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厦门地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特征以及耐药性,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厦门地区分离的20例感染PDRAB患者临床资料,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PDRAB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特征和耐药性.结果 厦门地区分离的20株PDRAB系9种克隆株;患者PDRAB的医院感染时间多发生在入院48 h后,临床治愈率仅为15.0%;PDRAB克隆株对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敏感,耐药率为0,其余抗菌药物耐药水平均较高,耐药率为75.0%~100.0%.结论 加强厦门地区PDRAB的目标性检测,有利于预防与控制PDRAB感染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使用,对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棋盘法设计,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以判定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效应.结果 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使用后,MIG50显著降低,联合抗菌效应为:协同效应占22%,累加效应占74%,无关效应占5%,无拮抗效应.结论 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使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和累加作用,并以累加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患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指导,有效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造成的感染。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或痰液标本中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110株,对MDRAB和非MDRA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18.0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110株,其中痰液与咽拭子标本所占比例最高,占90.91%,110株鲍氏不动杆菌中78株为MDRAB,MDRAB中有67株来自ICU患者,占60.90%;78株MDRAB除了对多黏菌素B、米诺环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美罗培南的耐药性<45.00%外,对于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90.00%;而32株非MDRAB对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米诺环素、阿米卡星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未发现耐药性;MDRAB患者的用药种数和用药时间均明显高于非MDRAB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性不断上升,应重点加强对ICU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菌株的流行并延缓多药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医院心脏手术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状况和耐药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6月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105例,其中MDRAB医院感染69例,占65.7%;MDRAB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4.8%,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46.4%,其他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0%;而心外术后非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患者和MDRAB医院感染患者院内死亡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心脏外科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MDRAB医院感染严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注重检测和预防控制,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ADC型AmpC酶基因的检出.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分离的39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分析ADC型AmpC酶基因.结果 3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5.1%、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90.0%,39株鲍氏不动杆菌全部检测到ADC型AmpC酶基因.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对头孢菌属的耐药可能与其产ADC型AmpC酶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烧伤病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与控制PDRAB医院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烧伤病区患者及环境非重复分离的14例PDRAB临床资料,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PDRAB进行分子分型,E试验法检测P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析其流行特征及耐药性。结果烧伤病区患者及环境分离的PDRAB具有同源性,系同型克隆株传播;患者PDRAB医院感染时间多发生于入科72h后,感染类型以创面感染为主(61.5%),临床治愈率较高(87.5%);PDRAB克隆株仅对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其余抗菌药物均高水平耐药。结论加强烧伤病区PDRAB的目标性监测,有利于预防与控制PDRAB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多黏菌素B体外对极度耐药(XDR)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其对该类细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临床分离的288株细菌(铜绿假单胞菌130株,鲍氏不动杆菌1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以确定极度耐药菌;用E-试验进行多黏菌素B及临床常用11种抗菌药物MIC值的检测,分析菌株的MIC值分布情况。结果 288株菌均为XDR,对临床常用的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15%;对多黏菌素B的MIC值均≤2g/ml;1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与158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MIC50均为0.5g/ml,MIC90均为1.0g/ml。结论多黏菌素B体外对极度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均敏感,未发现有多黏菌素B耐药株;但存在敏感区域内的高MIC值菌株,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2013-2014年非痰标本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检验科分离239株非痰标本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22.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布科室为ICU,占46.86%,血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占32.64%;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50.00%,且有逐年升高趋势(P<0.05);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米诺环素敏感性较高。结论医院非痰标本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逐年升高趋势,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米诺环素较敏感,可作为经验用药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医院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主要通过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及其插入序列和β-内酰胺酶的基因.结果 71株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90.0%;71株菌株均产blaOXA-23碳青霉烯酶,38株blaOXA-23插入序列ISAbal阳性;22株blaAmpC; 34株blaTEM,3株blaCTX-8,2株blaCTX-9基因均阳性.