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甘草别名粉草。其性甘平。入脾、肺经。有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阐述,如《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本草图经》:“甘草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用药法象》称:“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近代研究认为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甘草次酸具有抗炎之效,甘草酣素具有抗过敏作用。浸膏及甘草甜素有解毒之效。笔者取其入肺经,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之性,外洗治瘾疹,内服治肺痨,取得满意的效果。瘾疹又称荨麻…  相似文献   

2.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效。而临床应用,却多取其调和诸药之性,其它功能常被忽视。读《伤寒论》可知,汉代医家张仲景亦常用甘草,且时时用之为君,或与它药配伍共为主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甘草的各种功效。简述如下。(一)用于辛散解表剂中寓安内攘外之意。柯  相似文献   

3.
甘草擅调和诸药,有"国老"之美誉,现代临床所应用的方剂中基本均含有甘草,然纵观仲景《伤寒论》全书113方,竟有43方之多均不含甘草,其因何在?本文试从《伤寒论》不用甘草的43方中浅谈甘草的使用禁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草的临床应用情况,为甘草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从经典所用甘草之方,别而释之。结果:甘草有调和诸药、解百毒、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多种应用,非"调和诸药"一用;且临床甘草有"当用""不当用"之分。结论:今之医者当从经典中拓展甘草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中药学》言"甘草,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甘草作为经方常用药,在《金匮要略》多有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经》言:"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轻身延年。"《经》言:"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轻身延年。"亦是大枣与甘草均通入十二经,均能补中调和诸药。张仲景用甘草为补气和中(重在"和"字)。大枣,为补脾益气(重在补脾),两药均能解药毒  相似文献   

7.
方晓英 《光明中医》2009,24(9):1797-1798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所著之<济生方>,原方用以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为补益心脾之祖方,临床较为常用.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资气血生化之源;茯苓、枣仁、远志、龙眼肉、当归补血养心安神;佐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诸药.  相似文献   

8.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 ,具有补脾、清热、解毒、缓急、润肺及调和药性之功效。1 使用范围广甘草具有和百药解百毒之功。生用清热泻火 ,炙用益气和中 ;组合方剂既可任君药 ,亦可为使药 ;既可内服 ,又可外用。其临床用药配伍率居诸药之首 ,故而有“国老”之号称。《本经》中载 :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 ,金疮肿 ,解毒。”《别录》曰 :“温中下气 ,烦满短气 ,伤脏咳嗽 ,止渴 ,通经脉 ,利血气 ,解百药毒。”《汤液本草》有“治肺痿之脓血 ,而作吐剂 ;消五发之疮疽 ,与黄芪同功。”《本草纲目》言 :…  相似文献   

9.
甘草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品性味甘,平。入肺、脾、胃三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气虚引起的体倦乏力,心悸怔忡,脉结代,气喘咳嗽,痈疽疮疡,咽喉肿痛,胃脘剧烈疼痛等症。  相似文献   

10.
甘草外治皮肤病举隅琐言朱汉屏主题词甘草/治疗应用,尿布湿疹/中医药疗法,皮炎,接触性/中医药疗法甘草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其性平味甘。入脾、胃、肺经,具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功效,广泛用于内科病症如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虚劳发热、心悸、咳嗽、...  相似文献   

11.
漫话甘草在方剂中的独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 (Glycyrrhizaura lensisFisch)的根及根茎。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并列为上品。因其味纯甘 ,属草本植物而得名。本品性味甘平 ,归脾、胃、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之功。由于甘草甘味明显 ,能解百毒而调和诸药 ,遂有国老之称。正如《本草正》指出 :“(甘草 )得中和之性 ,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 ,刚药得之和其性 ,表药得之助其外 ,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 ,随血药入血 ,无往不可 ,故称国老。”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  相似文献   

12.
甘草性味甘平,能调和诸药,有“国老”之称。然而,临床应用中有生甘草、炙甘草之别。生者,以原药研末口服,或以开水浸泡饮用,或作煎剂服用。炙者,以水沾炙熟,或以蜜炙人药。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主治有别。正如《本经疏证》记载:“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乃方书之祖,其方中运用甘草与其他药物相比,频率最高而居首位,占全书112方的63%。但其用甘草绝不是滥用,具有很强的辨证论治特色,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笔者从甘草的性味、功用、配对及相关的病因、病机,探讨《伤寒论》方用甘草的规律,以启迪读者。一、甘草的功用及其在《伤寒论》中位置甘草甘甜,性本温,调和诸药首为尊,通经暖胃除红肿,下气通关又壮筋。此乃对甘草性、味、功  相似文献   

14.
<正>甘草的药用部位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功效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临床上常用其治疗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  相似文献   

15.
李秀春 《世界中医药》2012,7(4):365-366
甘草为豆科植物,根及根茎是其药用部位。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抗病毒、抗菌、调和诸药等功效。为更好的发挥甘草的临床疗效,将历代医者对甘草的研究与应用作出概述,并详细的指出了甘草在临床中的应用禁忌。  相似文献   

16.
简析新疆甘草资源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应用历史悠久。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甘草不仅是重要的常用药材,而且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业等方面。同  相似文献   

17.
唐孟杰 《江苏中医药》2016,48(12):49-50
正奔豚汤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方由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等组成。方中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当归、川芎养血调肝,生葛、黄芩解肌清热,甘李根白皮降其肝气。诸药调和,为祛邪降逆之  相似文献   

18.
张瑞梅 《河北中医》2012,34(7):1055-1056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美草、蜜甘(《神农本草经》),密草、蕗草(《名医别录》),国老(《本草经集注》),粉草(《群芳谱》).清炙甘草又名清炙草、清甘草;蜜炙甘草又名炙甘草、蜜炙草.味甘,性温,功效补中益气,润肺祛痰,缓急解毒,调和诸药.甘草在古代文献中均记载无毒并具有解毒作用,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甘草能引起较多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小儿口舌生疮。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热,栀子苦寒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伏火积热,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即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则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而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复脾胃气机,又助防风开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诸药相伍,清中有  相似文献   

20.
甘草小考     
甘草是中医临床中常用药物。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在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草经疏》曰:“《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合甘草,如能曲当病情也”。笔者统计:《伤寒论》112方,《金匮要略》262方,合计374方,有250方用甘草,占总方数的66.8%,说明甘草应用的广泛与重要,但并非见方就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