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脾亢中肝脾双介入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8例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患者为例,采用肝脾双介入治疗方法,即PSE与TOCE双介入疗法,观察与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外周白细胞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其外周白细胞、血小板与术前相比提高明显,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部分脾栓塞可缓解脾功能亢进,保证TOCE的顺利进行,减轻了患者门静脉压力与TOCE的并发症,术后患者所增加的脾栓塞反应均能忍受。结论对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患者,采用肝脾双介入治疗方法,患者损伤程度小且安全有效,有效改善了患者血象,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使其血细胞恢复正常,以便能进一步行肝动脉化疗。方法:对46例不能手术切除、且血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的肝癌伴脾亢的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栓塞面积控制在50%~70%。结果:脾栓塞术后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结论:部分脾栓塞能治疗脾功能亢进,提高血细胞数量,使肝癌伴脾亢患者的肝动脉化疗能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意义.方法 对89例原发性肝癌伴程度不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和白细胞、血小板低下等脾亢征象的患者采用部分脾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双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外周血细胞改变.结果 本组病例肝脾双介入治疗后外周白细胞、血小板均有显著增高,与术前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部分脾栓塞可以缓解脾功能亢进,减轻门静脉高压,减少并发症,保证肝动脉化疗栓塞的顺利进行;而术后增加脾栓塞的反应一般都能忍受.结论 肝脾动脉双介入栓塞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少、疗效较好的办法,可部分替代外科切脾手术,是治疗肝癌并脾亢最佳选择,值得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象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32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双介入术后24h、1周、4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1),术前与术后比较患者的TBIL、ALT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方法,将5FRH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总量的2/3;注入栓塞剂,置换脾管,插入脾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总量的1/3;超选至脾动脉下级分支注入凝胶海绵.化疗应用联合方案:5-氟脲嘧啶(5下U)1000mg、表阿霉素(EADM)60mg、羟基喜树碱(HCPT)30mg或丝裂霉素(MMC)8mg,10例患者加用顺铂(DDP)60mg.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及凝胶海绵.结果30例患者术后4周内白细胞计数为(4.5±2.3)×109/L,血小板计数为(102.1±5.4)×109/L,与术前平均值(2.9×109/Lvs 41.6×109/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本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100%,1年生存率为60%.35例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8例,进展(PD)15例,死亡1例.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均为发热,6例肝功能异常.结论肝脾双介入疗法可以缓解脾亢,有效支持原发性肝癌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部分脾栓塞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91例肝癌伴脾亢的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及部分脾栓塞,脾栓塞面积控制在50%~70%,栓塞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脾栓术后4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结论 部分脾栓塞能有效治疗脾功能亢进,使肝癌伴脾亢患者获得进一步肝动脉化疗的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36例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介入疗效及治疗前后血细胞变化,统计并发症.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脾脏不同程度缩小,肝癌治疗有效93.75%.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血细胞计数恢复正常.4例栓塞综合征,1例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15.63%.结论:肝脾双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脾亢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脾亢改善情况、术后2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2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栓塞材料PVA颗粒与真丝线段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肝癌伴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两组:A组19例,栓塞材料为真丝线段;B组19例,栓塞材料为300~500 μm的PVA颗粒.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 两组术后6个月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但两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SE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发热,A组发热的发生率高,B组疼痛的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两组发生比较严重并发症共3例.结论 手术丝线和PVA颗粒均可作为PSE治疗肝癌伴脾亢的栓塞材料,两者疗效类似,但术后反应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研究的相关论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3篇对照研究,共144例患者;肝脾联合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HSP)与肝脾联合切除组(HS)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肝功能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脾联合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肝脾联合切除在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白细胞、血小板、肝功能方面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肝切除技术的手术适应证和某些手术技巧.方法结合文献对68例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肝切除56例,良性肿瘤肝切除12例,手术死亡率2.9%,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出血和肝功能衰竭.结论术前肝储备功能的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熟练的外科技术是保证肝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肝脾不和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门诊部和名中医馆门诊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脾失和痛经患者81例,通过统计学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81例中总有效率为95.06%.