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新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远之  贾崇花 《河北中医》1999,21(5):293-29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用于治疗伤寒误下致寒热交结的心下痞证。是方辛开苦降,寒温并施,泻中有补,善清化中焦湿热,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不但满而不痛的痞证,凡湿热内蕴、气机不降、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皆可变化使用。兹将运用本方治疗脾胃病数则介绍如下。1 结肠炎李某,男,65岁。1996-07-14就诊。患者腹痛腹泻2月余,曾用西药效果不能巩固。痛剧时冷汗呻吟,纳呆乏力,嗳气,稀便日7~8次,左下腹拒按,面黄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诊为湿热泄泻。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化裁:半夏、黄芩、木香各10g,黄…  相似文献   

2.
3.
2002~2004年,我随林宝成副主任医师侍诊两年多,他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治疗临床杂症疗效显著,使我获益非浅.现就他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谈谈我个人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一首名方.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广泛,在调整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功能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现结合典型案例介绍如下.1 组方特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中也提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相似文献   

5.
我师康相彬教授、主任医师,业医34载。精通《内》、《难》理论,推崇东垣学说,擅用《伤寒》经方。长期致力于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吾师善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并根据其临床经验,对半夏泻心汤进行灵活加减,自拟“加减半夏泻心汤”,投之临床,治疗脾胃病诸证,每获良效。兹述如次。1 组方、组方思路及方义1.1 组方:半夏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萸3~10g、党参10g、甘草6~15g。1.2 组方思路:加减半夏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大枣,加吴萸。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用于治疗伤寒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笔者用此方治疗脾胃病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1 胃扭转男 ,43岁。患慢性胃炎 5年 ,间断服药治疗 (西咪替丁、快胃片等 ) ,病情时轻时重。近 1 0 d来胃痛频作 ,痛势加剧 ,泛酸 ,腹胀纳呆 ,恶心呕吐 ,大便干 ,已 3日未行 ,舌苔黄厚腻 ,脉弦滑。胃肠钡餐透视诊断 :不全性胃扭转 ;慢性胃炎。中医诊断 :胃脘痛。证属寒热错杂 ,腑气不通。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 9g,黄连6g,黄芩 9g,干姜 6g,党参 1 2 g,生大黄 6g(后下 ) ,甘草 3g。水煎服 ,日 1剂。服药 1剂 ,大便得下 ,服 3剂…  相似文献   

7.
脾胃杂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以消化系统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与病人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川人多喜食辛辣之品,故脾胃疾患者众。笔者师从于名老中医张洪德,深感其在调治脾胃杂病方面造诣颇深,临床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每多应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栗锦迁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学验俱丰,善用经方。笔者记录栗教授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配合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肃肺化痰、温补脾肾治疗胃痞、吐酸、泄泻,旨在总结其辨证用药思维,传播其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为传经之邪,柴胡汤证仍具,误用苦寒清下药攻下之后,里气已伤,无形之邪乘虚而人,形成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而设。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脾胃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被后世医家尊为调和脾胃的祖方[1]。  相似文献   

10.
崔健 《中医临床研究》2022,(21):112-113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性。方法:选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华丰医院脾胃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结果:研究组脘腹痛、嗳气、纳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脾胃病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半夏泻心汤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要是治疗少阳误下,或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致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所致的痞症。方药采用半夏、黄苓、黄莲等。文中详述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上的疗效,并列举了惠有脾胃病的患者接受半夏泄心汤治疗后,病情好转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莉 《中医药导报》2005,11(3):67-69
文章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对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提出由于临床研究中所用的半夏泻心汤大多是经过加减等原因,不利于推广,然而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防癌治癌与减轻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重要研究意义,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主要由甘草、大枣、干姜、人参、黄连、黄芩、半夏组成,具有和中散痞、辛开苦降的功效,配方主要应用了中医"和法"的原理,成为主要的和解剂代表药方。在临床使用中,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返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在对其进行研究概述时,可从各项研究结果中,对于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多方面探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误下后,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结之证而设,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作者将之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效果显著,认为该方是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马骏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军 《中医杂志》2011,52(11):914-915
马骏(1938-),男,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勤学善思、精于辨证、善于用药,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在调治脾胃病方面,注重升降润燥通补,权衡而施。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参编医著6部。  相似文献   

17.
憨兰 《中医研究》2007,20(6):55-56
艾滋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目前尚不统一,但根据其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来看,现有文献报道大多把本病归属于“温疫”、“虚劳”的范畴。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辛开苦降,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作用。方中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太阳篇》为治疗小柴胡证误下成痞之方。邪在少阳,当宜和解,不宜攻下。误下则徒伤其中气,致使少阳之邪乘虚内陷,结于心下,而成痞证。所谓“心下”,实际指胃。名曰泻心,实则治胃。而脾胃在中医学范畴中实指西医的整个消化系统而言。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官。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二者升降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病理上,脾胃常常同病,但有侧重之不同。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也就是说,侧重于脾则多虚多寒,侧重于胃则多实多热。若脾胃素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下垂8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下垂是由于胃的位置降低和胃张力不足引起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目前西医对此病无特效治疗,国外有用胃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难被患者接受,国内中医治疗主要采用补中益气、调节升降、温补脾肾、益气化瘀、平肝和胃、温中化饮等方法[1],多以补养为主,缺乏远期疗效,笔者所处豫西农村地区,该病发病率较高,近三年来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下垂8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因患者对本病不够重视 ,或服药不连续 ,治疗不彻底 ,或药不对症 ,或不节饮食等而导致胃病缠绵或愈而复发 ,终致虚实并存 ,寒热错杂之证。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治疗 79例 ,疗效显著 ,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79例全部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 49例 ,女性30例 ;年龄 2 1~ 6 7岁 ;病程 3个月~ 13年 ;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12例 ,胃溃疡 15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2例 ,胆汁返流性胃炎 9例。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胃脘部胀满痞塞 ,疼痛不甚 ,恶心欲吐 ,嗳气 ,纳差 ,舌象异常。所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