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去除治疗5d后SPECT/CT显像(首次显像)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在预测6个月后颈、胸部的摄131I转移灶中的价值。方法:120例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去除治疗前测Tg水平,去除治疗5d后行SPECT/CT显像,6个月后复查SPECT/CT显像(复查显像)和测Tg水平,比较2次显像颈、胸部摄131I转移灶的变化。结果:首次显像未见摄131I转移灶患者100例(A组),复查显像发现有摄131I转移灶患者6例(阳性率6.0%)。Tg<10μg/L者59例(A1组),其中1例复查显像发现摄131I转移灶(阳性率1.7%);Tg≥10μg/L患者41例(A2组),其中5例复查显像发现摄131I转移灶(阳性率12.2%)。首次显像有摄131I转移灶患者20例(B组),复查显像7例仍有摄131I转移灶(阳性率35.0%)。Tg<10μg/L者9例(B1组),其中1例复查显像发现摄131I转移灶(阳性率11.1%);Tg≥10μg/L者11例(B2组),其中6例复查显像仍有摄131I转移灶(阳性率54.6%)。A组和B组复查显像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1.664,P=0.001),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两两组间复查显像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C术后首次131I去除治疗5d后SPECT/CT显像对预测6个月后颈、胸部的摄131I转移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年龄25~71岁?肿瘤标志物CA153均高于正常值上限?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得出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发现了256个放射摄取异常浓聚灶,其中206个浓聚灶判断为恶性,50个浓聚灶判断为良性?根据病理学及临床随访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发现假阳性4例,假阴性3例?以病灶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发现假阳性病灶21个,假阴性病灶10个?以患者分析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80.00%?89.23%?91.30%及84.2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血清CA153升高的乳腺癌患者复发和转移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 PET)/CT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比较PET、PET/CT和甲胎蛋白(AFP)对复发、转移病灶的检测效能,并分析病灶18F-FDG摄取高低和PET检测阳性率与肿瘤分化、个体荷瘤数量及AFP水平的关系。结果 4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中经临床证实肿瘤复发转移者38例,18F-FDG PET/CT诊断肿瘤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4.7%、66.7%。肝内复发者17例,PET和PET/C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8.8%和82.4%。肝外转移者36例,最常见部位为淋巴结(23例),其次为肺(17例)和骨(11例)。PET对肺转移灶及腹膜转移灶的检出率为70.6%、0.0%,而PET/CT均为100%;PET和PET/CT对其他部位肝外转移灶的阳性检出率相同(均为100%)。AFP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移植术后复发的诊断灵敏度为73.0%,低于18F-FDG PET/CT(94.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6,P<0.05)。PET对单发病灶复发的阳性检出率低于多发病灶者(P<0.05),而PET的阳性检出率与HCC的分化及AFP水平的高低无明显相关(P>0.05)。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个体荷瘤数量密切相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及AFP水平无关(P>0.05)。结论 18F-FDG PET/CT能灵敏地检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病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18)氟-脱氧葡萄糖PET全身显像在探测肿瘤原发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17例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18氟 脱氧葡萄糖 (18F DG)PET全身显像 ,以评价其在寻找原发灶中的价值。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18F DGPET全身显像 ,结果判断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摄取值 ,SUV)。结果  17例患者中 ,12例PET可检出原发灶 (70 .6 % ) ,其中肺癌 9例 ,鼻咽癌 2例 ,乳腺癌 1例。常规显像检查只有 6例发现原发灶 (35 .3 % )。 5例原发灶不明者 ,临床随访 2~ 10个月 ,1例证实为前列腺癌 ,余 4例临床随访未见原发灶。 17例患者中 8例PET检出了常规显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其他转移灶。