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早期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在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30例,入院后立即实施脑室型ICP监测。根据ICP变化分为两组:A组,19例,ICP<25mmHg,行脑室型探头置入治疗;B组,11例,ICP≥25mmHg,行脑室型探头置入+开颅手术。随访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A组恢复良好18例,轻残1例;B组恢复良好8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对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行ICP监测有利于病情评估、脑脊液引流和减轻脑水肿,能根据IPC变化及时行手术干预,预防脑疝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陈东辉  叶沛  李春国  贾力 《安徽医药》2017,38(6):777-779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创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60例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进行分为监测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剂量和应用时间、急性肾功能损害(AKI)、手术时间、监护时间及预后等。结果 监测组患者甘露醇平均剂量、应用时间为(378.36±152.04)mL和(6.87±3.88)d,监护时间为(11.82±3.54)d,AKI 6例(20.00%),预后良好10例(33.3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可直观评估颅内压,减少甘露醇用量和时间,减少AKI,缩短监护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1例均行颅内压监测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同时对患者3个月格拉斯哥恢复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 3例患者保守治疗;8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脑挫伤灶清除术;3个月时进行GOS评估,7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1例重残,死亡2例。结论颅内压监测可以为患者保守治疗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在患者病情变化时,为我们提供最佳手术时机,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ICP)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 48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分为ICP监测组24例和对照组(未进行ICP监测)24例,ICP监测组应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进行监护及护理,根据颅内压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对照组按照医嘱执行神经外科护理常规。对比ICP监测组与对照组的预后。结果采用GOS评估系统进行预后评估,ICP监测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动态ICP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辅以细致周到、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接受持续颅内压监测表示为监测组,48例未接受持续颅内压监测表示为非监测组,通过临床指标、预后情况、并发症等统计分析评价持续颅内压监测效果。结果 监测组颅脑CT扫描次数、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住院时间、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恢复良好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非监测组(P <0.05);监测组开颅清除血肿率14.58%,略高于非监测组8.33%(χ2=0.924,P> 0.05);监测组颅内压> 60 mm Hg 8例,颅内压41~60 mm Hg 18例,颅内压≤40 mm Hg 22例,恢复良好率分别为12.50%、38.89%、72.7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5.56%、0,差异显著(χ2=9.934、6.281,P <0.05)。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过程中为患者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颅脑CT扫描次数,为患者治疗方案改善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指导急性重度颅脑创伤后甘露醇治疗对保护肾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因急性重度颅脑创伤住院治疗的患者1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9)和观察组(n=86),对照组采取非ICP监测,观察组采取ICP持续监测,动态观察患者血浆胱抑素C、肌酐和尿素的变化,记录患者6个月GOS评分、预后情况、甘露醇使用量及时间.结果 观察组在肾功能受损、甘露醇使用时间及剂量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患者6个月后GOS评分,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预后良好例数亦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浆胱抑素C、血清肌酐浓度7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21 d时血浆胱抑素C浓度、血清肌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清尿素浓度仅在14 d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监测对急性重度颅脑创伤患者采取脱水利尿治疗,可准确指导甘露醇使用时间以及量,有效预防和减少急性肾功能操作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急性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急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了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阶梯式颅内压控制治疗,以6I例病情相似而未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2组病人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甘露醇用量、水盐平衡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颅内血肿救治中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脱水剂用量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林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49-235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常规诊治+持续颅内压监测)、对照组30例(常规诊治),比较两组应用甘露醇后肾功能、失治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失治率(13%)低于对照组(33%),治愈率(20%)高于对照组(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实施有效的颅内压监测可以减少肾功能损害,降低失治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孙钒  王列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07-3308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将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监护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前者在颅内压监护下分析病情或使用脱水剂和CT检查,后者按临床经验或常规观察方法分析病情或应用脱水剂和CT检查;详细记录两组病例的治疗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护组病例ICP持续≥3.5 kPa,经颅脑CT检查,发现颅内血肿或颅内血肿增大、脑肿胀和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10 mm患者26例(其中ICP>5.5 kPa 18例);监护组治愈/轻残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28%(χ2=10.165,P<0.01);监护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为1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χ2=3.971,P<0.05);监护组病死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4%(χ2=4.508,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分析、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对改善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收集我院神经外科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组,所有入组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组患者在治疗初期均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数值并指导治疗方案,记录甘露醇用药剂量和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临床预后,比较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后患者的GCS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患者的GCS评分与治疗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甘露醇用药剂量为(702.55±83.62)g,应用时间为(6.36±4.37)d,住院时间为(15.25±2.75)d。本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76.67%。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开展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该种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颅内压监护在颅脑手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ICP监护对降颅压药物使用的指导及对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的帮助。方法采用颅骨下硬膜外、硬膜下腔及脑室内ICP监护法,对13例颅腑手术后患者进行ICP动态监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格拉斯哥评分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术后ICP波动范围,6—14mmHg3N,15—20mmHg5例,21—40mmHg2例,41—60mmHg3例,术后再出血2例,死亡1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直接指导降颅压药物的使用,但不可完全依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生命体征及意识监测,观察组术后在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的同时实施脑室内颅内压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与老年颅脑损伤的预后呈明显相关性,术后加强脑室颅内压监测,可对老年颅脑损伤的伤情作准确、合理地判断,进而为对症治疗及预后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临床应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柳 《现代医药卫生》2014,(4):511-512,514
目的 观察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传统对照组,各30例.另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传统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和传统颅内压检测,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则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记录三组患者的颅内压值和患者的病死率,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分析三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结果 观察组与传统对照组颅内压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传统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0.0%(6/30)、23.3%(7/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传统对照组较健康对照组血压明显升高,而观察组和传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传统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率为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颅内压检测与有创颅内压检测差异不大,且操作简单、安全,可替代传统有创颅内压检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应用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阶梯式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采用阶梯式治疗的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监护措施,观察组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中央型脑疝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央型脑疝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指导阶梯式治疗方案,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进行及时评估,预防中央型脑疝的发生,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68例纳入研究,按是否实施颅内压监测分成实验组(n=34,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和对照组(n=34,实施常规监测),考察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根据GOS评分判定预后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ICU住院时长、总住院时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和预后不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症颅脑外伤,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利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中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8例中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两组,颅内压监测组(ICP组)入院后行脑实质颅内压监测,根据ICP的变化调整治疗计划,常规治疗组根据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ICP组预后好于常规治疗组(P〈0.05);ICP组应用甘露醇的时间和剂量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ICP组患者手术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持续行颅内压监测能第一时间反映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病情变化,降低了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双额脑挫裂伤临床比较常见,它是颅脑损伤中的一种严重脑损伤,早期因位于所谓的功能"哑区",意识障碍轻,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表现较轻,但这类患者的伤情变化较大,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发展常极为迅速,治疗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及综合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患者的效果,以供护理工作参考借鉴。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甘露醇使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其预后更好,患者并发症发生少,甘露醇使用剂量少,各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手术患者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够很好地判断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其需要护士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确保监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双额叶脑挫裂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通常为对冲伤,由于损伤部位特殊,脑额叶前端功能属“哑区”,伤后早期血肿小、意识障碍轻,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经常在保守治疗过程中突然恶化造成严重后果。我科至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128例此类患者,现对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