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占肝脏所有恶性肿瘤的85%~90%。在国内外肝癌大体和组织学分类中.属于特殊类型的外生型肝癌较少见.国内文献仅有二十余例报道.而外生性腺样型肝细胞癌更为少见,临床及病理诊断中较易误诊,本文报道一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0引言鼻腔鼻窦转移性肿瘤较少见,但临床病理类型复杂,一半来源于肾脏,其次为支气管、乳腺,其中原发性肝癌转移至鼻部非常罕见,占肝外转移的1%[1]。亦可见以鼻出血、鼻塞等症状就诊后发现原发癌灶的病例,因此为提高对原发性肝细胞癌鼻部转移的认识及诊治,本研究行原发性肝细胞癌鼻部转移的文献回顾,并报告1例头痛和眼部症状首发,初步诊断为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经病理证实为肝外转移至鼻腔鼻窦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为女性第一常见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肺、骨骼和肝[1]。乳腺癌胃转移较为罕见,已有文献报道的是小叶癌,导管癌极其少见[2-4]。乳腺癌胃转移的诊断及治疗尚缺乏大量临床数据研究。笔者报道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3年胃转移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讨论乳腺癌胃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肝脏肿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影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肿瘤自发破裂出血是一种少见情况 ,常见于肝细胞癌和肝腺瘤 ,亦可见于其它肝脏肿瘤 ,如局限性结节性增生(FNH) ,肝血管瘤 ,肝转移瘤等。影像技术在诊断和治疗这种潜在致死性出血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肝脏肿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影像特征进行综述。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肝细胞癌是最常的恶性肿瘤 ,其破裂出血发生率约在 6 .9~ 14 % ,死亡率很高。少数病人可有轻微腹部钝性外伤史[1] 。肝癌破裂出血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因此 ,临床诊断困难 ,且难以与非肿瘤急腹症鉴别[2 ] 。肝癌破裂出…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高发病率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1].肝癌常常伴有门静脉侵犯,并形成门脉癌栓,但肝癌伴有胆管癌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并且诊断上易与胆管结石、胆管癌、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混淆.文献报道肝癌患者合并胆管癌栓的发生率仅为1.2%~9%[2].伴有胆管癌栓的肝癌常发生梗阻性黄疸,该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而未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癌栓,其术前诊断率低、术中无法进行针对性处理,术后易引起肿瘤肝内复发,使得患者无瘤生存期显著缩短,5年生存率也随之降低[3].因黄疸而入院的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诊断上和胆管癌、胆管结石、肝门部肿瘤等疾病进行鉴别仍有一定难度,近年来可通过磁共振等检查来提高诊断率.累及肝门部的胆管癌栓可同时累及肝尾状叶胆管,使得胆管癌栓的外科切除率显著降低[4,5].目前针对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患者,虽有较为统一的治疗标准,但仍未有统一的手术方式.本文将从胆管分级、胆管癌栓的病理特点等方面来探讨几种常见的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作者就近几年来国外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综述如下:组织学分类日本肝癌研究组统计分析了全国500多个医院和研究单位自1968年1月1日至1985年12月31日临床诊断23971例肝癌,其中11076例经组织学证实。病理诊断中9850例(88.77%)为肝细胞癌,781例(7.04%)胆管细胞癌,149例(1.34%)混合型肝癌,137例(1.23%)肝母细胞瘤,179例(1.61%)其他肝脏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AFP、B型超声、CT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附68例肝细胞癌分析陈传福,侯云修,金世禄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国内外研究亚临床肝癌已获取可喜成果。本文总结研究了近5年收治的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旨在期望更早期发现亚临床肝癌...  相似文献   

8.
0引言肝癌是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约占全球的40%~45%,每年约有20余万人死于肝癌。目前,临床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理诊断、肝肿瘤标志物诊断以及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为诊断HCC的"金标准",但是临床标本的获得较为困难,实际操作技术难度较大,这就使得病理诊断HCC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甲胎蛋白(AFP)  相似文献   

9.
