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伏立康唑目前被认为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较多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具有潜在的较多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药代动力学个体间差异较大,使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问题重重。1例54 a男性患者因乙肝肝硬化(活动期、失代偿期)并自发性腹膜炎入院治疗,常规性给予埃索美拉唑、拉米夫定、呋塞米、前列地尔、多烯磷脂酰胆碱、美罗培南、白蛋白等抑酸、抗病毒、利尿、改善肝功能、护肝、抗感染、补充白蛋白等治疗。住院第3日可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首先给予氟康唑经验性抗真菌治疗,3 d后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及患者经济状况改为伏立康唑(针剂4 d,口服12 d)治疗。肝功能有好转迹象,但住院第21日患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乏力,轻度胸闷、气促,呕吐症状,怀疑与使用伏立康唑或拉米夫定有关,次日停用。住院第23日相关检查结果示横纹肌溶解症伴肝功能衰竭。经小剂量补碱、丙种球蛋白封闭抗体及提高免疫力、甲强龙抗炎、血液透析等对症治疗1周,患者肌酶进行性下降,但之后出现血钾、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尿量进行性减少,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加重,自动出院。推测:原因为埃索美拉唑的肝药酶CYP2C19抑制作用引起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加重伏立康唑的肝药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埃索美拉唑致面部浮肿1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患者,男,6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伴返酸、烧心半月,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幽门螺杆菌(HP) ,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收入院;否认有药物过敏史.查体:一般情况好,眼睑无浮肿,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右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BUN 5.73mmol·L-1,Cr 80μmol·L-1,肾脏彩超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4.
埃索美拉唑致阳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有多年胃溃疡病史.2004年12月初,因胃溃疡单独服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商品名:耐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瑞典),规格:20 mg/片,批号EK 9480],口服,1片/次,bid.服用2周后,患者出现阳痿症状,并且有轻微的头痛及眼部肿痛,伴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5.
1例92岁男性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给予泮托拉唑、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K1、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Ⅱ)静脉滴注,5d后停用泮托拉唑,改用埃索美拉唑4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1次/12h静脉滴注。2d后患者出现胡言乱语、幻觉和失眠。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约1h后上述症状有所好转。停用埃索美拉唑,其他药物继续应用,患者未再出现精神异常症状。 相似文献
6.
7.
埃索美拉唑相关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名54岁女性患者,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口服埃索美拉唑20mg,1次/d、吉法酯50mg,3次/d、铝碳酸镁500mg,3次/d。服药近半月后逐渐出现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继续服用1月余后出现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门诊检查肝功能示:AST890 U/L,ALT 1123 U/L,ALP 204 U/L,,γ-GT 277 U/L,TBil 169.7μmol/L,DBil 99.7iμmol/L,IBil 70.0 μmol/L,TBA 234.6μmol/L。入院后停用埃索关拉唑,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硫普罗宁治疗,1周后患者巩膜黄染逐渐消退,尿色恢复正常,3周后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10年)、万方数据库(1998-2010年)、MedCH国际医学文摘数据库检索系统(1995-2010年)中埃索美拉唑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埃索美拉唑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34例,女性略多于男性。最多的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6例,47.1%),其次为泌尿系统不良反应(7例,20.6%)。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埃索美拉唑合理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联合治疗儿童白血病化疗期间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2018年在我院接受抗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41例白血病患儿,分为联合治疗组22例和伏立康唑组19例,其中联合治疗组患儿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伏立康唑治疗,伏立康唑组采用伏立康唑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的治疗效果、感染死亡的风险因素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与伏立康唑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3% 和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死于感染相关因素的患儿少于伏立康唑组(P<0.05),治疗方式是IFD致死的风险因素(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出现肾功能和消化系统损伤的概率小于伏立康唑组(P<0.05)。结论:泊芬净和伏立康唑联合治疗儿童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呼吸病房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IPFI患儿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伏立康唑组和米卡芬净组各44例,分别选用伏立康唑和米卡芬净进行治疗,疗程均为4~6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伏立康唑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米卡芬净组的77.27%;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痰培养转阴时间、影像学病灶吸收时间均短于米卡芬净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治疗儿童IPFI的临床疗效优于米卡芬净,且用药安全,可作为儿童IPFI的有效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IPFI的认识,为有效防治IPFI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的89例IPFI患儿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89例IPFI患儿中,男57例,女32例,中位年龄6.5岁。其中,79例患儿有基础疾病,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主;10例无基础疾病患儿的宿主因素主要为重症腺病毒感染病史、诊断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住院期间接受侵入性操作。临床表现以高热、咳嗽、咳痰为主。常见胸部CT表现:肺炎样表现75例(84.3%)、结节影34例(38.2%)、空气支气管征29例(32.6%)。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86.5%治疗有效,抗真菌药物以伏立康唑为主。73例有反复发热,加用抗真菌药物后64例(87.7%)体温稳定。患儿抗真菌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与住院抗真菌治疗时间呈正相关(r=0.519,P<0.01)。结论: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是IPFI好发人群,对于无基础疾病患儿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重症感染及接受侵入性操作是主要危险因素。儿童IPFI确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感染后相关疾病-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铁代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中铁(Fe)、血清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的变化。方法用Ferene法和红菲绕啉直接法检测62例LC和HCC患者血清中Fe、UIBC、TIBC水平,并计算TS。结果 LC患者的Fe和TS较HCC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癌组UIBC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TIBC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铁超载,肝癌患者较之肝硬化患者血铁含量明显减少,应对肝硬化阶段的铁超载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6例确诊及高度疑似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使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序贯疗法,对照组使用伊曲康唑,治疗全程10周。比较2组患者疗效与安全性2个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病原学疗效、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真菌清除率、临床有效率和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治疗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优于单用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5例)。2组均予以常规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给予α-硫辛酸0.45g+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肝纤维化指标(玻璃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DBIL、HA、LN、PCⅢ和Ⅳ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同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α-硫辛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住院期间使用伏立康唑进行真菌感染治疗的PICU患儿25例,分析患儿的用药目的、宿主因素、影像学表现、微生物检查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伏立康唑在PICU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总有效率为52.0%,临床诊断治疗比拟诊治疗的用药疗程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合并细菌感染、性别、诊断级别(拟诊和临床诊断)和年龄(<2岁和≥2岁)对伏立康唑的有效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伏立康唑治疗曲霉菌有效率为85.7%,治疗念珠菌有效率为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PICU的患儿基础疾病复杂,导致抗真菌治疗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有关。伏立康唑对侵袭性曲霉菌病效果显著,对念珠菌治疗效果较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性别、诊断级别和年龄不影响伏立康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