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应用64层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钙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行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原始和重建图像及临床资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共发现377个斑块,颈动脉斑块钙化率为63.40%.≤50岁患者的斑块钙化率显著小于51~59岁、60~69岁及≥70岁患者的斑块钙化率(分别为P=0.003,P=0.002,P=0.000).颈总动脉的斑块钙化率显著小于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的斑块钙化率(均P=0.000).轻、中、重度狄窄及闭塞颈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46.76%、33.33%、26.67%及0%,轻度与重度狭窄的斑块钙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有脑缺血事件患者与无脑缺血事件患者比较,钙化在斑块内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钙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0.34%、43.10%,P=0.013).回归分析显示钙化斑块与脑缺血事件呈负相关(回归系数=-0.688,P=0.006).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可对颈动脉钙化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92例前循环缺血发作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5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64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测量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别与DSA和CFDS结果比较.结果 CTA与DS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0.9%(Kappa=0.87,P<0.01),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CTA与CFDS在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共同判断的113处斑块的性质判定的一致性为77.9%(Kappa=0.67,P<0.01).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离退休脑梗死患者150例,入院后1周内行MSCTA、CDFI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等。结果 150例患者,MSCTA检查颈动脉分叉部位血管正常、管壁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55、66、179处;CDFI检查正常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60、63、177处;两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分叉病变一致性为81.7(245/300)。MSCTA总体斑块检出率及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结论 MSCTA与CDFI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一致性较好,联合应用可综合评价斑块性质,可以提高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比较不同重构模式的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及成分构成的相关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因症状性颈动脉就诊,并经CTA检查筛出颈动脉存在惟一责任斑块的患者129例,根据不同的重构模式分为正性重构组61例...  相似文献   

5.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向管腔内隆起引起管腔狭窄或斑块脱落,造成远端血管栓塞,从而导致脑部供血减少而发生缺血性事件.多层螺旋CT的容积数据采集能提供高质量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其成像技术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工具.文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应用和缺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价值.方法:80例临床初诊疑为冠心病,既往无冠脉成形术和搭桥术史的患者,行冠脉16层MSCTA后(其中9例在CT扫描前心率超过80次/min的患者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分别采用容积成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对所有冠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统计可供临床评价的、管径≥1.5 mm的冠脉段,以选择性冠脉造影(SCA)为标准,对比分析MSCTA诊断冠脉显著性狭窄(管腔平均直径缩小>50%)的准确性.结果:94%(989/1056)的冠脉节段和94%(290/310)的冠脉主支可供评价,(6%)67/1056段不能评价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心脏运动伪影39段,致密钙化20段和管腔显影不良8段.除外不能评价的冠脉,按节段和主支分类,与SCA相比,MSCTA诊断冠脉显著性狭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3%、99%、87%、99%和95%、98%、91%及99%.结论:在患者心率<80次/min时,16层MSCTA即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用于评价冠脉并判断其狭窄程度,是一种值得临床医生信赖的检查冠脉有无狭窄的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桂华 《山东医药》2008,48(21):65-66
选择68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长度和斑块溃疡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A和DSA检查结果在狭窄程度和长度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DSA对斑块溃疡的检出率高于CTA.认为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精确性。方法对41例(82支颈内动脉)有前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使用双源64层CT机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以DSA为标准,观察CTA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82支血管中70支CTA和DSA检查结果一致,占85.4%;较DSA诊断结果,CTA诊断狭窄率偏高为10支,占12.2%,偏低为2支,占2.4%。狭窄率〉7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8.8%;〉5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1%,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7.6%。CTA与DSA诊断结果呈正相关(r=0.96,P〈0.01)。由CTA推算DSA的回归方程为Y(DSA)=0.965X(CTA)-1.305。CTA可清晰地显示58支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双源64层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是目前一种极具潜力的无创性冠脉检查方法,我院2005年6月-11月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80例冠脉检查,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 (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资料。以 CAG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分析 CTA检测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与阳性预测值,并分析二者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以CAG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CTA 检测393段冠脉节段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89.3%,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4.9%,阴性预测值为82.3%,阳性预测值为92.8%,Kappa值=0.755,P<0.01。