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缪洪平  唐俊  牛胤  林江凯  陈志  冯华  朱刚 《重庆医学》2015,(27):3785-378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室50例术中应用荧光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后行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血管狭窄各1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假阴性”2例,均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再次荧光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复查 CTA 和(或)DSA 证实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结果。随访40例患者(3~6个月)GOS 评分5分30例,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术中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通畅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诱发电位(EP)监测成功率、可行性及对脑缺血的敏感性,并分析术后神经功能转归与影像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2-6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31例,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观察SSEP、MEP监测成功率,观察术后神经功能转归和影像学结果与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全部监测到双侧SSEP,1例未成功监测到对照侧MEP;3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其中1例术中SSEP、MEP同时出现波幅显著下降且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术后出现偏瘫,CT扫描显示脑内多发缺血梗死灶.结论 动脉瘤夹毕手术时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SSEP和MEP监测成功率高,有利于及早发现脑缺血,减少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联合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共45个动脉瘤,在术中常规行头皮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和夹闭动脉瘤前后行MDU以监测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术中监测的变化作前瞻性研究。结果术后恢复良好35例,暂时性偏瘫3例。永久性偏瘫2例。术中SSEP变化4例,MEP变化7例,EEG变化2例,MDU发现血流异常9例.其中MDU与诱发电位(EP)均出现变化6例,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未发现明显变化而MDU发现血流异常3例,另2例MDU正常而MEP出现变化。术中联合监测无变化或虽有变化但干预后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良好。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和MDU联合监测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状况具有良好的关联性。神经电生理在监测皮质、皮质下缺血和脑功能损害方面优于MDU,MDU在检测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神经电生理。神经电生理和MDU能相互弥补不足。二者联合监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脉瘤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通常会造成动脉瘤夹闭不全或载瘤动脉狭窄。术中微血管多普勒(IMD)是有趣的、无创及价廉的工具。本研究评估IMD在动脉瘤术中引导瘤夹位置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方法 92例患者(101枚颅内动脉瘤),IMD(微型探头频率为20MHz,探头直径为1.5mm)运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后,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IMD结果与术后血管造影进行比较。同时90例患者(108枚动脉瘤)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监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微型探头能监测Willis环及其分支的所有血管。IMD监测发现,23.8%动脉瘤因动脉瘤夹闭不全和(或)血管狭窄而调整瘤夹位置。IMD显示10.9%动脉瘤夹闭后,动脉瘤内出现持续微弱的血流频谱(表明动脉瘤夹闭不全)而调整瘤夹位置; 18.8%动脉瘤因载瘤动脉、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而调整瘤夹位置。 IMD平均监测时间为4.8分钟。动脉瘤夹调整的频率(平均1.8次/例)与动脉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未出现应用IMD相关的并发症,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及载瘤动脉通畅。 不用IMD组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3%动脉瘤出现动脉瘤夹闭不全,10.2%的动脉瘤出现载瘤动脉狭窄。应用IMD能减少残余动脉瘤及无法预料的血管狭窄,与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IMD是一项安全、简便、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可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术中,尤其是复杂的、大型和巨大型宽颈或无瘤颈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影响CV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手术前后应用TCD监测CVS。术前行颅脑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Fisher分级。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TCD检查资料。结果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高于120 cm/s为诊断CVS的标准,术后有17例发生CVS,发生率为53.1%。TCD检测CVS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78%。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中CVS的发生率有高于Ⅰ、Ⅱ级的趋势。结论 TCD为监测CVS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CVS的发生可能与Fisher分级的等级有关。TCD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预测CVS,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 angiography,ICGA)和诱发电位(Combined monitoring of evoked potentials,CMEP)联合监测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7例,其中ICGA+CMEP联合监测组28例,单纯CMEP监测组19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有无脑缺血情况、动脉瘤夹闭情况、术后2周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T、脑血管CTA/DSA、住院天数、术后2周GO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进行ICGA和CMEP联合监测,可降低术后脑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 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69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 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 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 例患者中9 例表现出MEP 的异常, 其中6 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 min 内MEP 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 例MEP 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 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 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 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videoangiography, FL-V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 ICG-VA)在颅内动脉瘤术中不同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65例患者,在动脉瘤夹闭后先行FL-VA,再行ICG-VA,分别用两种造影结果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以及瘤周穿支动脉是否通畅。  