,(10):1043-1047
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 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 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 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士洋  程军  叶云  张士勇 《中国药物警戒》2013,(11):690-692,695
目的探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方式在骨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现状评估、找出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对策。对实施PDCA循环前的2011年1~6月及实施PDCA循环后的2012年1~6月骨科Ⅰ、Ⅱ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应用PDCA循环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下降为68%,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1107.6元下降至348.3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得到提高。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可提高骨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控制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办法。方法将PDCA法应用于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目标以及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降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分别为48.56%,39.67%和28.91%。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P<0.05)。结论在普外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管理,能够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PDCA循环干预管理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7年第1季度)787例、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9年第1季度)717例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PDCA循环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稳定控制在30%以下,总合理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术中合理追加率、术后24 h停药率以及术后平均疗程均有明显改进,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高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6年1-12月)537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7年1-12月)562例、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8年1-12月)52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1.88%降至28.82%;术前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和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7.41%、26.69%和21.76%上升至64.90%、76.82%和84.77%;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664.69±395.87)元下降至(274.19±226.64)元,抗菌药物占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住院费用比分别由52.38%、6.34%下降至11.13%、2.21%(P均<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规范应用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飞 《抗感染药学》2019,16(8):1333-1336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对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管理的成效。方法:抽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行Ⅰ类切口手术的住院患者2 276例资料为对照组,另抽取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行Ⅰ类切口手术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住院患者2 343例资料为管理后前期组,再抽取2017年1—12月间收治的行Ⅰ类切口手术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住院患者2 534例资料为管理后期组;统计各科室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比较和分析3组患者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品种、疗程的合格率,以及3组患者抗菌药物人均使用频次和成本费用。结果:管理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2期组也明显低于管理后前期组(P<0.05),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品种、疗程的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期组的合格率也明显高于管理后前期组(P<0.05);管理后期组手术患者的用药频次和用药费用均显著低于管理后前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并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进行为期1年的PDCA循环科学质量管理,考察某院外科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某院2013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611份,并与2012年数据进行对比,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考察PDCA循环管理的合理性。结果 2013年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性明显改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46.55%下降至19.48%(P<0.05);人均抗菌药费用、抗菌药物占总药品费用、抗菌药物消耗量明显下降(P<0.05);药物选择及术前、术中、术后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用药频次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P<0.05);在卫计委要求的7种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均控制在5%以下(冠脉造影术要求不用抗菌药物预防);基本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得到改善。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好转,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静  刘晓玲  贺玫 《中国药业》2014,(17):82-84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医院2011年1至5月和2012年1至5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设为干预前组及干预后组,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长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进行比较。结果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降为61.11%;品种选择、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性提高;术前术后更换品种的病例降低;联合用药比例由2.55%降为0。结论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效果显著,合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1112例作为对照组,运用PDCA循环方法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汇总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和持续改进,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1348例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一系列干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54.77%下降为28.67%(P<0.0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结论:PDCA循环法用于规范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显著,显著改善了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有些不合理的方面仍需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5,(17):2426-2428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1年1-6月)225份,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2年1-6月)211份,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3年1-6月)157份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67%下降至25.48%(P<0.05);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比例由干预前的31.37%提高至50.00%(P<0.05);抗菌药物品种数由干预前的20种下降至5种,二联联合预防用药率由5.88%下降至2.50%,选用第三代头孢菌数的比例由6.48%下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也由14.26%降至4.16%。干预前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是有效的,能持续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PDCA循环干预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4年Ⅰ类切口手术560例(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480例,普外科疝气修补术80例)、2015年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680例(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590例,普外科疝气修补术90例)和2016年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630例(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553例,普外科疝气修补术77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经过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我院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和普外科的疝气修补术等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规范性显著提高,各项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结论 PDCA循环管理提高了我院手外科和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规范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5,(17):2423-2425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在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3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186例和2013年10-12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192例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白内障手术、骨科内固定取出术、血管造影术以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出院病例,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实施前的100%降至13.54%(P<0.01);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趋于合理,围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实施前的0上升至86.46%(P<0.01);术前0.5~2 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0上升至9.38%(P<0.05);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24 h的比例由0.54%上升至10.94%(P<0.05);联合用药率由15.05%下降至0(P<0.05);各项不合理用药情况显著改善,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适用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使围术期不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并逐浙符合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探讨某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方法,提高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性。方法:利用FOCUS PDCA循环法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进行干预,选取该院2015年1~12月全部Ⅰ类切口患者出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干预进程分为4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抗菌药物应用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改进效果。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第三阶段的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比例从62.90%降至28.32%,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从50.1%升至71.0%,品种选择合理率由53.5%提高至79.5%,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从26.8%上升至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项指标的好转促进了该院等级评审相关条款评分结果的提升。结论:医院等级评审中利用FOCUS PDCA循环法规范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眼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中的构成比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2010年9–12月)及干预后(2011年9–12月)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我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中抗菌药物在干预前后的预防使用率分别为98.94%和97.49%;预防用药选药合格率从69.62%上升至94.84%;预防用药时间从5.03 d降至1.67 d。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提高了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用药时机不当等不合理现象,还需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教育培训及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7,(5):690-694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3年1-12月,干预前组)512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4年1-12月,第1轮干预组)861例和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5年1-12月,第2轮干预组)1 070例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经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我院骨科内固定术的构成比显著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合理率、术前0.5~1h用药率、疗程合理率和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50.20%、98.08%、93.77%、6.61%和82.10%上升至58.41%、100%、99.04%、52.00%和99.04%;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由干预前的4种减少到2种,且选用头孢唑啉的比例较干预前显著增加,选用克林霉素的比例显著下降;术后预防用药疗程由干预前的(4.63±2.42)d缩短至(1.61±0.75)d,且用药疗程<24h和疗程为24~48 h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疗程>72 h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提高了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但我院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尚未完全控制在24h以内,有待进一步持续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600份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75例,比率为29.2%;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4h的有46例,比率为26.3%;平均预防用药时间3.8 d,疗程不合理129例,占73.7%;无预防指征用药2例;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的1例;给药时机选择不合理的13例;单次剂量不合理6例;给药次数不合理10例。结论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规范,但仍有预防用药持续时间过长、抗菌药物种类选择不合理等问题,需继续加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加强围术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例(对照组),2014年6~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例(干预组),对2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150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总预防应用率由92%下降至48%;药物选择合理率由46.38%上升至90.28%;用药疗程合理率由37.68%上升至87.50%。结论整治后该院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用药时机不准确、药物品种选择欠妥等情况,需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袁波  李玲  黄芳  陆文杰 《中南药学》2013,(7):555-558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我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9月(干预前)和2012年7~9月(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统计、分析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干预后由84.67%下降到57.30%(P〈0.01),抗菌药物费用明显减少(P〈0.01),用药合理性明显提高。结论我院为规范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