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紊乱对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昼夜节律紊乱引发机体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昼夜节律紊乱组(下文简称紊乱组),对照组大鼠用正常光周期暴露(12 h光照/12 h黑暗周期),紊乱组大鼠用轮回颠倒的光照周期暴露(12 h光照/12 h黑暗周期,每3 d颠倒一次,共计5个轮回)。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定分析大鼠结肠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结肠组织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结肠Occludin、Claudin1、Claudin3和ZO - 1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紊乱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和构成发生改变。门水平上,紊乱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t = 2.672, P = 0.028)的丰度增加,而厚壁菌门(t = 2.732, P = 0.024)和放线菌门(t = 2.717, P = 0.026)的丰度减少。属水平上,紊乱组大鼠肠道毛螺菌(t = 4.468, P = 0.002)、瘤胃球菌(t = 4.096, P = 0.007)、梭状杆菌(t = 2.619, P = 0.038)和嗜木聚糖真杆菌(t = 2.500, P = 0.041)丰度减少。结肠粘膜下层轻度水肿但粘膜上皮没有发生明显损伤。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t = 7.283, P<0.001)、Claudin1(t = 13.660, P<0.001)、Claudin3(t = 10.596, P<0.001)和ZO - 1(t = 6.919, P<0.001)表达均降低。结论 长期昼夜节律紊乱导致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长期昼夜节律紊乱还可通过破坏肠道紧密连接而损害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增加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2.
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是机体肠道正常菌群.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简写Cl.p)是其中少数致病菌之一,健康成人的分离率为52%,而老人则为92%.有关学者对它产生的腐败作用和在消化道肿瘤发生的相关性较为关注.本文报告昆明种小鼠长期饲Cl.p后,其胃肠粘膜组织病理变化、肝细胞增生和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分析婴儿期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探讨婴儿肠道菌群定植演替的一般规律。方法 以正常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婴儿出生后1、2、4、7、10、14、28 d,3、6、12月这10个时间点粪便中菌群结构。结果 婴儿肠道内细菌丰度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出生后d 1~d 10出现上升,随后转为下降,至d 28达到最低值,随后再次上升,12月时达到峰值。相似性及聚类分析显示,婴儿肠道菌群结构d 2~d 28聚为一类,d 1、3~12 月聚为一类,但d 1与其他时间点相似性较低。结论 婴儿出生后d 1肠道内即有细菌开始定植,d 2~d 28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但尚处于较为平稳状态;3个月后肠道内细菌定植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小鼠神经行为、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方法:于2019年8月,将64只4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中、高铅暴露组,每组16只。实验期间自由摄食饮水,低、中、高铅暴露组分别在饮用水中加入20、100和500 mg/l醋酸铅,对照组添加同量的醋酸钠。暴露10周后,Morris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菌群移植对顽固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肠道动力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顽固性便秘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与肠道动力变化情况,并分析肠道动力改变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菌群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近端胃癌患者106例,均进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空肠间置组(57例)和直接吻合组(49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烧心症状、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血红蛋白增加值及体重增加值。结果空肠间置组反流性食管炎Ⅱ级及烧心症状各级例数均明显少于直接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 1.8%( 1/57)、3.5%(2/57)]明显低于直接吻合组[ 8.2%(4/49)、14.3%(7/49)],体重增加值和血红蛋白增加值[(3.29±1.95) kg、(2.94±8.29) g/L]明显多于直接吻合组[(0.35±1.12)kg、(0.85±7.6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空肠间置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观察郝氏法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的并发症及营养差异。结果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术在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是一种更符合生理的术式。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术后消化道重建应构建代胃并保持摄人食物通过十二指觞。郝氏法顺行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术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壳聚糖的冰醋酸溶液400mg/kg.d和0.5%冰醋酸,连续七天,而后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间无明显改变。「结论」2%的壳聚糖溶液能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大肠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民流行病学、宗教团体等类似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主要由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因素所引起的[1]。1969年,Aris等指出,大肠癌是由肠道菌作用于饮食中某些无害成分而产生的代谢物所引起的[2]。这些代谢物在肠道中的种类和数量是由饮食以及肠道菌群的种属、数量和代谢方式所决定[3]。Antar等发现,大肠癌高发区与大肠癌低发区人群,在肠道菌群的构成方面有明显差异[4]。据报道,一种可以使常规小鼠产生肠道癌肿的致癌物不能诱发无菌小鼠产生肠道癌肿[5]。这些资料说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大肠癌的病因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人体内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各种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小家伙与我们和平共处,而它们之间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寄居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与肥胖、糖尿病可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自发现以来,发病率一直不断上升,其发病机制到目前为至尚未明确。近来的研究倾向表明,理解其发病机制的关键可能在于消化道,通过对HIV感染消化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发生免疫缺陷的本质,可能对艾滋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血清胆固醇(CHO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经确诊的AIS患者30例为AIS组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的30例AIS患者纳入AIS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纳入HC组.检测两组肠道菌群、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IS组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H...  相似文献   

14.
陈爱芹 《现代保健》2010,(21):27-2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对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微波烧灼、套扎器套扎、热活检钳钳取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情况。结果本组48例(62颗)消化道息肉患者使用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19颗(30.6%),微波烧灼息肉16颗(23.5%),热活检钳钳取息肉22颗(35.4%),套扎器套扎息肉5颗(8%)。其中44例一次性治疗成功,4例治疗2次治愈。结论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单、安全,可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常规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胶囊治疗。比较2组UC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氧化应激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D-乳酸、DAO及ET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和治疗前,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CAT、SOD及GSH-Px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治疗前,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紊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儿肠道菌群流行病分析.方法 64例RVE患儿作为RVE组,同期在医院儿保科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16S rRNA,并测定含量.比较两组常见肠道菌群含量,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为RRT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9月期间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RRTI的儿童,根据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又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随机抽取在同时期内到医院就诊的非RRTI 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岁、3~6岁、>6岁年龄段的各组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同时对比其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RRTI组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3岁、3~6岁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组在<3岁、3~6岁年龄段的Ig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I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6岁以下儿童RRTI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后造成的免疫球蛋白的降低有关,及时检测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预防RRTI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29例肠道真菌医源性感染患者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道真菌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易感因素、防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肠道真菌医院感染129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真菌种类、相关易感因素等。结果 129例肠道真菌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真菌131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5.73%;年龄偏大、长时间联用抗菌药物、伴有基础疾病等是发生肠道真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对肠道真菌感染的认识,早期发现肠道感染征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肠道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病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08年12月~2009年11月86名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SDS标准分〉53为有抑郁症状;SAS标准分〉50为有焦虑症状.结果 本组患者抑郁焦虑总发生率为44.2%,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有患者疼痛情况、既往身体状况、睡眠状况、对病情了解程度、对疾病的恐惧感以及担心术后效果共6项.结论 患者既往身体状况差、睡眠状况差、伴疼痛、对病情不了解、对疾病有恐惧感以及担心术后效果的患者更容易伴发焦虑及抑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肠道菌群分布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文昌市某医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按年龄相差0.5岁,性别相同招揽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同期在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肠道菌群检测及炎症因子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200例,男性各99例,女性各101例,病例组平均年龄(43.17±8.7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3.54±9.11)岁,2组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主要检出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1)。病例组除白细胞介素(IL)-4水平低于对照组,IL-6、IL-17、IL-23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饮酒(OR=3.526)、吸烟(OR=1.272)、饮食不洁(OR=4.592)、存在合并感染(OR=2.146)、情绪紧张(OR=3.919)均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种类、数量分布不平衡,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上升。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地健康教育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