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8F-FDGPET/CT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判的价值。方法:对5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PET/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HC)11例,胆管细胞性肝癌1例,转移性肝癌40例,白血病肝浸润1例,淋巴瘤肝浸润2例。其中原发性肝癌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均有明确肿瘤病史或临床检查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行双时相全身PET/CT显像检查。结果:低分化PHC4例及胆管细胞癌1例,^18F—FDG异常高摄取,延迟后大部分病灶^18F—FDG摄取SUVmax上升;高分化原发性肝癌7例,其中^18F-FDG等摄取5例,相对肝本底为略低摄取2例;9例PHC及1例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低密度灶,2例PHC为等密度,7例患者有肝炎肝硬化基础,另外同时发现肝外病灶6例。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43例(含淋巴瘤、白血病肝浸润)中PET/CT上共发现109个病灶;其中99个肝内病灶表现为^18F-FDG高摄取,31个病灶CT未显示,另外有2例患者有4个病灶经手术证实有肝内微小病灶而PET/CT未检出;而淋巴瘤、白血病肝浸润表现为大片状或弥漫性^18F—FDG明显异常高摄取;大部分患者改变了原有的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分期、评价分化程度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好的临床价值,PET/CT诊断肝脏恶性肿瘤明显优于单纯PET。充分认识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有利于临床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海中  于明明  段钰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38-739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49例经胃镜和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其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比较.[结果] 49例患者18F-FDG PET/CT阳性44例,阳性率89.8%;39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8F-FDGPET/CT显像发现32例,灵敏度为82.1%(32/39); 12例有远处转移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发现11例,灵敏度91.6%(11/12).[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但近30年的治疗效果进步不大,因而,术前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分期、术后检测复发转移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对于个体化的治疗意义重大.集解剖和功能显像优势于一身的^18F-FDG PET/CT显像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大多数结直肠癌病变在PET上表现为高度的浓聚灶,^18F-FDG PET/CT对于结直肠原发灶诊断准确率一般在92.7%~95%之间,其敏感度高,假阴性率低.18F-FDG PET/CT可以早期发现转移病灶,是目前最好的术前分期手段;对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9%~94.6%、83.3%~100%、90%~98.3%,显著优于传统的检查方式,可以发现更多微小或隐匿的复发和转移灶.此外,PET/CT可以通过病灶代谢的变化先于超声、CT、MRI等形态学手段早期判定化疗效果,指导临床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以及进行术前再分期.总之,PET/CT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术前分期、监测术后复发转移、评估疗效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的功能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DG)PET、PET/CT显像在肝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肝占位患者临床资料及PET、PET/CT图像,PET图像计算靶/本比值(T/B)反映代谢活性,T/B〉1为PET诊断恶性标准。[结果]18FFDGPET、PET/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7.0%、58.8%和65.8%。18F-FDGPET、PET/CT对于肝恶性病灶〈1.0cm均未检出,对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准确率为54.0%。肿瘤大小、数量和分化程度影响PET对HCC诊断准确率。[结论]PET显像对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能力差,不适合作为首选诊断方法,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能对提高PET、PET/CT诊断准确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胰腺肿块并行手术治疗的病例87例,将PET/CT显像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探究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所有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胰腺肿块的病例中,18F-FDGPET/CT显像诊断为胰腺癌76例,其中术后病理结果为胰腺癌72例,胰腺滤泡型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胰腺局限性炎症2例,胰岛素瘤1例:18F-FDG PET/CT诊断为良性肿瘤11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胰岛素瘤5例,实质性假乳头状瘤2例,囊腺瘤2例,胰腺粘液腺癌2例.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93.10%,敏感性为97.30%,特异性为69.23%.结论 18F-FDGPET/CT显像对胰腺癌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优于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高发的国家,肝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肝癌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以姑息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1]。目前骨转移的主要诊断方法是ECT、CT、MRI、PET,但对早期骨转移缺乏有效的预测和诊断方法[2],给其早期干预造成了困难。因此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7.
