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原因,并观察采用0.25%聚维酮碘膀胱灌注预防的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106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将感染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注,观察组采用0.25%聚维酮碘膀胱灌注治疗,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白细胞升高、拔管后尿培养阳性、拔管后尿白细胞≥10/HP发生率分别为50.94%、24.53%、22.64%,观察组分别为35.85%、18.87%、1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o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前留置导尿、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是造成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高血压病无关。结论聚维酮碘膀胱灌注能有效地预防治疗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0月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膀胱肿瘤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灌注次数、留置导尿管、合并症及细菌培养结果,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4例膀胱灌注化疗患者发生尿路感染41例,感染率35.96%;尿路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71.43%,革兰阳性菌12株占24.49%,真菌2株占4.08%;年龄≥70岁、膀胱灌注7次、留置导尿管、合并糖尿病及前列腺增生是膀胱肿瘤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患者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膀胱肿瘤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尿路感染率较高,导致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0.3%聚维酮碘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有效性,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140例留置导尿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型导尿管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0.3%聚维酮碘;对照组采用普通气囊导尿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导尿后第3、7、10天的菌尿阳性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导尿后第3、7、10天的菌尿阳性率,观察组分别为2.86%、8.57%、11.43%,对照组为18.57%、35.71%、51.43%,观察组尿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新型一次性导尿管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低浓度聚维酮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能降低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观察聚维酮碘膀胱灌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RURP)后尿路感染的疗效,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自2012年8月-2015年8月,选择接受RURP术治疗136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麻醉后,在放置电切镜之前5min为观察组从患者的尿道口注进0.25%的聚维酮碘20ml,对照组注进生理盐水20ml,而后行RURP术,术后拔除尿管当日进行中段尿的细菌培养,对比两组术后尿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对比术前留置尿管者发生术后尿路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占4.41%,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占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3,P=0.008);观察组术后白细胞升高及尿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16例术后感染患者共检测出28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2株,占42.86%,肺炎克雷伯菌8株,占28.57%;观察组术前留置尿管并发生术后尿路感染者的白细胞升高、发热及尿细菌培养阳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RP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利用聚维酮碘膀胱灌注预防感染的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尿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9月康复科收治96例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患者的资料,分析留置尿管期间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主要原因,探讨控制措施.结果 96例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早期进行留置尿管,1个月中发生尿路感染病例60例,分离出8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57.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16株,占18.8%,以肠球菌属为主;真菌20株,占23.5%,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感染原因主要有4方面: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医护人员与陪护人员的手卫生不规范;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留置尿管时间长.结论 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期间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血糖;加强医护人员与陪护人员手卫生;早日解除留置导尿改为间歇导尿方法,积极锻炼膀胱功能,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是关键;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留置尿管患者常规进行膀胱冲洗是否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方法随机将98例留置尿管患者分成治疗组50例(常规行膀胱冲洗)和对照组48例(非膀胱冲洗)。所有留置尿管患者均排除泌尿系感染,治疗组常规给予膀胱冲洗,每日2次,对照组不进行膀胱冲洗。对比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液及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治疗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3例(6%),阴性47例(94%);对照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2例(4%),阴性46例(96%),两组患者比较,χ^2=1.386,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留置尿管,常规给予膀胱冲洗不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膀胱冲洗频率对长期留置导尿产妇尿路感染的影响,为降低尿路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产科需长期留置导尿的产妇3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各75例;产妇膀胱冲洗频率Ⅰ组每日2次、Ⅱ组每日1次、Ⅲ组每周2次、Ⅳ组为非冲洗组,每组膀胱冲洗方法均相同,留置尿管后于第3、7、14、21天进行中段尿培养检查,并统计4组产妇尿路感染发生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3、7、14、21天时Ⅰ组产妇尿路感染率分别为2.67%、10.66%、16.00%和36.00%;Ⅱ组分别为0、9.33%、21.33%和34.67%;Ⅲ组分别为0、2.67%、9.33%和17.33%;Ⅳ组分别为0、10.66%、24.00%和42.67%;治疗后第7、14、21天Ⅲ组产妇尿路感染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不进行膀胱冲洗的Ⅳ组患者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周两次膀胱冲洗频率可显著降低长期留置导尿产妇尿路感染率,减少细菌定植。  相似文献   

8.
