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以期总结防控对策,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2月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烧伤患者274例,发生感染46例,分析其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4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烧伤患者中共4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尿病、血清白蛋白、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导管置管部位和穿刺针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固定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是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独立高危因素(P<0.05);且糖尿病血糖水平、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置管穿刺针数量、导管置管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呈正相关,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相关感染因素,有助于早期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以期总结防控对策,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2月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烧伤患者274例,发生感染46例,分析其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4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烧伤患者中共4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尿病、血清白蛋白、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导管置管部位和穿刺针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固定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是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独立高危因素(P<0.05);且糖尿病血糖水平、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置管穿刺针数量、导管置管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呈正相关,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相关感染因素,有助于早期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控制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07-2011年入住NICU并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进行分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NICU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自2007-2011年NICU进行中心静脉置管778例次,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175例次,发生率为22.4%,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平均时间9.1d;送检导管中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40.2%,导管血送检病原菌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进入最终的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3.777、9.094和7.342.结论 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高,中重度昏迷、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是发生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重点防护.  相似文献   

4.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有效途径,由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问题也日益突出;该综述简述了CRBSI的定义、诊断方法及危险因素,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从规范教育培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规范、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导管、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加强置管后导管护理、建立ICU-CRBSI目标性监测、降低患者内在感染风险等多方面加以预防与控制,对于降低CRBSI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春秀 《现代保健》2010,(23):87-88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周中心静脉置管2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感染组与无感染组患者在可能影响感染因素上面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统计学分析.结果 248例患者共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发生率为4.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1个变量是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实际意义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为:操作经验少、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长、年龄大,其OR值分别为3.48、2.89、2.45、1.98.结论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施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对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2年在ICU行中心静脉导管并对其施行常规护理的2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将2013年在ICU行中心静脉导管并对其施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策略的20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CVC-RI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病原菌定植、穿刺部位感染、隧道感染、植入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分别为12.5%、6.0%、3.0%、2.0%、3.0%与32.0%、17.0%、10.5%、7.5%、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局部渗血、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及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0%、3.5%、2.5%、9.0%与6.7%、10.0%、7.5%、1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置管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392例开胸手术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患者中共10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6.3%;发生开胸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导管留置时间、部位、技术质量、机体免疫力、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时间、入住ICU.结论 开胸术后患者CVC-RI的发生与上述危险因素有关,医院应建立CVC-RI的预防指引,建立操作资格准入制度,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导管的护理,以降低CVC-RI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护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医院2008年4月-2010年3月住院的54例深静脉留置管患者发生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结果 5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中,置管出口部位感染5例,占9.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例,占5.6%;经相应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中重要是导管留置时间、插管部位、导管类型、敷料及医务人员操作护理;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最大限度的建立防护屏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有利于更好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及预防治疗对策,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09例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16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置管患者均及时拔除置管,患者经局部换药及全身抗菌药物积极治疗后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治愈时间37d。结论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患者因素、导管材质、护士操作不当、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固定及局部穿刺点护理不当等有关;应加强护士的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及规范操作规程,选择抗菌导管、改进导管固定方法,加强局部皮肤护理和临床观察等,是预防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58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CVC-R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587例中心静脉穿刺并置管患者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87例患者平均相关性感染率为14.1%,其中革兰阳性菌占分离菌的47.0%,革兰阴性菌占分离菌的38.5%,真菌占分离菌的14.5%。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分别为7.8%、8.5%、18.4%、28.9%,置管时间≤7、8~14、≥15d的导管相关感染率分别为6.9%、7.5%、38.9%。结论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规范穿刺技术、严格置管护理、减少留置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16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57例,发生率35.6%;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年龄、APACHEⅡ评分、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是否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及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有密切关系(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APACHⅡ评分、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是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制定预防方案,积极处理,减少感染的发生,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中心静脉插管的66例患者CRI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CRI可能相关的2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CRI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66例患者插管143次,共发生CRI 46例次,CRI发生率为32.17%、千导管日感染率为28.57‰;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为发生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66、1.778)。结论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发生率高,而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者更易于发生CRI,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三腔静脉导管的留置、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该人群CRI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of care of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report a 3-7% incidence of catheter-induced sepsis when sterile gauze and tape are used as an occlusive dressing. The technique requires that the dressing be changed three times each week for catheterization site inspection. From June 1979 to September 1980, a non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a transparent, self-adhesive, polyurethane dressing which is permeable to water vapor but not bacteria was performed. This dressing was used for the care of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Dressing life averaged 5.3 days with silicone rubber catheters and 4.3 days for polyvinyl chloride catheters. One patient developed catheter induced sepsis (incidence 1%). This dressing material: (1) is acceptable for use as a dressing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2) continuously permits inspection of the insertion sites; (3) decreases nursing hours; (4) provides a comfortable dressing which secures the catheter to the patient; and (5) is durable even when exposed to high humidity therapy devices, or when possible permits the patient to take showers.  相似文献   

14.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triple lumen catheters has facilitated the care of seriously ill patients by providing multipurpose central venous access through a single percutaneous 7 French catheter.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these catheters in patients receiving long-term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Seventy-five patients undergoing catheterization were randomly separated into two groups: 36 patients underwent placement of a single lumen catheter (SLC), and 39 patients, a triple lumen catheter (TLC).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with respect to concomitant infections, treatment with antibiotics, and need for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in the SLC group received TPN for a mean of 9.7 days and in the TLC group, for a mean of 8.5 days (p = 0.427). However, after 5 days of catheterization, there was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LC removed because of skin entry site infections. SLC were more likely to be used for the full duration of TPN administration (p = 0.025). Catheter tips were cultured by semiquantitative techniques. A higher incidence of catheter sepsis was seen with TLC, 12.8% vs 0% with SLC (p = 0.055). TLC used for TPN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tes of catheter entry site infections and systemic sepsis. SLC should be used for TPN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严格无菌技术、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选择合适置管部位及导管、敷料的选择与更换、导管接头与输入装置的护理和防止血栓形成,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P<0.0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从2008年的7.67/千导管日、2009年的5.69/千导管日,下降至2010年的2.28/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Data obtained from a previou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cancer patients conducted at our institution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related (CR)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SIs). Our rec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blood products throug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was a risk factor for CR BSI, whereas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catheterization may have provided protection against CR BSI, as di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under maximal sterile barrier precautions  相似文献   

17.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分析,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31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病例。结果 31例置管感染患者置管时间最短7 d,最长58 d,平均置管时间23.38 d;感染发生>7 d者29例,占93.55%,其中>2周的22例,占70.97%;20例感染前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占64.52%;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相关,危重、老年患者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易感人群。结论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长期留置导管患者需加强导管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重症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医院EICU的10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6例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菌株117株,白色假丝酵母菌72株占61.5%,非白色假丝酵母菌45株占38.5%,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及血液为主,其主要诱因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等,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与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ICU重症患者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为高危因素,真菌感染死亡患者多为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7例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将深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医疗差异,分析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3.5±11.7)、(53.2±18.3)岁,股静脉置管19、25例,颈内静脉置管11、28例,外周静脉置管7、157例,置管次数(2.2±1.2)、(1.3±1.0)次,置管留置时间(33.4±2.7)、(21.4±3.1)d,人均激素使用(4.5±2.6)、(2.3±1.7)例次,单间病房使用4、49例,责任护士年资>5年7、8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采用股静脉置管、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次数多、激素频繁使用、病房环境差、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是深静脉置管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在对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控制的规范管理,降低深静脉置管术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