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e,POAG)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onaryangleclosureglaucome,PACG)虹膜周切术后残余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性选择局部用药眼压不能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3例16眼),或已行周边虹膜切除或激光虹膜打孔术,房角大部开放而眼压高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32眼)。应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眼压在激光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POAG组由术前的(25.3±3.9)mmHg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18.0±4.2)mmHg;PACG组由术前的(23.9±3.0)mmHg,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18.8±3.8)mmHg(1kPa=7.5mmHg)。术后暂时的眼压升高为最常见的并发症。结论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不仅可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可以作为治疗残余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新方法,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8例(26眼)开角型青光眼采用深层巩膜切除联合可吸收缝线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前平均眼压为(38.5±4.3)mmHg(1 mmHg=0.133kPa),随访3~14月(平均6月),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平均眼压为(17.1±5.2)mmHg,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术后眼压≤21 mmHg者21眼,占80.8%.术后5眼眼压>21 mmHg(19.2%),2眼前房积血.但无浅前房、炎症反应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深层巩膜切除联合可吸收缝线植入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一种有效方法,但手术操作较为复杂,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罗红 《眼科新进展》2005,25(4):351-352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3月。结果10例12眼术前眼压(36.6±11.8)mmHg(1kPa=7.5mmHg),术后1d(6.2±2.8)mmHg,术后1周(7.3±3.7)mmHg,术后2周(9.6±4.2)mmHg,术后1月(12.7±4.7)mmHg,术后2月(11.5±4.2)mmHg,术后3月(12.2±4.4)mmHg。术后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水平。12眼均有功能型滤泡。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浅前房及前房炎症反应。有1例术中少量前房出血,于术后1d全部吸收。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成功率高于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相似文献   

4.
病例:潘某,男,63岁,干部。住院号:21503。因双眼闭角青光眼在1991年9月23日入院。一般情况好,BP14.6/9.98kPa(110/75mmHg),心脏(-),远视力右0.8,左0.8.两眼CK=1/4,前房角窄2.右眼C/D=0.4.左眼C/D=0.3.右眼压3.73kPa(28.01mmHg),左眼压2.26kPa(17.01mmHg)。入院后服醋氮酰胺片250mg每日2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12/2004-07我院眼科住院22例2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其中11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为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后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随访时间7~36(平均16.50±9.80)mo。结果:术后随访眼压为(10.55±5.08)mmHg(1mmHg=0.133kPa),比术前用药后的眼压(28.35±15.70)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4.732,P<0.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08±0.75)mm增加到术后的(2.37±0.48)mm,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632,P<0.001)。术后所有25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梁切除术失败再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仍高于正常的患者19例21眼,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6~73岁,平均43.3岁。闭角型青光眼12眼,开角型青光眼4眼,继发性青光眼5眼。视力:光感~手动3眼,0.02~0.3者8眼,0.4~0.8者10眼。平均眼压(37.14±5.28)mmHg(1kPa=7.5mmHg),术后眼压升高时间15d~1a。青光眼滤道粘连堵塞因素与刘五存等[1]叙述相同。1.2羊膜的制备及保存羊膜取自剖宫产孕妇的胎盘。产前母体血清学检查排除人免疫缺陷性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衣原体及梅毒。取材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使用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去甘油,放入含有4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误诊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12月至2005年8月我院收治的被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误诊的原因和治疗效果。结果1.眼压:入院时的眼压43.38~81.78mmHg,平均为(51.66±5.46)mmHg;手术后的两年随访,在没有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在10mmHg以下有2例,10~15mmHg有4例,15~20mmHg有7例,20~25mmHg有2例,平均为(15.92±4.55)mmHg。经统计学处理,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01);2.视力:手术前的视力在0.3~1.0,手术后视力0.4~1.2,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3.误诊原因:7例病人根本无房角检查情况,4例病人房角检查情况因为医师经验不足而有误,4例病人是手术前没有停用降眼压药物,其中有1例手术前匹罗卡品眼药水每小时点眼一次,而单单根据眼压控制,房角开放而采用周边虹膜切除。4.误诊情况: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发作的4例(4眼),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的7例(9眼),已行周边虹膜切除后残余性青光眼4例(4眼)。结论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可以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临床表现,临床的确诊要靠房角检查,治疗要按照开角型青光眼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并对其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讨论。方法:抽取1997/2007年收治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118例(236眼),对其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眼压、房角、眼底、视野、家族史等各有关参数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51例(43.2%)、女67例(56.8%),发病年龄10~20岁占本组病例的70.3%,并发近视眼者占77.1%(182/236),治疗前最高眼压10~21mmHg者80眼(33.9%),21~25mmHg者52眼(22.0%),26~30mmHg者64眼(27.1%),31~40mmHg者29眼(12.3%),>40mmHg者11眼(4.7%)。