肿瘤分子功能显像诊断与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0,16(6):421-422
研发肿瘤早期诊断的影像技术,对提高肿瘤的早期临床诊断率。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有很大意义。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无疑为肿瘤诊断提供了可靠、无创的手段,但目前B超、CT、核磁共振检查均基于形态学变化.很难在癌变早期病变尚未有形态变化时提供诊断价值。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一种功能学显像技术,能够在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发生功能改变时提供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在子宫颈癌治疗后监测有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子宫颈癌治疗后患者48例,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根据病理结果、多种影像学诊断及临床随访而确诊.随访时间>1年.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8例患者共行54次PET/CT显像,真阳性26例次,真阴性24例次,假阴性1例次,假阳性3例次.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子宫颈癌治疗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 (26/27)、88.9%(24/27)、92.6% (50/54)、89.7%(26/29)、96.0%(24/25).检查后部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发生了改变,有24例(50.0%)患者改变了诊断,其中21例(43.8%)改变了治疗方案.结论 PET/CT显像可以较准确地早期探查子宫颈癌治疗后的复发病灶和转移灶,包括盆腔外的远处转移,明确再分期,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尽管有其一定的局限性,PET/CT显像仍可作为子宫颈癌治疗后监测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张建伟  王洪伟  许科  张杰 《癌症进展》2022,20(6):592-594,615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DG PET/CT)对原发性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9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18F-FDG PET/CT和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8F-FDG PET/CT和CT诊断原发性肺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显像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以及临床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 PET显像,并与外科手术或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和C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46例患者中PET显像食管部位均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经病理确诊,46处食管浓聚灶均为食管癌原发病灶.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食管多发灶,其余16例除食管原发病灶外,还有其他部位32个病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远处转移病灶.与46例PET显像前CT结果相比较,PET共检出食管部位恶性病灶46例,检出率为100.0%,而CT仅检出34例,检出率为73.9%.46例中确诊有其他部位转移者18例,PET检出18例,检出率为100.0%,而PET显像前CT仅检出6例,检出率为33.3%.27例手术治疗者PE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一致,而常规检查对食管癌临床分期高估5例,低估12例,PET显像改变了这1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食管癌的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中心行PET/CT检查的23例心脏肿瘤患者的全身PET/CT的诊断结果,确诊依据为术后病理结果、临床随诊结果证实,评价PET/CT对心脏肿瘤诊断效能。结合影像学特征及SUVmax得到PET/CT的诊断结果,与确定诊断进行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分析PET/CT对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能力。结果:23例心脏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19例,原发恶性肿瘤6例,转移瘤13例;良性病例4例。 PET/CT显像在心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9.5%(17/19)、75.0%(3/4)、87.0%(20/23);恶性肿瘤平均SUVmax为14.5±9.7,良性肿瘤SUVmax为3.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P<0.05)。恶性肿瘤PET/CT显像发现全身多部位、多器官转移的16人,改变了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结论:PET/CT显像对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为鉴别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提供帮助,对肿瘤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8 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结合胸部CT在原发性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对术前CT分期、FDG PET结合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4例全身PET显像发现远处有18 F-FDG摄取增高者放弃手术,28例开胸手术中,FDG PET诊断肺门、纵隔恶性淋巴结的灵敏度与准确度显著优于CT检查,P<0.05;FDG PET结合CT检查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92.9%)较CT检查有显著意义的提高,P<0.05.结论FDG PET结合CT检查能提高术前肺癌分期的准确率,有助于改进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并指导手术操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 ,PET)是核医学最高水平的标志。PET技术是惟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 ,可显示生物物质相应活动的空间分布、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故又称为生化显像或分子显像。其常用显像剂为带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 ,如 11C、13N、15O、18F等。以FDG(Fluorodeo xyglucose)为示踪剂的PET影像已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 ,使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可以预期 ,由于PET的应用 ,将对临床产生深远的影响 :(1)从单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图像技术所…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灵敏的甲胎蛋白检测方法在普查工作中的应用,肯定了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意义,而使肝癌从有临床症状诊断进入无临床诊断的阶段,为肝癌早期治  相似文献   

15.
FDG PET显像在肿瘤学应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显像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PET检查项目,约占整个PET显像的95%,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与监测,还用于神经核医学和心脏核医学的显像诊断。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和PET/CT设备的逐渐推广使用,FDGPET显像逐渐走入肿瘤学临床日常工作,也促进了核医学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FDGPET显像在肿瘤临床学应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PET代谢显像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临床诊断为肺癌的60例患者进行18F-FDG代谢显像。SPECT/PET图像重建用迭代法(OS-EM)获得三维图像。18F-FDGSPECT/PET图像分析采用T/NT比值法及5点打分法对病灶作出定性分析,计算诊断灵敏度并与CT比较。[结果]60例肺癌患者中,18F-FDG显像阳性55例,灵敏度91.67%;CT阳性54例,灵敏度90%。SPECT/PET提示23例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发现78个转移的淋巴结;CT提示16例,共发现25个转移的淋巴结。在27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18F-FDGSPECT/PET显像对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性为83.33%。[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PET代谢显像对肺部肿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局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较CT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并可对肿瘤的良、恶性作出定性分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由于肝癌早期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症状,且常规检查难以筛查出早期肝癌,临床上肝癌的诊断多处于晚期。晚期肝癌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少、预后差、复发率高,导致肝癌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肝癌无创筛查缺少足够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迫切需要寻找更可靠的诊断方法。本文就肝癌无创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展吴孟超教授第二军医大学(200433)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近年对原发性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由于原发性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起病隐匿、复发率高的特点,其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并与增强CT、B超及MRI进行比较。   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8例临床疑似胆囊癌而在本院行PET/CT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46~82岁, 中位年龄69岁。患者均行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 其中35例为原发胆囊癌, 3例为胆囊炎。分别统计4种影像诊断方法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及诊断正确率。   结果   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的真阳性率分别为100.0%、74.3%、60.0%、71.4%;假阴性率分别为0、25.7%、40.0%、28.6%;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真阴性率分别为66.7%、33.3%、66.7%;假阳性率分别为33.3%、66.7%、33.3%。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1%、71.1%、60.5%、68.4%。PET/CT与增强CT、B超及MRI结果比较, P值分别为0.036、0.002、0.019, 均P < 0.05。   结论   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 PET/CT较其他3种传统影像诊断方法准确率高。如将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 可使诊断正确率提高2.6%。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老年患者肝细胞肝癌方面,不同时相内产生的不同表现,确定出是否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别在两家医院共选取120例病例,18F-FDG PET/CT检查后,行肝部手术,取病理证实,分肝癌组和良性病变组。分别计算早期及延迟期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滞留指数,以及病灶SUVmax与肝脏本底SUVmax的比值(T/N)。分析肝癌组和良性病变组病灶的变化规律。结果:所选病例中肝癌组早期及延迟相SUVmax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早期及延迟相SUVmax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T/N比值在早期及延迟相也存在显著差异,良性病变组早期及延迟相T/N比值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滞留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可以提高肝脏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