结论 产OXA-23鲍氏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消毒隔离制度,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治疗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效果,探讨其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医院接受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59例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为观察组,仅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组间基础资料(性别、体重、APACHEⅡ评分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指标的变化、临床疗效及病原菌清除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降钙素原(PCT)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d、7d时,观察组患者血清WBC、CRP、NO、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9.66%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学完全清除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环素能够明显降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且有较高的病原菌清除效果,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较为理想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临床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和调控基因adeS、adeR分布情况及与抗菌药物耐药的关系.方法 在全国范围21所医院选择同期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01株和敏感菌12株进行研究;测定其对6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筛选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及其调控基因adeS、adeR,克隆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10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米诺环素、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2.5%、62.4%、71.3%、80.2%、94.1%、95.0%,其中对以上6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36株;adeA、adeB、adeC、adeS、adeR基因阳性菌株分别为74、76、75、73、77株;以上5种基因均阳性(基因型命名为组Ⅰ)的菌株检出64株,检出率为63.4%,为分布最广且最主要的基因型;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克隆A、B、C、E中以组Ⅰ为主,而D克隆中以组Ⅶ(5种基因均阴性)为主;12株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阳性率也均>40.0%,但调控基因adeS、adeR阳性率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deABC外排泵基因在耐药菌和敏感菌中阳性率均高,而且地区分布和克隆分布十分广泛,其与多耐药的获得有极大的相关性,其基因的播散可能主要通过菌株的克隆播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纸片琼脂扩散试验对153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6月医院住院患者共中分离鲍氏不动杆菌153株,主要来自痰标本,占88.89%,主要引起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该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最高,达72.55%,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60.78%,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率分别为45.10%、37.25%和33.99%;而对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20.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以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最常见;该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院耐替加环素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及临床分布。方法选取该院2013—2014年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8株),检测其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同源性,以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科室分布。结果88例患者在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前未曾使用过替加环素。8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株(4.55%)对替加环素耐药,分别为10、31、33和87号菌株。PFGE结果显示,31、33和87号菌株同一基因型,同源性高,分布于医院3个不同的独立病区;31号菌株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33号菌株在急诊ICU检出,虽在不同科室检出,但在检出前患者有转科情况,曾同时期住胃肠外科和急诊ICU;87号菌株在神经外科ICU检出,此患者从未转科,检出时间距31、33号菌株检出晚7~8个月。10号菌株于急诊ICU检出,该患者未曾转科。结论该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替加环素耐药菌株检出率低,检出菌株大部分具有同源性,不同病区可能存在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方法收集110株不重复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分析多药耐药谱。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为58.2%~83.8%,且MIC值多>512μg/ml;对多黏菌素B敏感率为100.0%,其余药物耐药率为43.6%~93.6%;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率高达97.8%,泛耐药率为10.9%。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多为多药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替加环素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3年1月—2014年6月CRA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血流感染者,分析替加环素的治疗效果。结果25例患者,其中肺部感染21例,血流感染、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各2例。其中13例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10例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25株C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84%。使用替加环素后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1)。临床有效率为68.00%(17/25),细菌清除率66.67%(14/21),30 d病死率为28.00%(7/25);其中2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6.19%(16/21),2例血流感染患者1例有效,2例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者死亡。结论替加环素对于CRAB HAP具有良好疗效,对血流感染的疗效不确切,仍需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何超  康梅  陈知行  邓瑶  陶传敏  郭靓  谢轶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13-2515
目的探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机制。方法应用E-test方法测定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然后使用PCR和测序技术确定菌株中adeB、adeR和adeS外排泵基因的分布,最后运用实时荧光逆转录PCR技术测定ade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替加环素对46株受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范围为0.094~8μg/ml,MIC50=2μg/ml,MIC90=3μg/ml。菌株中adeB、adeS和adeR泵基因广泛分布,但adeB的相对表达量并一定随着MIC值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下降可能存在adeB基因表达调控以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MER)与米诺环素(MIN)及头孢哌酮/舒巴坦(CFS),用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60株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判断联合效应.结果 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FIC≤0.5的占28.3%、0.5~1的占53.4%、1~2的占18.3%、FIC>2的为0;美罗培南与米诺环素联用后,FIC≤0.5的占10.0%、0.5~1的占75.0%、1~2的占15.0%、FIC>2的为0;上述药物组合联用后,各药的MIC50与MIC90明显降低,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左移.结论 美罗培南与米诺环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OXA-型β-内酰胺酶基因在医院存在状况,探讨MDRAB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MDRAB,采用纸片扩散(K-B)法再次测定MDRAB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OXA- 23群、OXA- 24群、OXA- 58群基因.结果 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22株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63.6%、36.4%;PCR检测OXA- 23群基因,22株均呈阳性,但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非常严重,且OXA-23群基因携带率高达100.0%,分离株的耐药性可能与OXA- 23碳青霉烯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