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化临界心率采集方案对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60例(呼吸训练屏气时平均心率为75~79次/min区间)行冠状动脉CT检查者,其中通过手动修改优化为1个心动周期采集者为A组(n=30),通过系统自动设置方案2个心动周期采集者为B组(n=30)。记录扫描前平静呼吸时心率(静息心率)、呼吸训练屏气时心率(基础心率)、注射对比剂扫描中的心率(注射时心率)、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静息心率分别为(78.3±3.9)次/min、(79.1±3.7)次/min,基础心率分别为(76.8±2.7)次/min、(77.3±2.9)次/min,注射时心率分别为(73.8±3.0)次/min、(74.4±2.5)次/min。注射时心率<基础心率<静息心率,A组注射时心率比基础心率平均下降约(3.0±0.7)次/min,B组平均下降约(2.9±0.2)次/min。A组、B组辐射剂量分别为(1.36±0.46)mSv、(2.79±0.5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1,P...  相似文献   

2.
低+Gz重复暴露后对高+Gz致大鼠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低 Gz重复暴露后对高 Gz致脑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 10Gz/5min单次暴露组(5只)和 4Gz/3min暴露1次、3次和5次组(每组10只,每天暴露1次),分别于暴露后1d和6d再暴露于 10Gz/5min,于 10Gz暴露后3d处死取脑,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4Gz/3min锻炼1-5次,每天1次,大鼠脑组织未见病理性损伤。而 10Gz/5min单次暴露后,在皮层、海马、丘脑等部位均可见到变性的神经元,个别脑区出现神经细胞凝固性坏死。经过 4Gz/3min锻炼3次和5次后再暴露于 10Gz,变性神经元的数目在顶叶皮层、梨状皮层、海马和丘脑下部等部位明显减少。结论: 4Gz/3min反复锻炼3次和5次,再暴露于损伤强度的 10Gz/5min,其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轻于 10Gz/5min单次暴露。 Gz作用下在脑部同样存在缺血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6岁,因发现右肺癌、经γ刀治疗后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man Hg(1mm Hg=0.133kPa)。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以进一步加深对糖尿病心脏损伤的认识。方法对369例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并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相匹配无糖尿病的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最高心率(113±8)次/min较对照组(98±8)次/min显著增高,最低心率(51±10)次/min较对照组(66±8)次/min明显减低,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窦性196/43、房性307/99、交界性78/22、室性301/126、传导异常178/41、ST-T缺血性改变也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ST段221/68、T波19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电图异常,可能与高血糖和低血糖对心脏损害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尼可胺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方法 色谱柱为Sino chrom BDS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02%醋酸(10:90),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为30 ℃,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5 μl。通过大鼠眼底静脉取血,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测定尼可胺血药浓度,通过DAS2.0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 尼可胺的线性范围:20~1000 μg/ml(r=0.9998)。当尼可胺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为50、150和500 μg/ml时,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4.9%、81.9%和79.1%,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5%。当大鼠给予125 mg/kg的尼可胺后,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32.99±23.14)min,血药-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t)为(14390.23±2584.02)mg·L-1·min,AUC(0-∞)为(16569.89±3450.31)mg·L-1·min,达峰时间(Tmax)为(27.0±6.7)min,药峰浓度(Cmax)为(242.13±33.89)mg/L。当大鼠给予250 mg/kg的尼可胺后,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为(59.05±16.34)min,AUC(0-t)为(26752.23±7967.03)mg·L-1·min,AUC(0-∞)为(35812.87±9476.48)mg·L-1·min,Tmax为(27.5±11.3)min,Cmax为(316.32±63.68)mg/L。当大鼠给予500 mg/kg的尼可胺后,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为(69.06±0.62)min,AUC(0-t)为(77306.48±27878.03)mg·L-1·min,AUC(0-∞)为(88014.22±26960.89)mg·L-1·min,Tmax为(40.0±7.7)min,Cmax为(601.42±147.150)mg/L。 