结果  65例患者中,30例FL-VA及ICG-VA结果一致,10例FL-VA在显示细小穿支血管(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及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1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方面较ICG-VA有明显优势。因吲哚菁绿在血管内清除快,25例动脉瘤夹闭术中短时间内重复进行ICG-VA,但FL-VA无法重复进行。  结论  FL-VA较ICG-VA能更清晰地显示穿支血管,准确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但缺点是无法短时间内重复行FL-V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荧光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神经内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以了解动脉瘤形态, 观察瘤颈具体位置、与载瘤动脉关系,夹闭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有无狭窄、夹闭不全以及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区病变切除术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中央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术中均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脑中央沟位置,根据B超显示肿瘤位置、大小、血运及周边血流情况,指导手术入路设计,显微镜下切除病灶,术后即时行彩超复查。 结果 36例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均在术中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后MRI显示,病变切除程度满意,神经上皮性肿瘤12例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 非神经上皮性肿瘤24例均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均得到改善,术前肌力下降的15例患者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手术疗效满意。 结论 术中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利于大脑中央区病变的切除,减少脑组织损伤,且简单便捷、安全有效、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 EP)监测,比较术前、术后SEP的变化与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关系,并以术前、术后JOA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中SEP波幅上升40例,无明显变化16例。术中监测到M EP波形45例,未监测到M EP波形11例,但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1例术中SEP、M EP均正常,但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四肢活动障碍,立即再次行SEP、M EP检查仍提示正常,术后四肢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了解术中脊髓的功能状态,联合应用SEP和M EP可以有效预防和尽早检测出颈椎手术中可能存在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TSS) 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s caused by thorac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which always results in severe clinical complications. The incidence of TSS is relatively low compared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hile the incidence of spinal cord injury during thoracic decompression is relatively high.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after thoracic decompression reached 13.9%.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 can timely provid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function statu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help surgeons with appropriate performance during operation.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pplying IONM in thoracic decompression surgery, and elabo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al changes in IONM and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of the spinal cord. It also introduces updated information in multimodality IONM,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voked potentials, and remedi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脑动脉瘤锁孔手术中采用经颅骨内电极(cranial peg-screw electrode,CPSE)阈值刺激模式下激发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对监测术后运动功能损伤的优势.方法 选取大脑前循环动脉瘤患者31例,行锁孔入路显微夹闭手术.手术侧采用CPSE在阈值刺激下监测MEP,非手术侧在相同刺激阈值下采用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TES)监测MEP,观察术中监测所需的最小刺激电压变化,并将术中MEP监测结果与术后运动功能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结果 手术侧28例患者在阈值刺激下成功诱发MEP,3例未引出.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与MEP监测相关的并发症.术中MEP变化达到警报标准者3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偏瘫;未达到警报标准25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运动功能障碍,敏感性为100%(2/2),特异性为96.30%(26/27).结论 脑动脉瘤手术中采用CPSE阈值刺激模式进行MEP监测是可行的、安全可靠的,对脑缺血所致运动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常规MEP监测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体感诱发电位在椎管内占位显微手术中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8例椎管内占位手术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全程监测,包括脊髓SEP(SSEP)及皮质SEP(CSEP).2例Frankel A级髓外肿瘤患者,术前无SEP,手术结束时出现SEP波形,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2例Frankel B、C级髓内肿瘤患者,术中SEP波幅下降超过40%,潜伏期延长超过5%,术中及时暂停手术操作,术后出现神经功能轻度可逆性损害.12例D、E级髓内肿瘤患者,8例术中SEP波幅下降接近或达到50%,潜伏期延长接近或达到7%;另4例SEP轻度下降,均在安全范围内,术后脊髓功能无损害加重.说明椎管内占位病变在行髓内肿瘤切除时最易引发SEP波幅降低及潜伏期延长;脊髓手术时行SSEP和CSEP联合监测可及时准确地反映脊髓功能的变化,指导术者操作,并可初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SEP在脊髓脊柱手术中监测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脊柱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监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脊髓,脊柱手术监测SEP的结果,将术中SEP的变化分为四型:I型没有显著变化;Ⅱ型有显著变化,但很快恢复至标准水平,Ⅲ型有显著,能部分恢复至标准水平。Ⅳ型波形消失,不再有改善。结果:10例为1型SEP表现,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25例为II型SEP表现,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6例为Ⅲ型SEP表现,全部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术中SEP变化与术后神经功能存在显著关系,阳性预测价值为100%,阴性预测价值为97%,结论:术中SEP监测能较好预测脊髓,脊柱手术中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 MEP) 和体感诱发电位(SEP) 技术连续监测的方法对13 例脊髓手术病人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联合应用MEP和SEP 监测,能正确反映手术中脊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MEP的稳定性高于SEP;SEP 的敏感性较高;术中SEP 逐渐好转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