结论:256层螺旋CT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作为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查,对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高。可作为亚健康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冠心病的复查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年5月至12月间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60例,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6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60例)。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分析25(OH)D水平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血25(OH)D水平均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25(OH)D水平低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血25(OH)D水平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的危险,血25(OH)D水平测定有助于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上腺结核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表现特征,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水平。 方法 对经临床证实的13例肾上腺结核患者的CT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3例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0~58岁,平均42岁。肾上腺结核累及双侧共12例,单侧1例。肾上腺肿块样增大10例,轻度或中度增大3例,轮廓完整。肾上腺密度均匀增高1例,不均匀增高12例。周边强化11例。4例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复查CT,其中1例双侧增大的肾上腺体积缩小或恢复正常,其内低密度消失,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而且术前术后进行了抗结核治疗。早期肾上腺结核 CT 表现为肾上腺体积增大,并见密度不均匀的扁圆形肿块9例,增强扫描后肿块周边强化,其内见线样明显强化的正常肾上腺组织分隔,边缘清楚。晚期肾上腺结核表现为腺体萎缩及钙化4例。8例患者伴有肾上腺外结核,包括肺结核4例、泌尿系结核2例、脊柱结核1例,同时伴有肺结核、左肾结核及脊柱结核1例。 结论 肾上腺结核的CT具有特征性表现,当发现全身多脏器结核,同时发现肾上腺上述影像变化,则要考虑肾上腺结核的诊断,为临床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采取多相位窗的冠状动脉图像,从中筛选最佳图像并利用后期图像重建技术可模拟出冠状动脉的三维结构。此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诊断、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及搭桥术后的评价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其微创、安全、分辨率高等优点,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优化改良的2D TOF MRA和并行采集技术与传统的2D TOF MRA技术相比较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月至10月入选152例可疑颈部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技术组:行传统的2D TOF MRA扫描(采用设备自带原始扫描序列及参数),扫描时间5min54s;优化组:采用改良后扫描方法,即TR TE时间及层厚不变,改变偏转角度数为40°,增大FOV,增加扫描层数为110层,用GRAPPA并行采集技术缩短扫描时间为4min37s。图像经由两名高年资MR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及病变显示情况进行评价:优质图像为Ⅰ级,劣质图像为Ⅲ级。结果 完成152例患者1368支颈动脉段血管成像,传统组68例患者612支血管图像质量分级为:Ⅰ级405支(66.2%),Ⅱ级191支(31.2%),Ⅲ级16支(2.9%)。优化组84例患者756支血管图像质量分级为:Ⅰ级673支(89%),Ⅱ级83支(11%),Ⅲ级0支(0%)。优化组I级血管成像率显著高于传统组(89%vs.66.2%;P〈0.001),III级血管图像显著低于传统组(0 vs.2.9%;P〈0.001)。结论 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优化2D TOF MRA扫描参数和并行采集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提高颈动脉图像高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M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1例为多发,6例单发。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其他影像学及随访证实。结果 7例PAVM患者均清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目、走行、直径。单纯型4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可以明确PAVM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可作为PAVM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比较复发性脑梗死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CT血管成像(CTA)的特点,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和235例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0.0%比64.7%;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4.9%和45.2%比19.7%和15.8%;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1.4%比66.4%;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6.3%和48.0%比22.7%和37.3%;P<0.05)。结论 复发性脑梗死与头颈部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和不稳定性斑块有关,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性质可能是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 ,利用高分辨率超声 ,对 6 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 2 0例对照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进行检测 ,并观察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发现 ,高血压II期、III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 ,且随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高血压各期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P <0 .0 5 )。结果提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为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9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和多支组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P均<0.05),斑块指数与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收缩压以及高血压病程及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对105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病变的不同情况分为正常组(30例),增厚组(30例),硬斑块组(30例)和软斑块组(15例),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发现,颈动脉软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生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P<0.05),颈动脉硬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上述指标也有差异(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引起的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