结论 对转移瘤患者进行全身PET检查有助于原发灶的寻找 ,尤其是临床上原发灶不明者 ,PET一次检查可了解肿瘤原发灶及全身转移情况 ,包括骨骼及软组织的转移 ,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18F-双脱氧葡萄糖全身PET显像寻找肿瘤原发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18F-双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探讨其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18F-FDG PET显像于39例疑诊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患者,并与临床随诊、组织活检、手术病理和其他影像临床资料对照. 采用18F-FDG PET全身显像,依据影像目测法和标准化摄取值(SUV)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39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瘤患者中,18F-FDG PET 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5例,位于肺脏者14例,肝脏者1例,胃1例,胰腺2例,结直肠3例,纵隔1例,鼻咽1例和肾1例. 其中24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1例假阳性为肺结核. 18F-FDG PE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61.5%(24/39). 另外,18F-FDG PET显像除检查出临床及其他影像学原先发现的转移灶外,还多检出转移灶37个. 14例PET显像未发现转移瘤原发灶者,经12 mo的观察随访6例死亡,死亡率43.0%(6/14);而24例PET显像确定原发灶者经过针对性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29.0%(7/24). 结论:应用18F-FDG PET显像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灵敏的方法,对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核素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各类肿瘤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探讨核素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2例肿瘤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1110MBq行SPECT全身骨显像,并对结果分析。结果:①肿瘤骨转移阳性结果:肺癌阳性率44.9%,乳腺癌阳性率33.3%,鼻咽癌阳性率56.0%,前列腺癌阳性率62.5%,消化道肿瘤阳性率24.5%,其他肿瘤阳性率21.4%。②肿瘤转移部位以脊柱、肋骨、骨盆最为多见。③肿瘤转移灶骨显像多为“热”区病灶。④肿瘤转移率与病程有关。结论:核素骨显像对肿瘤的早期诊断、疾病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18F-FDG符合显像与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对肿瘤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显像与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为恶性肿瘤或肿瘤转移复发的107例患者,在GE HAWKEYE符合线路双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上进行X-CT穿透扫描和18F-FDG发射断层扫描,并获得发射与穿透融合图像,将分析结果与最后诊断进行对比.结果 107例患者显像阳性75例,其中假阳性6例,真阳性69例;阴性32例,其中假阴性3例,真阴性29例.107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67个,其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82个.18F-FDG符合显像结合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对肿瘤或其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为95.8%(69/72),特异性为82.9%(29/35),阳性预测值92.0%(69/75),阴性预测值90.6%(29/32),诊断准确率91.6%(98/107);167个病灶在同机定位CT上均能正确定位.结论 18F-FDG符合显像是临床诊断肿瘤的有效无创手段;与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有助于区别恶性病灶与生理摄取,并能对病灶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131I SPECT/CT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肺转移灶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DTC全切或次全切术后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后,怀疑DTC肺转移患者32例,对患者分别行131I SPECT/CT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并应用金标准确诊。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确诊DTC术后肺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根据金标准,32例患者中24例确诊为DTC肺转移,8例未发生肺转移。患者经131I SPECT/CT平面显像诊断肺转移20例,未发生肺转移12例,灵敏度为58.3%,特异度为25.0%,准确性为50.0%,阳性预测值为70.0%,阴性预测值为16.7%。患者经胸部131I 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肺转移26例,未发生肺转移6例,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75.0%,准确性为93.8%,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100.0%。