对疼痛程度不同和病程长短不一的痛经都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改善胸肋、乳房、头目胀痛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具有调和肝脾、行气止痛之效,治疗肝脾不和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癌中医症状、体征、病位、用药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症状、体征、中医病位与治则的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5家医院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原发性肝癌病历834份,采用SPSS10.00统计软件对其症状、体征、中医病位与治疗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症状、体征频次率在50%以上和聚为第1类的均为纳呆食少、神疲乏力、肝区疼痛、进行性肝肿大,同时出现两个症状、体征以上者占84.6%。病位频次率在50%以上和聚为第1类的均为肝脾。所用药物归类分析,频次大于150次和聚为第1类的为化瘀类、健脾类、理气类、清热解毒类。结论:肝癌的主要症状、体征是肝区疼痛、进行性肝肿大、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中医病位在肝,与脾密切相关;中医常用治则为化瘀、健脾、理气、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并发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量表评估和访谈调查方法,对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并发抑郁及其证候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结果: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抑郁发生率约76.47%。其中轻度抑郁发生率为41.18%,中度抑郁23.53%,重度抑郁11.76%。证型以肝郁脾虚为主,出现频率约占60.78%,主要症状为胁痛(76.47%)、腹胀(64.71%)、乏力(60.78%)、纳差(50.98%)、消瘦(43.14%)、口干(41.76%)、少寐(37.25%)等。结论:原发性肝癌并发抑郁发病率高,在肝郁证候基础上,脾虚、血瘀、湿困为主要兼夹证候,通过疏肝健脾解郁治法可有效干预,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CT定量测定的方法,探讨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3例脂肪肝病例,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肾不足、湿热内蕴型,分型后做肝脏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肝、脾CT值,以肝与脾CT值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结果: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脂肪浸润程度关系密切,五个证型之间弥漫型和局灶型脂肪浸润的构成比及肝脾CT值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弥漫型、轻度脂肪浸润多见于肝郁脾虚型。结论: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相关,肝脾CT值比值可以作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判断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NK.C、LBT、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肝盛脾虚型、肝热血瘀型、肝肾阴虚型。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各型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与证型密切相关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是NK.C、CD4^ ;呈负相关关系。结论:三型中,肝盛脾虚型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较好,肝热血瘀型次之;肝肾阴虚型最差;三型的预后关系与临床观察结果一致,说明此种分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肝癌的中医病机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在肝癌TACE术前预测碘化油沉积率的线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诊治的79例肝癌经TACE介入治疗病例,根据术前MSCT病灶强化面积是否超过50%划分为研究组(强化面积均≥50%,n=55)及对照组(强化面积均<50%,n=24),探讨两组的肿瘤碘油沉积率和近期疗效之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肿瘤碘油沉积率和近期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的TACE介入术后碘油沉积率Z与术前最大截面长径X均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强化面积比Y呈显著性正相关,研究组回归线性方程式为:碘油沉积率Z=0.555-0.041X+0.458Y。结论 MSCT增强扫描动脉期的肿瘤强化面积与TACE术后碘油沉积率呈正相关,MSCT动脉期表现为富血供的原发性肝癌在TACE术后有较高的碘油沉积率和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在我院对43例肝癌合并脾亢的患者进行脾动脉部分栓塞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脾脏栓塞面积50%~70%。栓塞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1个月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t=11.315,P=0.000;t=11.486,P=0.000),术后出现发热、腹痛、呕吐等并发症,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能有效提高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缓解脾功能亢进,有助于肝癌治疗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陈业  李廷汉  吴祝东 《河北医学》2005,11(11):992-994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局部切除加术后放疗在高龄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4例年龄≥70岁,肿瘤距肛缘≤7cm,经病理证实为直肠癌而拒绝行Miles术式的患者采用经骶尾部直肠癌局部切除加术后放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切口感染1例,经换药治愈;缝合口瘘2例,经保守治愈.全部病例术后均有良好肛门功能,康复出院.19例获随访,随访3年,2例局部复发,拒绝再次手术,予以放疗.1年生存率为84.2%,3年生存率达52.6%.结论:对高龄低位直肠癌而拒绝行Miles术式者,经骶尾部局部切除加放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全程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15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前给予心理疏导,充分术前准备后,均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进行介入治疗,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症状的变化,并及时配合医生处理相关并发症,术后24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穿刺点情况,及时观察和处理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进行全程跟踪护理。结果中晚期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前、术中、术后,经过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护理,使患者伤口愈合率达到100%,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大大提高了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创伤小、疗效佳的新方法,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