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411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2例、研究组209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患者SSI发生率,并对SSI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411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2例,发生率为0.48%,对照组患者SSI发生率0.49%,研究组为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乳腺癌术后SSI与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无关;两组SSI患者在糖尿病、新辅助化疗、高龄等相关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2例SSI均与术后皮下血肿及皮瓣坏死有关。结论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与年龄、肥胖、糖尿病、术后创面血肿及血清肿等高危因素有关,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关,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SSI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可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带来二次感染、耐药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国内文献荟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对控制其手术部位感染和子宫内膜炎的影响。方法检索相关医学文献数据库,对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收集、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荟萃分析表明,首剂术前0.5~2h或钳夹脐带后给予短期抗菌药物较术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OR=0.34,95%CI为0.24~0.48,P%0.05)和产后病率(OR:0.40,95%CI为0.32~0.48,P%0.05)的效果显著;对上述2种用药策略效果差异无论是在预防单纯选择性剖宫产术(OR=0.45,95%CI为0.11~1.83,P〉0.05)或是在选择/非选择性剖宫产术(OR=0.55,95%CI为0.16~1.96,P〉0.05)术后子宫内膜炎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荐术前0.5~2h或钳夹脐带后短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预防剖宫产手术相关感染的一项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手术部位感染分布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为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前瞻性监测2009年4月-2011年3月2 019例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病例,应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分析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 2 019例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例,医院感染率0.84%,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0例,感染率0.50%;围手术期术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80%,术中仅2例患者追加给药,术后预防用药≤24h患者334例占16.54%;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显示,排前3位的分别为三、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青霉素/+酶抑制剂,使用率分别为34.13%、26.06%、17.16%。结论手术部位感染以器官腔隙感染为主,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4.
842例清洁手术部位感染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清洁手术部位感染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旨在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某省32所医院归档病历,对清洁手术842例进行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设计统一调查表格,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转成EXCEL进行统计.结果 842例清洁手术发生医院感染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0.12%;抗菌药物使用率98.57%;802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首次给药时间:术前30 min~2 h 181例,术前24 h 136例,术后当日485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术后停药时间:1~3 d 195例,4~6 d 472例,≥7 d 135例.结论 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使用率高、给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档次偏高、联合用药欠规范等,提示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亟待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腹股沟疝修补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对手术部位感染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8月1日-2012年2月29日择期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补片)病例246例,按照手术日期轮换采用术中预防性应用抗菌物药(A组)、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4 h(B组)、围术期使用安慰剂(C组),对照研究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效果.结果 3组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均为0,仪B组有l例胃肠道感染发生,感染率为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种类不同(P<0.01),对预防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平均住院时间最长,为(2.79±0.65)d,C组最短,为(1.98±0.56)d(P<0.01);C组抗菌药物费用及总费用最低(P<0.01).结论 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若无易感因素,则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乳腺癌手术感染的效果,以期筛查一种更加有效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从而在经济、安全的基础上预防控制手术感染、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6年2月168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16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42例,A组患者未采用任何抗菌药物预防感染,B组术前单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C组术后延长用药时间,D组采用联合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较4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发热和切口感染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成本-效果比。结果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B组、C组、D组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热率、切口感染率,B组、C组、D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B组、C组低于D组,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B组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D组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效果比,B组低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手术而言,采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尤以术前单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效果更佳,是一种更可行的预防用药方案,建议优先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抗菌药物对骨科围术期预防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瑞安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手术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应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围术期给予干预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费用,并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感染、治疗各项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温异常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均主要以单一用药为主,研究组单一用药多于对照组,二联用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预防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等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C-反应蛋白(CRP)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性应用抗菌药物对骨科围术期预防感染效果显著,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同时,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在抗菌药物使用整顿前后,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和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2011年4-8月(整顿前)甲状腺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9.53%(211/212),2012年4-8月(整顿后)甲状腺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89%(22/202),整顿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23,P<0.001)。2011年4-8月发生医院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为3.77%(8/212),其中切口感染3例(1.42%);2012年4-8月发生医院感染6例,医院感染率为2.97%(6/202),其中切口感染2例(0.99%)。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率及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的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用药经规范后,减少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但并未导致甲状腺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和医院感染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在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按使用抗菌药物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A组:术前1~2d开始使用;B组:在麻醉诱导期即仅在手术开始前30min~1h使用;C组:在手术结束后送回病房时30min~1h内使用;一般情况下均应用头孢三代抗菌药物,3组患者均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快速静脉滴注,1~2次/d,连用3d。