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冠状动脉二期结扎——部分再灌注法造成犬慢性心肌梗塞,并辅以程控刺激复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模型,进行电生理及病理观察。结果表明:梗塞区心肌舒张期兴奋阈值提高,有效不应期(ERP)延长、ERP离散性增大,左室ERP离散性亦增大,且与梗塞范围(IS)呈正相关。心肌电生理异常、梗塞心肌的形态变化及IS大小是决定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能否诱发及诱发类型的病理生理基础,最易诱发心律失常的部位是与梗塞区毗邻的正常心肌。 相似文献
2.
沈剑清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3,(5)
在巴塞尔心梗存活者抗心律失常研究(BASIS)中发现,小剂量胺碘酮可提高心梗后持续2周而无症状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了评估在停用胺碘酮1年后这种有益作用能否持久,作者对胺碘酮治疗组(n=98)和对照组(n=114)共212例患者的远期结果进行了评价。方法本文采用BASIS的研究方法,将出院时仍有持续性无症状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心梗成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小剂量胺碘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后期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心包组合电极记录心室晚电位(VLP),应用微机化标测系统记录心外膜等时激动图,研究心肌梗塞后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折返机制。结果表明:梗塞区心肌除极延迟具频率依赖性,因此心室程序刺激可诱导室早和室速,晚电位标测呈V-VLP-V折返,等时激动图表现激动沿二功能阻滞孤分别作顺钟向、逆钟向传布,形成8字形折返环。二阻滞弧间心肌为延迟除极区,显示VLP。由此研究加深了室性心律失常折返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1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反复发作,伴心源性晕厥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心脏摄片均提示心脏扩大。心肌断层显像呈不可逆性、节段性、花斑样稀琉区。心脏电生理检查可见心室晚电位,心室程序刺激可诱发持续性临床型VT。诊断扩张型心肌病,VT。于1991年4月13日安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术后3个月自动除颤4次,有效地防止了晕厥。 相似文献
5.
6.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并存的临床、遗传和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长期以来,科学工作者们一直对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对房颤的认识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7.
李隆贵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6,(6)
急性心肌梗塞(AMI)晚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即使在心律失常开始发作时得以复苏,但梗塞后晚期预后仍较差。本文报道53例患者临床和电生理特征以及内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53例病人均系 AMI 后2天~2月期间出现一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us VT)或心室纤颤(VF)的存活者,男性43例,女性10例,年龄61±10岁。凡主要因梗塞范围扩大或进行性循环衰竭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未列入。电生理检查在停用抗心律失常治疗24~48小时后进行。对程序心室刺激未能诱发出临床发作的心律失常者隔日重复刺 相似文献
8.
9.
叶肖麟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8,(2)
反复发作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伴有昏厥的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许多问题。作者对43例此种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研究,33例系由心室颤动后复苏,10例为室性心动过速。男性33例,平均年龄为54岁;女性10例,平均43岁。24例(56%)患有冠心病,8例无心脏病。由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可能治愈的疾病所引起者不包括在内。患者分为两组。组Ⅰ26例,先作急性药 相似文献
10.
11.
冠心病病人易发生严重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Cobb等1980年统计出80%的猝死病人患心血管病,其中主要是冠心病和/或高血压。这些病人住院后常受心电图连续监测,故得以研究其心律失常与血清电解质的关系,并观察使血清电解质改变的这些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电交替是心电图QRS波群、ST段或T波振幅的逐搏交替,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除授化波交替,亦即QRS波群电交替——是复极化波交替,主要包括ST段电交替和T波电交替。 相似文献
13.
左室功能障碍和室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脏病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左室功能障碍症状的患者常同时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反之,有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常有明显的左室功能障碍。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死亡率很高,如同时又有左室功能低下者死亡率则更高。心肌梗塞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监护室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AMI)后6小时至2或3天,80%以上的患者出现室性早搏,约40%的患者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约为2%~3%。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塞后持续性和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内科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渊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6,(5)
本文主要叙述梗塞后持续性和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简称VT)的近代治疗要点,并讨论根据上述病例原始治疗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致命性心律失常病人长期口服乙胺碘呋酮的电生理作用,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病人9例(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6岁),其中冠心病8例,原发性心肌病1例,均患对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而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除4例服维持量地高辛外均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后进行本研究。口服乙胺碘呋 相似文献
1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自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1):12-13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从发病至死亡时间短,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得不到及时抢救,患者多死于院外。无论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患何种类型的心脏病,其猝死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其中80%以上是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即所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足20%的患者死于缓慢心律失常。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患者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积极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过因室速或室颤而心脏骤停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危险分层通常所说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 相似文献
17.
18.
临床电生理技术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及矫治具有重要意义。1.心脏程序电刺激。一般采用三组不同间期刺激信号:S_1—S_1,S_1—S_2,S_2—S_3。每8个S_1后一个S_2,S_2后一个S_3。此种方法可用于心脏各部位的电刺激起搏。如右、左心房,希氏束房室结, 相似文献
19.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引发的猝死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对高危患者的早期鉴定仍缺乏有效指标。30%~50%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现就内科治疗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NSVT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319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了充分而稳定的适宜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陶蓉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5,(6)
本文采用CAST研究的资料检验下列假设: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容易控制者,与不易控制者相比,其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并评估室性心律失常易控制性与各种原因总死亡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