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先天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麻醉选择与处理经验。方法:收集先天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27例,其中胸入路12例选择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经腹入路15例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 连硬外麻,术中常规监测ECG、Bp、Sp02、Vt、VE、EtC02、尿量,部分患儿监测Abp、CVP及血气。结果:除1例因合并先天性肺发育不良,术后4h死亡,2例肺不张经治疗恢复正常外,其余均恢复良好,麻醉满意。结论:术前须积极治疗并发症,改善患儿全身状况,提高患儿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麻醉方法选择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经腹入路复合连硬外麻;术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呼吸和循环平稳,避免体温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用气管插管静吸全麻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足月健康产妇行剖宫产手术采用插管静吸全麻。结果:120例剖宫产手术采用插管静吸全麻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后并发症。结论:剖宫产手术采用插管静吸全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21例新生儿实施手术麻醉的体会,不断总结麻醉经验,提高新生儿麻醉的安全性。方法:16例行静吸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术、5例静脉全麻末行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结果:除2例分别在术后第5天、第8天死亡之外,其余患儿均康复出院。结论:做好围术期工作,准确评估病情、选择恰当麻醉方法及用药,严格的呼吸管理和循环监测、保暖以及控制输液是新生儿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影响。方法:6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分成两组,A组连续硬膜外阻滞法(两点法T11-12,L3-4);B组静吸复合全麻。结果:两组病人术中HR,SPO2无显著差异,但A组术后MAP,CO显著降低,A组有6例效果欠满意,而改用静吸复合全麻。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适用于肾移植手术。硬膜外阻滞可造成术中一定程度的血压下降,但麻醉平面易调控,止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药物对移植肾的毒副作用,同时能扩张血管,缓解术后移植肾血管痉挛,有利于移植肾的尿功能的恢复。但静吸复合全麻为更理想的麻醉方式,建议肥胖病人及有出血倾向患者宜选择静吸复合全麻。  相似文献   

5.
李亚莉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212-1213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麻下胸科手术对全麻用药量、麻醉恢复情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开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单纯静吸复合全麻;Ⅱ组先行硬膜外麻醉后同时进行静吸复合全麻。分别观察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时、术中及拔管时的SBP、DBP、HR、SpO2及PETCO2。结果:Ⅰ组整个麻醉过程中HR、BP波动明显,术中全麻药用量大,拔管时间明显延长,患者应激反应强烈。Ⅱ组整个麻醉过程中HR,BP稳定,术中全麻药用量小,拔管及时。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循环稳定,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又利于胸科术后患者咳嗽咳痰。  相似文献   

6.
脑瘫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吴光月 《吉林医学》2008,29(16):1342-1343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患者护理配合。方法:对31例脑瘫实施SPR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结果:31例均手术顺利,术后肌紧张均得到缓解,症状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配合,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儿肢体功能的康复,避免了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地总结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方法:观察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41例,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加静吸复合全麻26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8例,硬膜外麻醉7例。入室后行心电图、血压、SPO2、CVP监测。结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病人术中管理关键在于肿瘤释放儿茶酚胺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危险期是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探查剥离肿瘤和肿瘤切除。结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风险极大,但是如果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改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管理,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使麻醉手术的死亡率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减少全麻药用量,增强肌松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对患者正常生理的干扰,保留硬膜外导管便于术后施行患者自控镇痛术(PCEA)。方法:首先作好相应间隙硬膜外穿刺,在确保穿刺成功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术中手术区的肌肉松弛及镇痛由硬膜外腔给药维持,全麻药用药的深度达到患者能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为度。结果:全麻药用量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减少(氨氟醚、氟芬合剂减少50%,长效肌松剂减少64.3%),经统计学处理P<0.05,手术区肌肉松弛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好,术毕患者苏醒快,呼吸恢复早,烦燥发生少,减少了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腔麻醉达到了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更佳的麻醉效果,是开胸及腹部大型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9.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即SPR手术,是目前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麻醉才能满足手术的要求。本文总结了我院530例脑瘫痉挛型患儿的麻醉,以探讨麻醉方法的选择及术中管理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快速诱导插管后,给予1%普鲁卡因和七氟醚吸入维持,着重视察插管前后和俯卧位前后的HR、NIBP、SaO2等,同时用TOFGuard加速度仪测定拇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以判断麻醉深度。笔者认为插管前后及置俯卧位前后循环的变化显著,须给予对症处理,得出静注阿曲库铵0.5mg/kg或琥珀酰胆碱1.0mg/kg所达到的肌松程度,可以很好的满足SPR测试的要求,认为依托咪酯、芬太尼、卡肌宁的配伍使用对循环的影响很小,得出结论是静吸复合麻醉可以满足脑瘫SPR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乳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效果。