结果共563例患者,总的切口感染率为2.66%,其中A组切口感染率为3.19%,B组切口感染率为1.06%,C组切口感染率为3.74%,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的最佳时间是手术开始前30min~1h,临床医师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真正做到合理地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普通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起,对普通外科手术中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3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依据《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措施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28%(60/282),干预后为3.21%(15/4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5);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为(4.09±2.99)d,干预后为(3.67±2.4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4,P=0.000);干预后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减少;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为0.00%。结论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Despite the fact that breast operations are usually categorized as clean procedures, highe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rates are reported.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erioperative variables related to SSI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August 2007 at a university based hospital were reviewed. Preoperativ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linical data from 199 patient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sed. Overall, the SSI rate was 19.1% (38 cases). SSI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body mass index (P=0.001),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P<0.0001), smoking (P<0.0001), or active skin disorders (P<0.0001). Other SSI-related variables included a tumour at an advanced clinical stage (P=0.003) and neoadjuvant therapy (P=0.003). Breast-conserving operations were les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SSI than were radical procedures (mastectomy alone and mastectomy followed by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P=0.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47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按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分为A组:切口感染组105例,B组:切口无感染组442例,比较2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联合用药情况,再将所有患者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分为:>72h组和<72h组,比较2组切口感染率。结果 A组术后用药时间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组的切口感染率,高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多联合用药并不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外科医师应该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217例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统计感染率和病原菌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2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1.98%;检出革兰阴性菌20株占76.92%,革兰阳性菌6株占23.08%,分布最多的两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4.61%,铜绿假单胞菌占19.23%;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Dukes分期、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类别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类别无关.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根据其相关感染因素,开展合理有效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 is the major infectious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and a longer hospital stay. The most common causative pathogen involved is Staphylococcus spp. The management of post sternotomy mediastinitis associates surgical revision and antimicrobial therapy with bactericidal activity in blood, soft tissues, and the sternum. The pre-, per-, and postopera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associate controlling the patient's risk factors (diabetes, obesity,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preparing the patient's skin (body hair, preoperative showering, operating site antiseptic treatment),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environmental control of the operating room and medical devices, indications and adequacy of surgical techniques. Recently published scientific data prov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decolonization in patients carrying nasal Staphylococcus aureus,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 after cardiac surge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SSI)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245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病原菌分布、SSI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临床结果.结果 2450例剖宫产产妇合并SSI共80例,占3.26%;检出病原菌52株,革兰阴性杆菌40株,革兰阳性球菌12株,SSI组年龄大、检查和治疗次数多、体质量指数高、术前身体状况分级低、试产时间长、瘢痕子宫比例高、手术时间长,是SSI的危险因素,SSI经过治疗均痊愈,住院时间(7.12±2.56)d,长于非SSI组的(5.22±2.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发生SSI发生率较高,虽然愈合良好,但延长住院时间,应采用合理方法预防SSI,做好产前检查保健工作、提高手术水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2009-2010年妇产科和骨伤科的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年共监测手术患者1691例,其中剖宫产手术病例117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例,感染率0.30%,以手术创伤较大、有植入物的、手术危险程度较高的关节置换术感染率最高,为2.22%;在所有病例中术后均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结论采用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方法 重视外科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等措施.结果 对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可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做好手术部位监控工作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116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外科肿瘤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切口感染14例,占12.1%,与年龄、并发慢性疾病、糖尿病、乳腺手术置管时间、引流量、肥胖有关,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进行外科肿瘤手术前,充分预测患者的感染概率,对具备各高危感染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控制,将预防、监测和控制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Wound irrigation (i.e. washing out a wound before wound closure) aims to reduce the microbial burden by removing tissue debris, metabolic waste, and tissue exudate from the surgical field before site closure. Although it is a popular procedure in every day surgical practice, the lack of procedure standardization, leads to studies with high heterogeneity and often controversial results. Thus, there are studies that advocate its use, while others discourage its implemen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reduce the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wound irrigation for prevent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Several irrigants are presented. Chlorexidin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less effective than povidone-iodine, while antibiotics are not that common nowadays, as they require prolonged exposure with the target to act. Hydrogen peroxide has several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which eliminate its use. Any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irrigants, especially between antibacterial and non-bacterial ones, should be viewed sceptically. Mo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provide better quality of evidence regarding the irrigants'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为制定SSI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并对其常见的临床、病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为3.65%(23/630),金黄色葡萄球菌是SSI的主要病原菌(14/20)。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症、糖尿病、引流管留置时间为乳腺癌术后SSI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是乳腺癌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是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因素,必须采取相对应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