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伟森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636-3637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河南省宜阳县中医院住院的8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连用10 d.停用后即给予氯吡格雷,持续0.5 a.对照组40例给予复方丹参滴注14 d,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持续0.5 a.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加用胞二磷胆碱、他汀类等药物.观察用药前后TIA的控制情况.结果 治疗组40例TIA发作在10d内完全控制随访0.5 a无复发38例,有效率95%,无一例发展为脑梗死,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40例TIA发作完全控制28例,有效率70%,有12例发展为脑梗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TIA安全有效,不易复发,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樊秉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33-383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TIA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血栓通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次,1次/d,按1 mg/h微量泵输入3~7 d后,改尼莫地平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5 000 IU腹壁皮下注射,12 h一次,连用5~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脑梗死发生率、检测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TIA发作频率、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临床应用方便,对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且出血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较对照组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5-06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2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患者发病24 h内,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单纯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70例患者在其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脑梗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0.91%,脑梗死发生率为4.29%明显低于对照组16.36%(P0.05);另外,治疗后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ηb、FIB及PAG)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减少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王颖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2654-2655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2013年收治的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5例,给予疏血通、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并与同期仅接受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显著缓解(P〈0.05),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血脂和凝血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7.1%和80.0%(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疏血通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高血压TIA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血脂和凝血指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功能,改善神经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注射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该药对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临床诊断TIA患者应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4800 U皮下注射,每12h一次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治疗组在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后血小板及INR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用药前后BPT、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078-307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分别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TIA发作控制率观察组95.8%,对照组70.8%;随访6个月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够有效改善血脂水平,缓解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且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满意度评分经比较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措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其效果显著,且可以有效降低临床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方法:57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12h1次,共10d,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发作次数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观察组显效率69.0%,而对照组显效率3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FIB、PT、APTT变化不明显,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TIA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及低分子肝素钙对高脂血症并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对46例高脂血症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及凝血功能(TT、PT、APTT、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变,降低总胆固醇的总有效率达95.6%,降低甘油三酯的总有效率为84.8%,且治疗后FIB、D—D明显降低,TT、PT、APTT及PLT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及低分子肝素钙对高脂血症并高凝状态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降低血脂(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副作用较少,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并高凝状态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VVS)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并观察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57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2组,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入院行VVS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者为LMWH组(285例),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入院行VVS术后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者为非LMWH组(290例)。观察2组患者DVT的发生及术后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情况,同时进行术前和术后5 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术后随访1个月,再次检测D-dimer并观察其变化。结果非LMWH组发生DVT 12例(80.0%),LMWH组发生DVT 3例(20.0%),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LMWH组发生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分别为24、36例,LMWH组发生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分别为20、2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年龄≥60岁、心脑血管疾病、既往有下肢血栓史、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及CEAP分类≥Ⅳ级均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2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PLT、凝血功能指标(PT、TT、FG、APTT)及D-dimer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糖尿病、高龄、心脑血管疾病、既往有血栓史、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等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降低VVS术后DVT,且临床应用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15例加用大黄10 g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7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PT、TT、APTT均延长,FBG和PLT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第7日PT、TT、APTT均显著升高,FBG和PLT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大黄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强的松及其它药物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4 0 0 0IU)腹部皮下注射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 2 4小时尿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液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计数 ,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出血倾向。结果 经 4周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6 % )高于对照组 (89.3% )。治疗后两组患者尿蛋白减少 ,血浆白蛋白升高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 ,血液粘度降低(P <0 .0 5 ,P <0 .0 1) ;在减轻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液粘度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延长 ,FIB下降 (P <0 .0 5 ,P <0 .0 1) ,但治疗组更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 ,P <0 .0 1) ,APTT延长 ,但两组间无差异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数虽有下降 ,但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两组患者中无一例有出血倾向。结论 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降低血液粘度 ,减轻蛋白尿 ,提高血浆白蛋白 ,明显地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表达及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AL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治疗原发病、机械通气、激素治疗、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3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d后测定血清PAF、血栓素B_2(TXB_2)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及血气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AF、TXB_2和PT、APTT、FIB、血小板参数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氧合均改善,PAF和TXB_2下降,PT、APTT延长,FIB下降,血小板参数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氧合显著改善,PAF和TXB_2显著下降,PT、APTT显著延长,FIB显著升高,血小板参数显著改善(P<0.01或P<0.05).但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能减少ALI患者PAF的表达,改善ALI患者高凝状态和氧合,为临床早期治疗ALI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评估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呼吸、危重病科收治的102例老年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即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SIRS组、非SIRS组比较,SIRS组PT、APTT较后者低,而FIB较后者高,两组PL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组PT、APTT明显低于存活组,FIB高于存活组,而PLT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T、APTT、FIB、PLT与APACHEⅡ评分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499、0.509、0.434,且PT、APTT、FIB、D-dimer、P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