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可为临床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487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脑卒中合并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87例重症脑卒中共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35例(观察组),其余患者452例(对照组),发生率为7.2%。经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白蛋白水平和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白蛋白水平和hs-CRP为影响重症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症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病率较高,其中年龄、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白蛋白水平和hs-CRP为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强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80例住院的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OP组(A组)和非OP组的(B组),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的FBG、BMI,BMD、FINS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FINS水平、UALB、病程、BMI是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O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INS水平、UALB、病程、BMI是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OP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这些指标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进行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150例,对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风险因素进行干预。结果 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运动系统;单因素分析表明,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年龄、给药剂量、过敏史、合并用药、用药疗程以及既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具有统计意义(P <0.05);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给药剂量(OR=3.576,95%CI=2.482-6.314)、合并用药(OR=6.411,95%CI=5.682-8.453)、用药疗程(OR=4.081,95%CI=3.235-4.572)、既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OR=1.034,95%CI=0.284-4.391)为导致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高险因素(P <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调查我院137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情况及用药记录。结果:137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89例(64.96%)伴有各种躯体疾病;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83例(60.58%),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54例(39.42%);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78.53%;用药频度前5位的药物依次是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氯丙嗪、氯氮平;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剂量基本都在常用治疗剂量低端;在联合其他精神科药物方面,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联用较多。结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躯体情况个体化用药,用药品种宜少,选择疗效高、不良反应小、药物间互相作用少的抗精神病药物,低剂量使用,慎用对心脏毒性大、抗胆碱作用强和锥体外系反应明显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基层医药》2014,(6):892-89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糖尿病肾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98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98例2型糖尿病不伴有肾病的患者做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MI、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CRP等因素是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危险因素(均P <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RP、HbA1c、FPG是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RP、HbA1c、FPG是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武春艳  王祖承 《上海医药》2005,26(8):358-359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能导致糖尿病发病增多,这是目前精神科临床上已公认的情况。氯氮平及同属于二苯并二氮革类的奥氮平在治疗精神疾病时,患者可发生糖代谢失调(包括糖尿病发生和加重),且其发生率比其它新的抗精神病药或传统的抗精神病药为多,从而提示这类药物可能较易破坏体内糖代谢平衡,并且与糖尿病危险因子如肥胖、糖耐受异常或糖尿病家族史患者有更密切关系。为此,特对这一方面的资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齐喜英  曹银利 《医药世界》2009,11(5):103-10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各项危险因素。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定,将之分为抑郁症组和非抑郁症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文化、性别、有无家族史等)、FPG、2hPG、HbA1c、BMI、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肾病)数量及糖尿病治疗花费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相比,女性患者数量、BMI指标、并发症数量、FPG、2hPG、HbA1c、糖尿病治疗总费用等抑郁症组高于非抑郁症组(P〈0.05),而年龄、文化程度和家族史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肥胖、血糖控制差、并发症数量多及治疗花费高的患者更容易患抑郁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情况,了解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的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方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465例患者涉及47种药物治疗方案,使用1种抗精神病药物175例(37.6%),联用2种种抗精神病药物262例(56.3%),联用3种种抗精神病药物28例(6.0%),联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住院患者中非常多见;氯氮平使用率和处方占有率排在第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占精神分裂症治疗用药的主导地位;公费医疗患者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明显高于非公费医疗患者.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用药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取代了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并且患者费用支付方式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7,(21):2895-2898
目的:为老年抑郁症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7月2-9日河北省11市39家精神卫生机构的门诊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96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并结合处方/医嘱查阅对其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就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96例受访患者中,95例使用新型抗抑郁药,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主(占75.0%);使用例数排前5位的分别是舍曲林(23例,占24.0%,日剂量:25~200 mg)、帕罗西汀(22例,占22.9%,日剂量:20~60 mg)、艾司西酞普兰(20例,占20.8%,日剂量:5~40 mg)、文拉法辛(13例,占13.5%,日剂量:75~300 mg)、米氮平(12例,占12.5%,日剂量:8~30 mg)。96例受访患者中,22例(占22.9%)单独使用1种抗抑郁药,其余74例(占77.1%)为联合用药,其中47例为2种药联用,22例为3种药联用,4例为4种药联用,1例为5种药联用;联用心境稳定剂的有6例,联用抗精神病药的有21例,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有50例(其中6例联用2种苯二氮卓类药物),联用其他类型安眠药的有2例,联用抗焦虑药的有14例,联用抗胆碱药的有2例。结论:河北省精神卫生机构老年抑郁症患者用药基本符合当前趋势,但仍存在用药剂量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最高剂量、联合用药品种偏多或方式不当等不合理用药现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尿病的患病率的增加,日益受到关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内分泌代谢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介绍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吴向平  李再忠 《江西医药》2008,43(7):729-73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升高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年1月,6月人住本院的精神病患者中86例血清CPK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77例血清CPK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肌肉注射、兴奋躁动、传统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剂量是精神病患者血清CPK活性升高的危险因素,镇静催眠药是保护因素。结论精神病患者血清CPK升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尚不能据此作为诊断或疗效的指标,临床医生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2.