C/D<0.6者146眼(61.9%),C/D0.6~0.8者81眼(34.3%),C/D>0.8者9眼(3.8%)。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阳性率为94.9%,视野缺损阳性率为65.2%。房角全部为开角未见特殊异常。有青光眼家庭史者13例(11.0%)。本组有28例(50眼)施行滤过性手术,其余均为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后眼压控制良好,但视力提高者仅57眼(24.2%)。结论: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 angle glaucoma,JOAG)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近视眼是JOAG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是JOAG早期诊断的一个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客观依据,JOAG应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定期随访,其预后比较乐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影响术后眼压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96眼)行白内障手术的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为开角型青光眼,48例为闭角型青光眼,均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和降眼压药物应用情况,并对成功病例和失败病例术前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寻找与术后眼压控制相关的因素.结果 开角型青光眼失败29例患者中术前应用≥3种降眼压药物者26例(89.7%),术前最高眼压≥31mmHg(1 kPa=7.5 mmHg)者26例(89.7%);19例成功患者中16例(84.2%)术前应用降眼压药物<3种,且术前最高眼压<31mmHg-Hg者16例(84.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闭角型青光眼48例患者中成功30例(62.5%),失败18例(37.5%).成功病例术前应用降眼压药物(1.5±0.4)种明显少于失败病例(2.6±0.8)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而且术前最高眼压(32.6±6.1)mmHg小于42mmHg,也明显低于失败病例(46.8±7.6)mmHg,二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控制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压的良好手术选择,术前眼压控制情况和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情况是影响术后眼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7岁,无青光眼病史.因"右眼视物不清20余天"入院,23 d前在外院全身麻醉下行"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给予阿托品0.5 mg,鲁米那100 mg.术后第一天感右眼视物模糊伴疼痛不适.诊断为"右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入院查体;视力右0.4,左0.8,眼压:右32 mmHg,左13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角膜尚透明,前房略浅,瞳孔中度大,对光反射消失,前房角镜下见房角NⅢ~Ⅳ,晶状体轻度混浊,右眼晶状体后囊下见青光眼斑,双眼C/D≈0.5.诊断为"双眼闭角型青光眼".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巩膜分层咬切术后,眼压10~13mmHg,病情稳定,左眼择期行激光虹膜周切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18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视野、前房(前房角)变化及手术后滤过泡情况。随访3~18mo。结果:术前平均眼压(33.96±8.16)mmHg(1mmHg=0.133kPa),术后眼压为(14.62±3.53)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意义(t=11.82,P<0.01)。手术前、后视力及视野无明显改变。术后16眼均形成滤过泡,其中I型6眼,Ⅱ型11眼,Ⅲ型1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便宜和具有可重复性的新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88年12月,采用深层巩膜咬切术治疗各型青光眼112例,现将随访观察2~5年的59例68眼的远期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9例68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9例3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18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2例15眼,继发性青光眼5例5眼。男性19例,女性40例。年龄23~75岁,平均55.8岁。术前平均眼压(x±s):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98±3.14kpa(1kpa=7.5mmH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38±3.07kpa,慢性单纯性青光眼4.80±1.37kpa,继发性青光眼5.46±1.72kpa。  相似文献   

13.
浅层巩膜静脉压在眼房水动力学中有重要作用,但因数值测定困难,迄今研究尚不充分。为查明原发性青光眼、高眼压症和高血压病人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差别,作者观察了年龄20—70岁的84例139眼。结果如下:闭角型青光眼(16眼)平均14.55±0.9mmHg;高眼压症(13眼)平均10.31±0.78mmHg;健康人(40眼)平均9.68±0.48mmHg;开角型青光眼(37眼)平均9.41±0.33mmHg;高血压(33眼)平均9.87±0.48mmHg。闭角型青光眼病人浅层巩膜静脉压和所有被检查组有明显差别,与开角型青光眼差别最明显,相差5.41mmHg。20—29岁各组的浅层巩膜静脉压平均压力为8.5mmHg。30—35岁无明显升高,30—50岁为10.66mmHg。波动范围:开角型青光眼4.4—12.9mmHg,闭角型青光眼7.4—16.2mmHg。一眼各象限相差2—3mmHg,故应取若干象限的平均值。因浅层巩膜静脉压有个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 男,49岁,某公司工作。1999年9月6日以“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入我院治疗。查体:视力右0.6,左0.4,眼压右25.81mmHg(1mmHg=0.133kPa),左35.76mmHg。三年前双眼胀痛,偶有偏头痛,发作时虹视不显著。曾在外院多次诊断青光眼。双眼角膜清亮,无混合充血及睫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54,自引:2,他引:152  
目的初步观察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5月至2000年1月,收住本院青光眼病区资料完整的42例(47只跟)闭角型青光眼,其中26只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只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只眼为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只眼为继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患者入院后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18.40±9.51)个月.结果术后随访眼压为(11.99±4.48)mmHg(1mmHg=0.133kPa),比术前用药后眼压(25.47±18.43)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4.918,P<0.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9±0.46)mm,增加到术后的(2.28±0.36)mm,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738,P<  相似文献   

16.