聚维酮碘消毒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尿时尿道注入聚维酮碘消毒,对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196例术前需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98例,对照组行常规尿道外口及其周围器官皮肤消毒,按常规无菌操作技术行导尿,试验组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加用注射器从尿道外口注入0.5%聚维酮碘行全尿道消毒,余操作同对照组;两组均定期留取尿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尿常规检查.结果 第5、7、10天试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7%、7.69%及22.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1%、25.49及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留置导尿管第2、13、>16天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道注入聚维酮碘消毒对减少早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膀胱冲洗频率与速度的最佳选择及与尿路感染的关系,为预防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取2010年3月-2010年12月医院骨科病房脊髓损伤需长期留置导尿住院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膀胱冲洗频率:试验组2次/每周,对照组1次/2 d;试验组再分为A组,膀胱冲洗速度以80~100滴/min速度冲洗,B组,以120~150滴/min速度冲洗,分别于留置导尿后第14、21、28天进行尿细菌培养检查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尿路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膀胱冲洗速度A、B组尿路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需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其膀胱冲洗频率越频繁,尿路感染率越高,而增加膀胱冲洗速度对尿路感染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186例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长期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93例。给予甲组患者综合护理,给予乙组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率,分析感染发生原因。结果: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与饮食、膀胱冲洗等因素有关。甲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33%,乙组为30.23%,甲组明显低于乙组(P<0.05)。结论:给予长期留置尿管患者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operative bladder washing with povidone-iodine to prevent postprostatectomy wound infection. DESIGN: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scheduled for prostatectom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patients in group 1 (n = 76) the indwelling catheter was simply removed without bladder irrigation. Patients in group 2 (n = 80) had their bladder washed with a nondiluted solution of povidone-iodine before surgery. PATIENTS: One hundred fifty-six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bacteriuria. Mean age was 64 years. All patients had an open prostatectomy during the 12-month study period.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prostatectomy during the first 6 months of the study had no bladder irrigation and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prostatectomy during the following 6 months had a bladder instillation with povidone-iodine. RESULTS: Wound infection appeared in 17 of 76 patients (22.4%) without bladder washing and in 4 of 80 patients (5%) when 50 to 60 ml of the solution was retained in the bladder for 10 to 13 minutes (p = .001).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bacteriuria remained unchanged in the control group (100%) but was reduced to 22.5% in the treated group (p = .001).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of incidence were done using the chi square test. CONCLUSION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use of preoperative bladder instillation of povidone-iodine may be highly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prostatectomy wound infection and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bacteriuria in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urine coloniz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以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方法 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3例留置尿管发生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原因分析;观察不同留置尿管时间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增加,发生尿路感染例数显著增加,留置尿管10、20、30、>30 d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分别占8.70%、17.39%、30.43%、43.48% ;23例感染患者中有16例行尿培养检查,送检率为69.57%,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17%,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0.43%、21.74%,革兰阳性球菌占26.09%,以屎肠球菌为主,占17.39%,除此之外真菌感染增加,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21.74%.结论 留置尿管时间、集尿系统密闭性不良等原因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最佳护理措施。方法入选我院留置尿管患者100例,对中段尿(或膀胱尿)及尿道口处尿进行不同时段的采样及细菌培养,分析出现菌尿症的情况。结果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菌尿症67例,发生率为67%。导尿管不同留置时间UT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是发生UTI的高危因素.规范留置导尿管管理、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是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重要护理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利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440例留置尿管的老年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0例留置尿管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104例,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238例,发生尿路感染83例、96例次,感染率为34.87%、例次感染率为40.37%;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大、留置尿管时间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基础疾病的影响等;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真菌.结论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发病率高,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以降低老年患者尿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预防留置尿管患者发生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150例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不同时间的尿路感染率、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尿管外端菌落培养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尿管留置时间以及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尿管外端菌落培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于预防留置尿管患者发生相关性尿路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重症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医院EICU的10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6例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菌株117株,白色假丝酵母菌72株占61.5%,非白色假丝酵母菌45株占38.5%,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及血液为主,其主要诱因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等,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与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ICU重症患者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为高危因素,真菌感染死亡患者多为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探究重症监护患者留置尿管更换时间、膀胱冲洗频率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侵入性操作所致尿路感染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4年1-12月入住某院重症监护病房需留置导尿患者465例患者,按年龄和性别因素随机分入留置尿管1周更换组和不更换(除非必要)组,进一步将纳入各组的患者随机分入不行膀胱冲洗组、膀胱冲洗1次/周组及膀胱冲洗2次/周组进行护理,比较各组尿路感染率.结果 留置导尿管1周更换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留置导尿管不更换组(P<0.05);膀胱冲洗1次/周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不行膀胱冲洗组及膀胱冲洗2次/周组(P<0.05);膀胱冲洗2次/周组尿路感染率与不行膀胱冲洗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女性尿路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各亚组≥60岁患者尿路感染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结论 在人文关怀策略的指导下,每周1次更换导尿管加1次/周膀胱冲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监护患者留置导尿管后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