林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432-1433
目的 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128名老年T2DM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分为抑郁症组与非抑郁症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发症,并进行对比.结果 该项调查中抑郁症患病率为36.7%,抑郁症组患者BMI、FBG、HbA1c、病程、并发症数目均高于非抑郁症组(P<0.05).结论 抑郁症在老年T2DM患者中发病率高,对血糖控制度预后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我院门诊部药房在2003-2004年抗精神病药物的请购数,研究对精神病人的使用情况,从而为防治精神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比较的方法,计算请购药物的品种及请购数,并用增加的百分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4年的请购品种增加40.74%及请购数增加98.20%;在抗精神病药的请购数中,以抗焦虑药及抗抑郁症药为最多;2004年增加了更有效的新药如利培酮片及舍曲林片等以及长效新药如五氟利多片的请购.结论从请购品种及数量提示精神病患者2004年比2003年增加,并且其中以焦虑及抑郁症为最多,说明防治精神病、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日法对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55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药物处方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院住院患者大部分为20~49岁的青壮年,以精神分裂症为主,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其他药物现象比较普遍,但以单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物治疗方案为主,联用二种抗精神病药物也很常见,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排在前五位的为: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已居临床用药主导地位,抗精神药联用镇静催眠药和心境稳定剂有利于精神病治疗。结论: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多样化是一种趋势,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应当注意如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2-104
目的随访研究深圳市龙岗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3年5~12月,调查龙岗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将合并和未合并高血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67.98%,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饮酒、打鼾、BMI指数过高、甘油三酯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生主要和肥胖、血脂、吸烟史、饮酒史以及睡眠质量有关,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应积极规避危险因素,以减少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26日60岁以上老年住院精神病患者情况及用药记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使用抗精神病药的431例患者中,单一用药355例,联合用药76例,药物使用频率前5位的是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奋乃静。结论:我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且药物剂量相对较低,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药物临床使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7~12月的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100例,通过利用限定日剂量使用量和药物用量指数对本次试验患者的药物临床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在使用的药物中,苯海索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除了舍曲林,其他药物的用量指数都小于1。结论:我院门诊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日益趋于合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新型的抗抑郁药物使用频率日益升高,但是抗焦虑药物和抗精神类药物联用仍居高位,在临床用药中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一日调查法对本院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用药进行调查。结果在参与调查的198例患者中,其中单一用药103例,两药联用68例。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后监测的不良反应中,有110例(55.56%)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老年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疾病相关资料,比较抗抑郁药单一治疗(单用组)和联合治疗(联用组)的患者在出院日处方信息资料上的差异,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抑郁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用组相比,联用组在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教育年限、起病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合并躯体疾病、规律服药、联用抗精神病药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HAMD评分(OR=1.018,95% CI:1.003~1.034,P=0.022)、规律服药(OR=0.476,95% CI:0.306~0.740,P=0.001)、起病年龄(OR=2.260,95% CI:1.419~3.598,P=0.001)以及联用抗精神病药物(OR=0.411,95% CI:0.261~0.649,P<0.001)是住院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单用组和联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0%和43.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0,P=0.001)。结论:HAMD评分高、起病年龄晚、不规律服药、未联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住院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联合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抗抑郁药联合治疗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用药监护及健康教育,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方法:收集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出院,年龄60a或以上老年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历175份,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对精神药物的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的使用频率居首位,其次为奋乃静;抗抑郁药中舍曲林居首位,其次为帕罗西汀;在联合用药方面,抗精神病药与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抗抑郁药与苯二氮卓艹类药物和情感稳定剂、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药联用较多。在使用的33种精神药物中除舒必利、丙戊酸钠、阿普唑仑、三唑仑外,其余药物的DUI均≤1.0。结论:我院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新型抗抑郁药的使用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