验证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用静吸复合全麻的优劣。方法:择期乳癌根治手术100例:I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Ⅱ组单用静吸复合全麻。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镇痛和肌松效果均较满意,但复合组术中循环功能明显比对照组稳定,对照组全麻药用量比复合组明显增多。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是乳癌根治手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总结127例新生儿腹部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其中基础复合骶管麻醉51例,气管插管加骶管麻醉32例,静吸复合全麻44例。认为手术部位、术前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状况是选择不同麻醉方法的主要根据;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加强呼吸管理并注意保暖是保证患儿麻醉平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白青心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514-3515
目的:研究静吸复合全麻下婴幼儿龋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口腔科不能配合常规局部麻醉治疗的严重婴幼龋患儿50例,静吸复合全麻对其进行全口龋齿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效果。结果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充填物及SSC修复体保存良好,患儿复诊时配合良好,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复合麻醉下治疗婴幼儿龋齿具有治疗时间短,效果好,可很好的保护婴幼儿免受治疗恐惧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患儿的心理健康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妇产科腹腔镜手术临床上一般首选静吸复合全麻,但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清醒迟,拔除导管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患者不适感加重[1]。本文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浅全麻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中的临床应用,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比观察硬膜外麻醉与七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胃次全切除术中血糖、乳酸、总蛋白、血球压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血糖在硬膜外麻醉后90min较麻醉前非常显著升高(P<0.01),在静吸复合全麻45、90min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尤以90min为著(P<0.01)。乳酸在硬膜外麻醉后45、90min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5),静吸复合全麻后45、90min较麻醉前均有非常显著升高(P<0.001)。总蛋白、血球压积在硬膜外麻醉与静吸复合全麻前、后45、90min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静脉全麻和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腔镜手术中患者苏醒期恢复情况及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均分成A、B 2组(n=30),A组患者接受静吸复合麻醉方式,B组患者采用静脉全麻方式。结果接受静吸复合麻醉的A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短于B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A组发生率为20.00%,显著低于B组的5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静脉全麻,静吸复合麻醉的妇科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短,苏醒期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陈远碧 《海南医学》2007,18(12):85-85
为探讨高龄患者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笔者对本院常用的静吸复合全麻与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于开胸手术的临床效应与术后止痛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开胸手术60例,美国麻醉学会(ASA)分级2~3级,年龄35~60岁病人,采用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E组)30例;全麻诱导前先行T8~9或T7~8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证明无误入脊髓腔后注入15 g/L利多卡因3-5 mL;对照组(C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30例.两组全麻诱导相同.观察手术期及麻醉恢复期间血压、脉博等心血管反应,苏醒拔管及术后镇痛的效应.[结果]E组术中血压、心率比C组明显低(P< 0.05);术毕苏醒早期拔管率,躁动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效果,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P< 0.01).[结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小,术后早期拔管事高,术后镇痛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具有安全,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手术的麻醉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新生儿手术采用骶管阻滞复合气静全麻的麻醉情况。结果:20例新生儿手术麻醉平稳,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骶管阻滞复合气静全麻用于新生儿手术能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龚拯  梁宁  马利  黄中华 《广西医学》2013,35(2):191-192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颈浅神经阻滞丛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及其在快通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组(快通道组)和常规静吸复合全麻组(常规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围麻醉期全麻维持用药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后术毕至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毕至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后SpO2降低(SpO2<90%)发生率、呼吸困难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通道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快通道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各类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广泛性子宫全切 盆淋巴结清扫术(简称广切)是针对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病人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手术大、耗时较长,而病人的情况相对较差。以往常用的麻醉方式为气管内 静吸复合全麻(简称全麻),为了减少麻醉和手术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全麻复合硬、腰联合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