131I SPECT/CT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对DTC术后肺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4.00、3.92、11.25,P<0.05)。结论 131I SPECT/CT断层显像对DTC术后肺转移灶的诊断价值优于平面显像,对怀疑DTC肺转移患者行131I SPECT/CT断层显像可提高肺转移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99mTC—MIBI甲状腺亲肿瘤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99mTCO4^-甲状腺显像为“冷、凉结节”进行^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将其结节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0例显像患者中,^99mTC—MIBI亲肿瘤显像阳性率为44.2%(53/120)(包括阳性和可疑阳性);^99mTC-MIBI亲肿瘤显像阳性中确诊为甲状腺癌的阳性率91.3%(21/23);手术病理结果确诊为甲状腺癌的阳性率19.2%(23/120)。结论^99mTC—MIBI甲状腺亲肿瘤显像用于甲状腺癌的筛选诊断确实可行,能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131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融合显像鉴别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layroid cancer,DTC)患者转移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9例经131I治疗后的DTC患者,对131I治疗剂量全身显像(131I-whole body scan,131I-WBS)的135处放射性摄取增高灶行131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最终临床诊断以病理、6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依据.结果 69例131I-WES的135处放射性摄取增高灶,经131I-SPECT/CT融合显像后均明确定位.排除了21处假阴性病灶和9处假阳性病灶.131I-SPECT/CT融合显像鉴别转移灶优于131I-WBS(X2=4.03,P<0.05).131I-WBS和131I-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DTC转移灶的敏感性分别为70.79%,94.38%;特异性分别为76.09%,95.65%.结论 131I-SPECT/CT融合显像能更好的对放射性摄取增高灶进行精确定位和定性,是鉴别诊断DTC患者转移灶的一种较好检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放射免疫导向药物局部用药对荷人乳腺癌裸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抗CEA单抗C50与131I偶联,制成放射免疫导向药物131I-C50。将已乳腺原位接种人乳腺癌MCF-7细胞且肿瘤直径已达0.5 cm的裸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实验对照组(Ⅲ组)及空白对照组(Ⅳ组),每组4只。对荷人乳腺癌裸鼠进行肿瘤局部注射,Ⅰ组给予131I-C5018.5 MBq,Ⅱ组给予131Ⅰ-C50 3.7 MBq,Ⅲ组给予 131I-mIgG18.5 MBq,Ⅳ组给予C50 0.75 μg,给药当日后6周内每周测定肿瘤大小,计算抑瘤率。结果:Ⅰ组和Ⅱ组与Ⅲ组之间的肿瘤体积、抑瘤率、重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组与Ⅱ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抗CEA单抗C50局部治疗可抑制荷人乳腺癌裸鼠肿瘤的生长。131I-C50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131I标记抗CEA、TPS单抗及混合单抗(CEA+TPS)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分布,为放免显像(RII)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荷瘤鼠分为3组,每组尾静脉分别注入^131I标记的抗CEA,TPS及混合单抗3.7MSq/0.1ml,于注射后2,4、48、96、120h行SPELT,于48、96、120h分批处死,测定肿瘤和血、肝、肺等重要脏器的单位放射性比值(T/NT)。结果 标记单抗注射后24~120h内,肿瘤部位出现放射性浓聚,T/NT比值120h最高达21.31。SPECT阳性率分别为50%、58%、91%。结论 混合单抗组在T/NT比值、SPECT阳性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抗的混合使用有望成为RⅡ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131I标记的癌胚抗原C50单克隆抗体在胃癌放射免疫导向手术(RIG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胃癌患者22例术前通过胃镜直视下癌周粘膜下注射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C50(131I-C50mAb)进行放射免疫导向手术,术中取得组织标本离体测量其重量及γ计数,计算每克靶组织(T)和对照本底组织(NT)放射性计数比值(T/NT)。结果:胃镜直视下癌周粘膜下注射131I-C50mAb可有效区分组织有无癌浸润,分别选用T/NT界值8.0与9.0后判断胃壁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分别为87.3%和92.6%。结论:C50可作为胃癌放射免疫导向手术的导向单克隆抗体,可为进一步使用手持式γ探测仪进行术中探测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181例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大肠癌组织标本的肿瘤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大肠癌细胞DNA含量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管状腺癌异倍体比例明显高于乳头状腺癌;异倍体肿瘤随Dukes分期增高而增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肿瘤倍性、Dukes分期和肿瘸大小明显影响预后。