结论 HPLC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够用于尼可胺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人体内尼可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对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2只成年犬,剖腹下经小隐静脉注射前列地尔(Lipo-PGE1),剂量为1μg/kg,用药前1h和后5min同时采用CTP和电磁流量仪(EMBF)测量门静脉灌注量(PVP),评价两种方法的相关性。21只成年犬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静脉用药组(IV组)、肠系膜上动脉用药组(SMA组),每组7只。I/R模型建立方法为肝门阻断45min后再灌注60min。IV组和SMA组每只犬的Lipo-PGE1用量为1μg/kg、注射速度为0.05μg/(kg·min),对照组每只犬的0.9%生理盐水(NS)用量为2mL/kg,肝门阻断前5min和再灌注60min后各用药1次。各组首次用药前30min及再次用药后30min依次行CTPI、门静脉测压和病理取材,对比分析I/R前后PVP、门静脉自由压(FPP)和病理学的变化。结果 CTPI与EMBF的PVP值接近且高度相关(r=0.87),Lipo-PGE1用药后PVP明显增加。I/R后对照组、IV组、SMA组CTPI的PVP分别为:(0.22±0.06)、(0.26±0.06)、(0.38±0.11)mL/(min·mL);EMBF的PVP分别为:(0.29±0.08)、(0.30±0.07)、(0.41±0.11)mL/(min·mL),3组两种方法结果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10,P=0.000)、(t=-11.711,P=0.000)、(t=-9.370,P=0.000),其相差程度分别为31%、25%、8%。对照组I/R后FPP明显升高(P〈0.05),而SMA组、IV组I/R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I/R后对照组的肝组织结构欠清,肝细胞浊肿,肝窦内红细胞淤积,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SMA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改善,IV组的变化介于对照组和SMA组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变化和药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78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男830例,年龄(57.7±9.3)岁,女448例,年龄(50.3±10.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合并主动脉瓣损害(钙化或增厚),35例合并二尖瓣损害,4例合并肺栓塞,5例合并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合并主动脉夹层,房颤63例,房性早搏27例,室性早搏13例,均经D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6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485例心率小于75次/min,503例心率在75~85次/min之间,290例心率大于85次/min,最高心率127次/min。平均心率小于75次/min的患者,最佳重建时相在40%~80%R-R间期内。平均心率大于等于75次/min的患者,最佳重建时相在20%~80%R-R间期范围内。1278例扫描图像中,1例由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血管显影淡,不能满足诊断。6例心律不齐患者图像质量差,不能满足诊断。60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灵敏度89.23%,特异度91.75%,阳性预测值92.06%,阴性预测值88.83%。结论 DSCTA基本不受心率限制,可清楚显示由于钙化或纤维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筛查首选,特别是对合并有心律不齐或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例首次高原热气球飞行从不同海拔高度(2260m、3300m、4200m、4850m)起飞前和起飞后(限定高度1000m)飞行员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方法:观察对比选用不同海拔高度起飞,飞行员起飞前后每分钟心跳次数以及用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记录起飞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在海拔226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80.04±14.2)次/min,(90.1±5.2)%;(85.03±1.04)次/min,(88.02±4.3)%。在海拔330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84.02±9.02)次/min,(87.08±4.1)%;(95.04±10.8)次/min,(86.02±5.4)%。在海拔420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87.04±13.67)次/min,(85.02±4.7)%;(110.08±19.01)次/min,(80.04±6.06)%。在海拔485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90.5±10.05)次/min,(80.0±4.0)%;(151.0±9.0)次/min,(75.0±3.0)%。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致使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7岁,进食后觉中上腹部不适10d入院。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腹部MRI颖胰头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及肝肾多发囊肿(图1a),否认肝炎,结核及糖尿病等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7℃,呼吸18次/min,脉博78次/min,血压121/68mmHg(1mmHg=0.133kPa),精神面容,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未见胃肠型及肠蠕动波,  相似文献   

10.
