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最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鲍氏不动杆菌(ABA)属于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专性需氧、革兰染色阴性、无动力的双球菌或球杆菌,过氧化氢酶阳性、过氧化酶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重症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耐药基因及同源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ICU 100例鲍氏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对其分离的MDR-AB菌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MDR-AB中耐药基因并进行Blast比对,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100例患者分离出MDR-AB 40株,MDR-AB主要来自痰液及咽拭子标本(82.50%),其次为尿液标本(10.00%);分离得到的40株MDR-AB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美罗培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等12种药物均耐药,耐药率均为100%,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77.50%、60.00%、70.00%、65.00%,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均敏感;MDR-AB的主要基因有TEM、AmpC、OXA-23、OXA-51等,Blast比对结果显示,gyrA、parC存在基因突变;同源性分析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暴发的原因,提出感染控制措施,以减少该类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2月4-14日ICU 8例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并对患者采取严格隔离、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消毒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感染暴发。结果 2013年2月4-14日ICU 23例住院患者中8例检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罹患率为34.8%,共19株鲍氏不动杆菌,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谱一致;患者高龄、伴严重基础疾病、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医务人员手及病区物体表面均检出鲍氏不动杆菌。结论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落实不到位是该次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重要原因;采取多部门协作,促进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落实到位,能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日渐增加.它不仅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而且还在医院内流行造成广泛的交叉感染[1],也是美国IDSA呼吁重点防治的6大菌之一,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因此,如何防治鲍氏不动杆菌(ABA)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为了有效地预防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在医院的传播,保障医疗安全,笔者对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防治策略作如下综述.1 ABA病原学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中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情况和耐药特点,探讨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1~12月住院患者中MDRAB与非MDRAB感染的药敏结果,对各种研究因素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各研究因素与MDRAB感染的关系,找出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7年1~12月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206株,其中多药耐药菌株98株,阳性检出率为47.6%;不同年龄、病区、感染部位MDRAB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AB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0.0%,普遍高于非MDRAB。结论危险因素主要有侵入性操作、≥2种抗菌药物使用7 d、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白蛋白偏低等,均增加MDRAB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的分布。方法运用PCR扩增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Ⅰ、Ⅱ、Ⅲ类整合子,然后进行整合子可变区序列测定。结果 2007年1-12月共分离到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33株,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1.9%,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成功扩增出8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的可变区,其中32株携带的基因盒顺序为aacA4-catB8-aadA1,44株为同时含有aacA4-catB8-aadA1和aacC1-orfP-orfQ-aadA1,3株为aacC1-orfP-orfQ-aadA1。结论Ⅰ类整合子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自住院患者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耐药性及其同源性,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10株鲍氏不动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采用REP-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0株菌株表现出多药耐药,仅对阿米卡星敏感率高,为91.3%,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均显示出高水平耐药,分别为100.00%、97.83%、91.30%;REP-PCR提示部分菌株表现出100.00%同源.结论 调查的鲍氏不动杆菌为多药耐药株(MDR-ABA),同一克隆株可在不同患者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临床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和调控基因adeS、adeR分布情况及与抗菌药物耐药的关系.方法 在全国范围21所医院选择同期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01株和敏感菌12株进行研究;测定其对6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筛选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及其调控基因adeS、adeR,克隆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10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米诺环素、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2.5%、62.4%、71.3%、80.2%、94.1%、95.0%,其中对以上6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36株;adeA、adeB、adeC、adeS、adeR基因阳性菌株分别为74、76、75、73、77株;以上5种基因均阳性(基因型命名为组Ⅰ)的菌株检出64株,检出率为63.4%,为分布最广且最主要的基因型;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克隆A、B、C、E中以组Ⅰ为主,而D克隆中以组Ⅶ(5种基因均阴性)为主;12株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阳性率也均>40.0%,但调控基因adeS、adeR阳性率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deABC外排泵基因在耐药菌和敏感菌中阳性率均高,而且地区分布和克隆分布十分广泛,其与多耐药的获得有极大的相关性,其基因的播散可能主要通过菌株的克隆播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1-12月93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15.2%、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9%和35.6%;其他药物则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对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治疗,可以经验性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由于阿米卡星耳毒性和肾毒性不良反应,使临床使用受到限制;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道,可能与疾病早期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鲍氏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严重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该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该综述分析了包括以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替加环素、氨基糖苷类及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为基础联合给药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的作用,3种药物联合主要集中在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给药方案,为临床鲍氏不动杆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提供相关依据及帮助;尽管体外的药敏结果是目前临床抗菌药物选用的一个重要依据,但考虑到体外与体外敏感性结果的差异,在体外研究中显示出敏感的联合方案仍需要临床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MDR)及泛耐药(PDR)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和67株PDRAB,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其体外抗菌活性及其MIC值分布.