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约60%的足月儿在生后1周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在早产儿中这一比例高达80%[1-2]。新生儿黄疸常表现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过高的游离胆红素可透过新生儿尚未发育完善的血脑屏障,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3]。自1958年Cremer首次发现光疗可有效降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以来,光疗凭借有效、无创及安全性高等优点,成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式[4]。胆红素可吸收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异构和氧化作用转变为可溶性的产物,并将这些产物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机体血清胆红素水平[5]。光疗的有效性取决于光源颜色(光的波长)、光照强度(光的辐照度)、光照面积以及光照时间同。近年来,为黄疸患儿选择光疗的最佳方案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光疗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张丽  张群 《哈尔滨医药》2009,29(5):120-120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它器官的黄染。若新生儿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14天后逐渐消退,病理性黄疸则需要治疗,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易行的方法。现将我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53例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岳优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5-116
光照疗法(光疗)能使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变化,经胆汁排泄到肠腔,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1].本研究观察不同方式光疗联合药物疗法综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合理选择光疗方式及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建立重点监测、及早发现和早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方法,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47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和3例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已明确病因的排位依次是围生因素(54.99%)、血液系统方面的原因(12.74%)、感染(4.46%);3例胆红素脑病的病因无一例是溶血性疾病,与围生因素和家长不重视有关.结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14.52%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个比例比实际低),不及时治疗会发生胆红素脑病,留下后遗症,影响预后.从孕期开始对家长进行黄疸知识的普及,新生儿科医生进驻爱婴区查房,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婴儿重点监测,对出院病人动态随访,是早期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胆红素脑病的最有效预防干预措施;对高胆红素血症应尽早采取首选光疗加药物辅助治疗的综合方法,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足月正常新生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苯巴比妥、加味茵陈汤治疗及日常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生儿退黄洗液药浴.比较两组黄疸出现时间、日经皮测胆红素值、第3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光疗率,生后10 d、15 d经皮测胆红素值.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黄疸出现时间相对延迟.日经皮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光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0 d干预组经皮测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5 d两组经皮测胆红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有效,可降低胆红素水平,达到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目的,该方法使用简单,价格低廉,无副作用,适用于临床及家庭.  相似文献   

6.
张伟忠  陈能 《河北医药》2013,35(15):2297-2298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极易发生的疾患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新生儿出现可见性病理性黄疸的概率最高可达30%,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原因主要是其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过高,若未结合的胆红素过度积累极易导致胆红素性脑病,胆红素性脑病在新生儿中病死率极高,即便患儿幸存下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1-3]。以往临床治疗该种疾患的方法为单纯蓝光治疗,为了探究白蛋白联合光疗治疗该病的疗效,进行本次实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华虹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209-12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一直为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之首,发病率高达50%~55%,呈逐年升高趋势[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不同高危因素引起,严重者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核黄疸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诊疗工作的核心是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进展,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2],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其预后.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黄疸性疾病[3],诊断按《儿科学》第7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4]:(1)生后24h内出现黄疸;(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 μmol/L、早产儿大于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大干85 μmol/L;(3)足月儿黄疸持续时间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 μmol/L.  相似文献   

8.
夏琳  刘光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170-3171
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约有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早产儿黄疸的发生率可达80%,主要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1].尽管新生儿黄疸经过及时治疗和合理的护理,大多数预后较好,但因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有潜在毒性[2],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索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其发生率足月儿中约为60%,早产儿约为80%.而病理性黄疸约占新生儿黄疸的20%~40%,为新生儿住院病例首位.由于新生儿黄疽早期难以区分生理性或病理性,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若治疗不及时可致胆红索脑病,重者致死,轻者遗留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应予高度重视.以下就目前国内新生儿黄疸的药物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光疗、抚触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5月收治的84例黄疸新生儿,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蓝光+抚触治疗,观察组采用药物联合光疗+抚触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联合光疗+抚触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的胆红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玉峰 《安徽医药》2013,(10):1820-1821
目的探讨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用抚触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前后的黄疸指数、黄疸持续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并对两组患儿护理期间每日奶量、排便次数、哭闹及睡眠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护理前经皮黄疸指数及血清总胆红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儿经过抚触护理后黄疸指数明显较对照组降低且黄疸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抚触护理3d后实验组血清胆红素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且于抚触护理6d后降低得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每日奶量、排便次数及睡眠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对照组患儿哭闹时间明显较实验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护理在改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显著疗效,并可促进新生儿消化,排便,睡眠,减少新生儿哭闹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0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基础疾病和酶诱导剂等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间歇性光疗:4~8h/d,2~4h/次,2次/d。对照组患儿给予持续性光疗,12h/d,1次/d。两组疗程3~5d。两组患儿均在实施光疗前和光疗后,取空腹静脉血2mL,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观察两组患儿总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每小时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光疗法能够显著改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当有病理因素存在时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增高的原因很多,如感染、溶血、早产、妊娠高血压等。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正常足月新生儿与胎膜早破新生儿的脐血胆红素浓度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相关性以及黄疸发生的关系。为及早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长玲  王洪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94-239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葡萄糖,多可自行消退。若血胆红素超过一定指标,则需积极治疗,以免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疽),遗留永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可能。蓝光照射(简称光疗)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高胆红索血症治疗不失为一项重要措施,它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积极合理的护理对于患儿病症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黄疽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索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可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病理性黄疸转化,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常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病理性黄疸患儿常混杂于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中,有时不容易被发现。由于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我们进行了新生几经皮胆红素动态测试的临床实验,对早期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防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肖佩霞  魏建和 《河北医药》2013,35(3):479-480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一般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1]。蓝光照射是降低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抚触有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我们将抚触护理应用到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本院符合光疗指标的80例患儿,进行蓝光治疗。利用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的抑制功效避免患儿溶血;利用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进行药物治疗。血清胆红素在343μmol/L(20 mg/dL)以上,在对新生儿进行光疗的同时,进行白蛋白和碱化血液治疗,预控胆红素脑病。结果 80例患儿接受治疗的5 d后,24例治愈,45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是86.25%。结论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光疗退黄、抗感染和抑制溶血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文重点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方法60例患儿均达光疗指征,采用蓝光进行治疗,8~12h间断光疗即每天照射8~12h,停16~12h,注意保护双眼、生殖器,用黑布遮盖。利用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抑制作用防止新生儿溶血,用量500me,/(kg·d);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在光疗的基础上给予碱化血液、白蛋自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结果60例患儿治疗3d后治愈10例,有效4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3.3%。结论本文中,60例患儿通过光疗退黄及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与产前使用催产素的相关性.方法 比较产前使用催产素新生儿与未使用催产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水平,分析催产素的使用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产前使用催产素催产或引产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21例(14.29%),未使用催产素活产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61例(8.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2.56,P<0.05).结论 产前使用催产素引产或催产能够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正>新生儿早期可出现生理性黄疸,也可以出现病理性黄疸。其中病理性黄疸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本文收集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60例,分析其发病的相关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