李雪梅  王立丽 《人民军医》2011,(12):1044-1044
1病例报告患者女,76岁,因突发持续性腹痛5h就诊。入院前2天自觉寒战并伴胃部烧灼感,于当地诊所给予抗感染治疗及自行口服健胃消食片后未缓解。查体:体温36.7℃,脉搏78/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0/70mmHg。下腹压痛(+),反跳痛(+),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意识不清8h”入院,患者于2015年1月14日在密闭室内燃木炭取暖,脱离他人视线24h后被同事发现,随即送治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5C,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Hg(1 mmHg =0.133 kP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8分;心肺腹部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浅昏迷,痛刺激可见痛苦表情及四肢屈曲,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碳氧血红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诊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7d后,患者语音低沉加重,并出现声音嘶哑,有时伴轻度呛咳.于病程20 d(2月5日)时行喉镜检查,提示右侧声带旁正中位固定不动,考虑单侧声带麻痹、喉返神经损伤.治疗:(1)高压氧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采用多人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0.2 MPa(2.0 ATA),每次治疗时间为105 min,开始加压20 min,吸纯氧30 min,中间间歇5min(吸舱内空气)后再吸纯氧30 min,减压20 min结束治疗.第1次高压氧治疗结束后,患者神志转清,言语对答正常,语音低,四肢活动灵活.患者高压氧治疗1次/d,共90次,期间每月间断停用3次.(2)其他治疗:辅以其他药物治疗,地塞米松(10 mg应用5d,减量5 mg应用3d,后停用)、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2次/d,5d后停用)、改善脑代谢及脑循环类药物(奥拉西坦、舒血宁)及维生素C、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药物.患者发现喉返神经损伤后加用甲钴胺、维生素B1治疗,共应用约40d,同时行言语康复锻炼(咽喉部神经电刺激、言语功能锻炼),3月6日复查喉镜检查提示双侧声带活动度良好.患者发病60d后言语声音好转,嘶哑症状减轻;90d时声音恢复至正常;1年后随诊,患者言语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016年2月2日复查喉镜提示双侧声带活动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胍丁胺抗抑郁作用与咪唑啉受体的关系。方法与结果连续给予CD-1小鼠胍丁胺(10mg/kg,qd,ig)3d,最后一次给药后1h进行强迫游泳或悬尾实验,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胍丁胺可以显著缩短小鼠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P〈0.05);连续给予依法克生(0.1mg/kg,qd,ip)或咪唑克生(1mg/kg,qd,ip)3d,最后一次给药后30min进行实验,对小鼠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伴随胍丁胺连续给予(15min前),依法克生(0.1mg/kg)及咪唑克生(1mg/kg)均能逆转胍丁胺缩短小鼠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结论胍丁胺对小鼠具有抗抑郁样作用,且与激活咪唑啉受体相关。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 患者女,64岁。全身皮肤红斑、脱屑、瘙痒1月余入院。10余年前曾因牙龈出血住院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症",出院后未再随访。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4℃,脉搏72/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85mmHg,全身皮肤广泛陈旧性皮疹,颜面部、四肢灰黑色皮疹呈脱屑样改变。抗核抗体(ANA)、皮肤致敏抗体(SSA)、抗La(SSB)抗体等检查均为阳性。尿常规示,尿蛋白(PRO)(-),红细胞(BLO3)(+)。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发作性胸痛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脉搏74次/min,血压138/73 mm Hg(1 mm Hg=0.133 k Pa),口唇无发绀,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率74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检查示V1-5导联ST-T变化。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 2.46μg/L,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病变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重度钙化狭窄,最重处95%狭窄(图1(1)),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3级。  相似文献   

15.