结果 12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9%、30.7%,对替加环素的中介率为14.2%,略高于米诺环素的7.1%;60株MD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51.7%,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7%,两种药的MIC50为2、8 μg/ml,MIC90为16、64 μg/ml;31株耐头孢哌酮/舒巴坦MDRAB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35.5%、29.0%,其MIC50为4、24 μg/ml,MIC90为32、96 μg/ml;67株P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31.3%,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20.9%,MIC50为8、32 μg/ml,MIC90为48、96 μg/ml.结论 替加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米诺环素,该地区两药的敏感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医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和分子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6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整合酶基因及per基因,选取不同的耐药克隆菌株进行序列测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关系,确定菌株的分子流行特征.结果 50株菌(78.1%)携带blaOXA-23-like基因,经测序分析确定为OXA-23;1株菌检测出blaOXA-58-like基因;57株菌(89.1%)携带I类整合子;25株菌(39.1%)检测出blaPER-1基因.PFGE图谱显示64株菌分为A、B、C、D、E等13个基因型,三家医院分别以A型、B型和U型为主要流行株.结论 三家医院均发现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播散流行,不同医院间和同一医院不同科室间存在同型别流行;三家医院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常携带OXA-23型酶,同时检测出blaOXA-58、I类整合子和balPER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医院ICU流行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同源性,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市海淀医院2011年11月ICU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4株,按《全国检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型,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4株鲍氏不动杆菌中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株敏感、2株中度敏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2株敏感、2株耐药)、阿米卡星(1株敏感、3株耐药)稍敏感外,对其他各种抗菌药物均耐药;4株菌株均携带bla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PFGE电泳结果显示,4株鲍氏不动杆菌分为A(A1、A2、A3)和B型,其中A型为主要的流行株.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为多药耐药菌株;产碳青霉烯酶OXA-23是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同一克隆株在同一病房内传播致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临床分离株进行同源性研究,结合病史资料综合分析其临床流行特点,为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6月临床分离到的75株CRAB,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患者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75例患者主要集中在ICU、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为COPD和糖尿病。68例患者(90. 67%)曾接受侵入性操作。59例(78. 67%)患者病程中使用过2种以上的抗生素。63例(84. 00%)患者接受机械通气。75株CRAB共获7种PFGE型别,主要为A型(29株)、C型(20株)、D型(21株),B型、E型、F型、G型为散在株。结论 CRAB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高龄、住院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接受机械通气及使用多种抗生素。CRAB存在院内传播的现象,以ICU最为严重,并有向外扩散的趋势。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杜绝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AMEs)分子类型。方法采用K-B药敏法测定2007~2008年临床分离的MDR-ABA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药敏表型,筛选出43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以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7种AMEs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43株MDR-AB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90.7%,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60.5%,对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为72.1%;7种AMEs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ac(3)-Ⅰ(65.1%)、aac(6′)-Ⅰ(60.5%),ant(3″)-Ⅰ(55.8%),aph(3′)-Ⅵ(51.2%),aac(3)-Ⅱ(34.9%),ant(2″)-Ⅰ(20.9%),aac(6′)-Ⅱ(18.6%),总检出率为90.7%。结论临床分离的MDR-ABA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由AMEs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肺部感染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为其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8月武汉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115例MDRAB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药敏率.结果 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176株,其中MDRAB 128株,检出率为72.73%;MDRAB肺部感染患儿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感染前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其中碳青霉烯类使用率达97.39%,20.87%患儿曾全身激素治疗,48.7%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ICU入住时间明显长于非MDRAB肺部感染患儿;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MDRAB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均>70.0%,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达90.0%,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为<20.0%.结论 MDRAB是PICU肺部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耐药现象严重,控制基础疾病、缩短ICU入住时间、严格把握侵入性操作指征、规范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可降低MDRAB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ICU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临床特征,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ICU HAP患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50例,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患者分离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时间、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均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显著相关(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碳青霉烯类和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支气管灌洗、机械通气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使用碳青霉烯类和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支气管灌洗、机械通气是ICU HAP患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同源性,为临床预防治疗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多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3株,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技术以及DiversiLab细菌同源性分析技术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3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1.5%、亚胺培南75.2%、美罗培南73.5%、头孢哌酮/舒巴坦69.0%,对其他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喏酮类等抗菌药物均显示出高水平的耐药,耐药率为80.0%~100.0%;REP-PCR将113株鲍氏不动杆菌分为4组基因型(A~D),其中A型62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分别为A1型31株、A2型12株、A3型10株、A4型9株;B型29株分别为B1型18株、B2型11株;C型19株分别为C1型11株、C2型8株;D型3株.结论 广州地区多药耐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且大多数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