董敬民  张效房  马跃伟  王卫群  孔令训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74-1175,1178
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68眼),观察用药前和给予0.04g·L-1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后4周、12周、24周眼压;每晚8点一眼1次,每次1滴。测量一日内时间点为830、1130、1430、1730的眼压,每个时间点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观察用药前、用药24周后视力、视野、C/D比值及副作用。结果用药前眼压为22~29(25.60±3.85)mmHg(1kPa=7.5mmHg),用药4周后眼压13~22(15.10±2.39)mmHg(t=495.93,P<0.01),用药12周后眼压14~23(15.40±3.57)mmHg(t=456.16,P<0.01),用药24周后眼压13~23(15.50±3.65)mmHg(t=410.20,P<0.01),治疗24周后同一天4个不同时间点眼压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矫正视力、C/D比值及视野无明显改变。6眼结膜充血较重,并随用药时间延长减轻至缓解。未发现严重副作用,所有患者均未因副作用停药。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使用方便,依从性好,副作用小,有望成为理想的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联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无法控制的难治性开角型青光眼1 9例19只眼行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2 mg/6~8 mL,2.5~4 min)及可松解缝线.术后1天、2周和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眼底C/D、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完全及部分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术后完全成功率78.9%(1 5例),部分成功率10.5%(2例),失败10.5%(2例).术前用3~5种降眼压药,眼压控制于27.7±10.1 mmHg.术后随访仅三人需使用1~2种降压药物.眼压下降组间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11.8±7.7 mmHg,P<0.001),术后2周(10.1-±4.2 mmHg,P<0.05),1个月(12.0±4.0 mmHg,P=0.001),6个月(12.2±3.4 mmHg,P<0.001),1年(13.1±3.3 mmHg,P=0.001)及2年随访(14.5±2.5 mmHg,P=0.001),眼压下降均具有显著性意义.术后患者视力、前房深度及C/D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末次随访滤过泡弥散隆起57.9%(11例),微囊型15.8%(3例),瘢痕型21.1%(4例),包裹型5.3%(1例).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房水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难治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以及正常人的眼压,眼脉动幅度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9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15例,正常人20例,用动态轮廓眼压计测量其眼压及眼脉动幅度,同时测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运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的平均眼压为25.42±9.95mmHg,OPA为3.84±0.88mmH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的平均眼压为23.12±5.47mmHg,OPA为3.29±0.90mmHg;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的平均眼压为16.52±2.23mmHg,OPA为1.85±0.47mmHg;正常人组的平均眼压为16.31±2.67mmHg,OPA为2.47±0.80mmHg。前两组与后两组之间的眼压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四组之间的OPA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四组患者的眼压及眼脉动幅度之间存在着弱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PA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眼压与OPA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农村人群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50岁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情况。方法:2003-07/12,采用按比例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陕南、陕北及关中3个地区农村调查8500人,其中≥50岁人群有2125人。所有受检人员均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包括询问青光眼确诊史、家族史、发作史及手术史,并进行了相关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外眼、前房深度及眼底检查。≥50岁人群应用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对可疑青光眼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复查眼压、前房角镜检查、激发试验、视野检查。结果:≥50岁人群中有1775人完成了青光眼的相关检查,受检率为83.53%。青光眼的患病率为2.14%,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患病率分别为1.63%、0.39%、0.11%。55.26%青光眼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其中单眼低视力、双眼低视力、单眼盲及双眼盲所占比例依次为18.42%、5.26%、18.42%和13.16%。事前未被诊断为青光眼的患者占71.05%(27例),在另外28.95%(11例)有确诊史的青光眼患者中只有6例(54.55%)曾接受过治疗。正常眼的眼压平均值为13.9±2.2mmHg(1mmHg=0.133kPa),随着年龄的增加眼压有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陕西省农村人群青光眼的患病率为2.14%,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比例为4.18:1。无确诊史的青光眼患者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20.
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期间,共收治持续高眼压青光眼病例7例(10只眼),女性4例(6只眼),男性3例(4只眼),年龄54~69岁,平均62岁。持续高眼压时间6~35d。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只眼。术前眼压,最低45.3mmHg(1mmHg=0.133kPa),最高60mmHg以上,平均52.6mmHg。术前视力无光感1只眼,光感2只眼,手动3只眼,指数4只眼。2.手术方法:采用巩模瓣下纵形小梁巩膜切除术式[1],即在巩膜床中间作1mm×4mm纵形巩膜切开,前端达角膜缘内0.6~0.8mm,在巩膜条带右侧切口,角膜缘处作2mm穿透性切开,再用自制虹膜恢复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