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搜集一组梗阻性黄疸病人的CT扫描共64例。重点分析梗阻部位和梗阻的病因。手术结果如下:(1)胰头癌17例,CT诊断正确率94.0%(16/17例)1例漏诊;(2)壶腹癌8例,CT诊断正确率75.0%(6/8例);(3)胆总管癌5例,CT诊断正确率40.0%(2/5例),余3例均误诊为壶腹癌;(4)胆囊癌5例,CT诊断正确率80.0%(4/5例);(5)胆管结石29例。对各种不同梗阻病因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分析CT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48例,良性梗阻性黄疸29例,恶性梗阻为19例,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部位、病因及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结论CT对梗阻性黄疸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CT在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疽的CT征象资料。结果:本组中肝门胆管癌10例,胆囊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肝尾叶癌1例。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截断征”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胆道梗阻(Obstruction of biliary tract)是胆管狭窄或阻塞所致的胆汁通过障碍,临床上出现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特征的胆汁代谢综合征.梗阻可发生于胆管的任何部位,而不同平面的梗阻性黄疸是由一系列不同的疾病引起的.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扫描在明确和鉴别梗阻性黄疸中提供了较其他各传统方法更多信息.本通过69例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50例已确定病因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表现,根据解剖位置将阻塞部位分为胆总管近段、中段、远段。结果 CT对确定阻塞性部位的准确率为100%,阻塞原因的准确率为90%。结论 笔者认为CT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CT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道梗阻性病变病例的CT表现。结果:本组收集的胆道梗阻性病变,包括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及肝癌。CT的诊断正确率为88%。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胆管的扩张、梗阻段胆管的改变及其对周围软组织的浸润和转移情况。CT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病因诊断是较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梗阻性黄疸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2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和18名正常志愿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应用灌注软件获得肝脏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的ALP、HPI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黄疸程度的加重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中重度黄疸组的ALP与轻度黄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梗阻性黄疸组的BV和P较对照组降低,其中中重度黄疸组的BV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黄疸和中重度黄疸组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与B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能够反映梗阻性黄疸的肝脏血流灌注改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的良恶性鉴别以及CT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着重对肝内胆管扩张的不同表现与良恶性梗阻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在40例梗阻性黄疸中,28例为良性梗阻,肝内胆管呈“枯树枝”样扩张者26例,占92.8%;12例为恶性梗阻,肝内胆管呈“软藤样”扩张率占100%。结论:“枯树枝”与“指套样”胆扩张虽然不是鉴别良有恶性梗阻的特异现象,但是结合B超、临床以及化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诊断符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病人B超和常规CT对胆管梗阻和胆管狭窄的定位准确性较高 ,但对肿瘤性病变尤其对早期肿瘤的病例敏感性不高 ,许多病例需借助有创检查如PTC或ER CP。螺旋CT和快速高强MRI的应用 ,明显提高了良恶性胆管梗阻鉴别的能力 ,现将本院自2001年3月~2002年6月期间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的14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作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8例 ,女6例 ;年龄37~82岁。所有病例CT检查前均作了B超检查。其中9例经本院或上极医院手术病理证实 ,另5例根据典型CT征象结合临床病史 ,B超及PTC检查和病人随访…  相似文献   

10.
影像学对明确引起梗阻性黄疸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1991年3月至1993年3月间住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69例,对其中术前影像学资料均具备的19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50例已确定病因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表现,根据解剖位置将阻塞部位分为胆总管近段,中段,远段。结果:CT对确定阻塞性部位的准确率为100%,阻塞原因的准确率为90%。结论:作者认为CT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恶性梗阻性黄疸CT诊断:四步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及24例良性梗阻性黄疸的对照分析,提出了一个较系统的分析步骤,包括:(1)从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及形态判断梗阻的良、恶性;(2)从肝外扩张胆管环的变化判断梗阻的良、恶性;(3)从梗阻端有无结石或肿块判断梗阻的良、恶性及(4)采用肝外胆管四段分段法作出较准确的梗阻定位。最后,以梗阻的准确定位为基础,提出鉴别不同恶性梗阻病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肝脏胰腺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对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6例肝脏胰腺采用双期扫描技术的显示情况与平扫及单纯静脉期图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期扫描所获信息比平扫及静脉期图象对疾病有更高发现率和确诊率。结论:双期螺旋扫描是CT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梗阻病因分为良性梗阻组(n=11)和恶性梗阻组(n=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特征、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水平;比较PET/CT、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效能。结果 28例患者中,胆道无或轻度扩张15例(15/28,53.57%),中-重度扩张13例(13/28,46.42%)。恶性梗阻组中,肝门胆管癌2例、胆总管癌5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4例,其中14例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梗阻部位近端高代谢结节。良性梗阻组中,胆道炎性狭窄7例,其中4例合并胆管结石,18F-FDG PET/CT显像6例表现为相应梗阻部位条片状或结节状轻度代谢增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4例,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胰腺多节段性多发条带状或结节状肿大,代谢普遍性增高。恶性梗阻组SUVmax(6.88±2.81)明显高于良性梗阻组SUVmax(4.20±1.70;t=3.143,P<0.05)。18F-FDG PET/CT、MRI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敏感度为94.12%(16/17)和58.82%(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 5,P=0.043),特异度为81.82%(9/11)和63.64%(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 2,P=0.632),准确率为89.29%(25/28)和60.71%(1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6 7,P=0.031)。结论 18F-FDG PET/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副鼻窦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副鼻窦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最佳条件。材料与方法:对60例患者的副鼻窦均采取冠状位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分别为:120KV,250mA、200mA、100mA、50mA、25mA,5mm层厚,5mm间隔,扫描时问为1s。将扫描的图像由5位有一定经验的CT室医师、技师分别对影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分析在保证影像质量基础上采用低剂量的最佳低扫描条件。结果:选择扫描时间为1s,管电压120kV,电流50mA,5mm层厚、5mm间隔作为低剂量扫描的最佳扫描条件。结论:120kV,50mA低剂量扫描在保证副鼻窦病变的影像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保护管球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病人的照射剂量,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采用CT注射器(MCT)注射(46例)和手推注(66例)造影剂作肝脏动态CT扫描对比研究。作者认为:MCT能提高肝脏动态CT的准确性,并具有手推注造影剂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系结石症的CT检查方法及影像对比。材料与方法:52例胆系结石症使用口服白开水后CT平扫,必要时进行静脉胆系造影后CT平扫。结果:单纯胆囊结石27例,胆总管结石10例,肝内胆管结石8例,多部位结石7例。CT对胆系微小结石,胆总管下段结石显示率优于B超。结论:口服白开水后CT平扫或静脉胆系造影后CT平扫是诊断胆系结石症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根据结石的位置、大小、密度、数目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确定CT薄层扫描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对 5 1例患者的心脏分别进行了CT常规扫描与薄层扫描的对照研究。结果 :CT薄层扫描对于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的面积及CT峰值均优于常规CT扫描 (P <0 0 1)。结论 :CT薄层扫描是一种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