病例女,76岁,因“咳嗽、咳痰10年,加重2 w”,于2013年12月27日入院。院外曾使用“青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不显,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9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50/80 mmHg,口唇无发绀,桶状胸,双肺底闻及少许细湿啰音,心、腹(-),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WBC 6.74×10^9/L,NE 72.5%,Hb 130 g/L;胸部CT: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39次/min)、肺性 P波、顺时钟向转位;其余各项检查正常。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拟予抗炎、祛痰等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受检者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行CCTA检查的患者821例,检查前均不给予降心率药物,根据心率不同将受检者分为6组,A组(心率≤65次/min)132例;B组(心率66~75次/min)244例;C组(心率76~85次/min)145例;D组(心率86~95次/min)101例;E组(心率96~105次/min)101例;F组(心率106~135次/min)98例,比较6组CCTA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中段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客观指标差异,以及6组冠状动脉可诊断血管和评分等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 6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LAD、LCX和RCA的可诊断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组LAD、LCX和RCA 4分(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4、58.475、39.571,P<0.05);6组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32,P<0.05),B组辐射剂量最高,D组、E组和F组辐射剂量较低。结论 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CCTA成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但是随着心率的升高图像质量下降,高心率组(心率>85次/min)辐射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两种鼻饲方法对老年鼻饲患者鼻饲后血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选择老年科鼻饲患者3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5例,常规组患者一天4次鼻饲平均分配,时间分别为每天07∶00,11∶00,15∶00,19∶00,观察组患者1天12次鼻饲平均分配,间隔2 h一次。观察两组在07∶00鼻饲前后患者的血压、脉率波动情况。结果常规组的鼻饲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93.3%(14/15),而观察组的鼻饲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仅为53.3%(8/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371,P〈0.01);鼻饲后,观察组在30 min、60 min时的SP降幅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在30 min、60 min、90 min时脉率波动度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对老年鼻饲患者采用每天12次鼻饲的方法,能有效减少老年鼻饲患者鼻饲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中药复方红景天对低氧劳动能力的改善效果,采用交叉试验设计的方法,在模拟海拔4300m的低压舱内对10名世居平原成年男子进行负荷运动试验,观察复方红景天对运动心率、PWC170(心率在170次/min时体力劳动能力)和无氧阈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组(服用复方红景天,2次/d,4丸/次,共9天)和对照组(服安慰剂)在150W时的心率为163.8±10.2和172.7±8.4次/min(P<0.05)、PWC170为980.4±127.0和866.4±80.9kg·m-1/min(P<0.01)、无氧阈为1.089±0.238和0.904±0.228L/min(V02)(P<0.05)。结果提示,复方红景天在提高人体低氧劳动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磷脂( DHA-PC )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DHA鱼油+卵磷脂联合用药(DHA+Lecithin)(60+200)mg/kg(阳性对照)、DHA-PC 50、100、200 mg/kg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食饮水,溶剂对照组小鼠按0.2 ml/10 g的体积灌胃给予生理盐水, DHA+Lecithin(60+200)mg/kg组和DHA-PC 50、100、200 mg/kg组小鼠均按0.2 ml/10 g的体积灌胃给药,1次/d,连续30 d。通过测定小鼠直接睡眠时间、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时间、阈下剂量睡眠发生率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潜伏时间,观察DHA-PC对小鼠睡眠的作用。结果3种剂量的DHA-PC对小鼠体质量均无影响。直接睡眠实验结果表明,3种剂量的DHA-PC对小鼠直接睡眠无影响。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结果表明, DHA-PC 50、100、200 mg/kg组小鼠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时间分别为(56.2±13.7),(57.9±25.4)及(64.1±18.4)min,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32.9±10.8) min ( P <0.05);DHA +Lecithin (60+200) mg/kg 组小鼠的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为(38.6±11.7)min,高于溶剂对照组小鼠(32.9±10.8)min,但无明显差异;DHA-PC 200mg/kg组明显高于DHA+Lecithin (60+200)mg/kg组(P<0.05)。协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结果表明,DHA-PC 200 mg/kg组小鼠协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入睡率(70%)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10%)(P<0.05);DHA+Lecithin (60+200) mg/kg组小鼠协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入睡率(60%)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10%)( P<0.05)。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潜伏期实验结果表明,DHA-PC 200 mg/kg和DHA+Lecithin (60+200) mg/kg组小鼠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潜伏时间分别为(22.9±4.1)和(19.5±2.7)min,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31.3±6.9)min(P<0.01),且DHA+Leci-thin(60+200)mg/kg组小鼠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潜伏时间为(19.5±2.7)min,明显低于DHA-PC 50和100 mg/kg组,二者分别为(27.3±2.4)和(26.9±4.2)min。结论 DHA-PC具有改善小鼠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病例女性,43岁,孕1产1,22岁时在家自行分娩一足月活婴。因弯腰时突发下腹疼痛7 h,加重2 h,于2014年3月10日1:10到我院急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月经正常,无痛经史。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4 mmHg,痛苦面容,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心肺听诊无异常。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耻骨联合上方偏右侧明显,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