结果提示大肠癌细胞DNA含量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明显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用活化的抗癌药物氨甲喋呤(MTX)和羊抗鼠IgG(SAMIgG)共价结合,制备SAMIgG-MTX结合物,通过CEA单抗(McAb)的介导,SAMIgG-MTX能选择性地杀伤CEA+细胞,其选择细胞毒作用是CEAMcAb-MTX结合物的2倍,提示间接导向治疗具有简便、经济、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临床应用混合抗体进行瘤内注射放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裸鼠荷人肝癌2.2.15移植瘤生长至1 cm时,瘤内分别或同时注射131I标记的抗癌胚蛋白(AFP)单克隆抗体(131I -AFP-IT)和131I标记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S102(131I- S102-IT),治疗后行SPECT显像观察标记抗体在肿瘤内的浓聚,并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 发现两种标记抗体联合治疗组肿瘤抑制率为76.5%,明显高于131I -AFP-IT组的53.1%及131I- S102-IT组的47.3%,抗体在肿瘤内的浓聚也明显高于单独应用组。结论 多种抗体混合应用瘤内注射放射免疫治疗可增加标记抗体在肿瘤内的浓聚,并能提高放射免疫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31I标记抗CEA单抗在裸鼠人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体内分布及其抑制肝转移的作用。方法 在建立裸鼠人结肠腺癌肝转移模型的基础上,用^131I标记抗CEA单抗CLO^-1,注射荷瘤裸鼠,观察^131I标记抗CEA单抗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及抑制肝转移的作用。结果 体外标记抗体特异性结合率为59.9%。在注射^131I标记CLO-1后24~96h肝转移灶内特异性放射性浓聚,96h瘤/肝比值为4.  相似文献   

18.
应用抗癌胚抗原(CEA)和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对大肠癌以及腺瘤等良性病变的结肠粘膜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PAP法)研究.结果CEA在大肠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组织中阳性率为100%,在正常结肠组织和其它非腺瘤的良性病变组织中良性率为33.33—60.00%,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组织中分别为74.58%和84.62%.MC_3相应抗原在大肠癌中阳性率为100%,在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4.07%、69.23%、100%,在正常结肠粘膜及良性非腺瘤性病变组织中阳性率为0—22.22%.以上结果表明MC_3和抗CEA两种单克隆抗体在识别恶性肿瘤方面的敏感性均佳,但MC_3特异性远优于抗CEA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TCRβ)基因谱型,了解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克隆特征以及机体抗肿瘤免疫状况.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肿瘤组织和术后外周血TCRβ基因的24个V基因片段,经过特殊的测序凝胶分离和银染色后,确定它们的TCRβV基因表达谱型.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克隆性增殖的特征和CDR3区氨基酸序列.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的TCRβ基因谱型中具有克隆性表达条带,其中有些克隆的CDR3区与肿瘤组织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中克隆性表达的TCRβ基因的CDR3区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基序;临床特征表现为肿瘤局部有淋巴结转移,但是术后10个月没有复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具有与肿瘤负荷相关的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可能是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T淋巴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20.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17000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Ag)免疫动物,成功地制备了抗-HBx单克降抗体,以此抗体对原发性肝癌(HCC)组织、慢性活动性肝炎(CAN)肝组织行相应抗原检测,并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检测。在HCC标本中HBxAg在癌内及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及48%,HBsAg为16%及74%。HBcAg仅见于癌周,阳性率为18%。在CAH标本中,HBxAg、HBsAg、HBcAg阳性率分别为6.6%、73.3%及0。血清HBsAg阳性HCC标本中,HBxAg的检出率为82.3%、明显高于血清HBsAg阴性标本(54.5%)。结果显示。HBxAg在HCC标本中的表达是HBV标志物中最活跃的。HBxAg的表达不依赖于HBV的复制,可能是HBVX基因同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后的产物,HBxAg在HCC标本中的活跃表达为抗-HBx抗体作为HCC导向治疗载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