胆囊小细胞癌是一种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国外已有数十例报道[1],国内仅有少量报道[2-3],而胆囊腺癌合并小细胞癌国内鲜见报道。现报道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1例胆囊混合性腺癌一小细胞癌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上皮恶性肿瘤,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70%~80%,女性较为常见,通常呈惰性,预后良好[1].随着近几年对PTC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多种少见变异亚型陆续被报道,其中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arthin-like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WLPTC)作为少见变异亚型之一,在最新版(2017 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内分泌器官肿瘤分类中被单独列出,以前被列入PTC嗜酸细胞亚型.该肿瘤因组织学形态与涎腺Warthin瘤相似而得名,临床上罕见.截至目前,中文文献报道共7例,且均为个案报道[2-7].本文对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WLPTC患者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以提高临床对此类少见PTC的认识水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0引言 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最常见于肺,约占肺部恶性肿瘤的1/4[1].肺外小细胞癌( 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ESCC)少见,约占小细胞癌的2.5%~5%[2],中国文献报道肺外最常见的原发病灶是食管[3],韩国则报道子宫颈[4]和消化道最常见[5],可能与地域差异有关.头颈部SCC发病处于上升趋势[2],其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喉小细胞癌( Prim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larynx,PSCCL).PSCCL 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在喉癌中其所占比率不到0.5%,与其他部位来源的小细胞癌相比,PSCCL局限期患者更常见,可能与PSCCL的症状出现较早而使早期诊断的病例增加有关[6].Ferlito等[7]总结既往文献,至2006年共报道病例数大约180例,近几年国外报道较少,国内报道仅1篇[8],本文对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GPC3及AFP的表达,评价GPC3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其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PC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表达[75%(45/60)],明显高于AFP表达[35%(21/60)](P<0.005);而在距肿瘤不同距离的癌旁组织中未见表达.CPC3主要表达在肝癌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及染色强弱,其表达模式可分为弥漫强阳性表达(27例)、弥漫弱阳性表达(8例)、局灶强阳性表达(2例)和局灶弱阳性表达(8例).统计学分析表明GPC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血清AFP值、HBsAg定性、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GPC3更特异地广泛存在于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对比AFP的免疫组化结果,GPC3对肝细胞肝癌有更显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能成为新的肝癌病理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周世英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319-1319
肾集合管癌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占肾脏上皮性肿瘤的1%~2%[1].病理形态易误诊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或其它恶性肿瘤.集合管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差.本文就2例该肿瘤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安澜  曾红梅  冉显会 《中国肿瘤》2020,29(11):879-884
摘 要:原发性肝癌在全球恶性肿瘤死因中位居第4位。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其最常见的两种病理类型。虽两者均属原发性肝癌,但在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诊疗与预后等方面均有差别。该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Xie CM  Zheng L  Mo YX  Li L  Ruan CM  Lu YC  Wu PH 《癌症》2007,26(1):68-72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快进快出"的特点与其它病变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螺旋CT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探讨与肝癌螺旋CT双期扫描特点类似的病变,分析出现假阳性病灶的原因,并阐明它们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肝内病灶,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病例52例(男性49例,女性3例),CT扫描共发现56个病灶.分析、总结肝癌病灶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特点,螺旋CT所见假阳性(false positive)病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52例的56个病灶中,癌灶51个,其中49个为肝细胞癌病灶,另有2例为肝细胞与胆管细胞的混合癌;假阳性灶5个.全部肝癌病灶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不均匀低密度;巨块型肝癌癌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小肝癌与结节性肝癌病灶内坏死较少见.病灶大部分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另外5个为CT扫描的假阳性病灶(8.9%),假阳性病灶病理诊断包括肝硬化结节增生、再生结节,肝硬化合并胆管增生、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壁的炎性反应、纤维增生.假阳性病灶的螺旋CT征象与肝癌灶类似.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癌典型病灶可以明确诊断.假阳性病灶与典型的肝癌病灶双期螺旋扫描的CT征象差别不大,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行随诊观察或病理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GP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GP73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方法,检测14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0例肝硬化、100例乙型肝炎、50例其他恶性肿瘤、26例肝良性肿瘤、84例HBV携带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P73的浓度,应用临床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作为参照。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乙型肝炎、其他恶性肿瘤、肝良性肿瘤、HBV携带者和正常人对照组,P<0.05。通过ROC曲线设定GP73浓度,GP73为64ng/mL作为肝癌诊断的临界值切点(cut-off)时,GP73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到最高,分别为83.3%和88.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vs 72.2%,88.3%vs 76.7%),P<0.05;GP73+AFP联合检测可使敏感性提高到94.4%,特异性为65.6%。结论:GP73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GP73与AF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比单项检测均高。联合检测血清中的GP73和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阑尾类癌临床少见,占阑尾肿瘤的80%~90%。与胃肠道其他肿瘤不同,阑尾类癌术前较难确诊,多在无意中发现或在急性阑尾炎手术术后病理检查中发现。文献报道在阑尾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中阑尾类癌发生率为0.3%~0.9%[1]。2000年~2010年我院收治了8例阑尾类癌,现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分化肝细胞癌全身转移长期生存1例王新康,宋世兵,侯宽永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北京市100083)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90%以上,病理类型以中分化为多,占70%~80%,余为低分化型,高分化肝细胞癌较为少见,其早期出现全身转移更为少见[1]。赖...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简称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后5年复发率54.1%-61.5%[1],通过对肝癌复发转移的预测和诊断相关标志物讨论,可以提高预测和诊断的针对性,较早发现手术后转移、复发病灶,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膨胀型肝癌的超声表现、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间的关系。方法:对700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超声检查与术后切除标本的病理及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按照Nakashima分型,膨胀型420例,浸润型280例。与浸润型肝癌不同,膨胀型肝癌有4种独特超声表现,分别称之为弱回声型、声晕型、外生型和小结节型,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病理基础。膨胀型肝癌的发生率虽不高,但其手术切除率却非常显著高于发生率较高的浸润型肝癌(P<0.01)。结论:膨胀型肝癌是一类有明显临床意义的肝细胞癌,术前超声诊断有助于临床重点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