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其水平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的携带状况,并分析各种水平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各种MGEs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分离到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测了25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的酶基因、12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的酶基因、1种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以及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遗传标记,并用指标聚类分析法探讨水平获得性耐药基因和MGEs遗传标记的相关性。结果 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以及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提示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CTX-M-9 cluster,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dA5,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qacE△1-sul1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ntⅠ1、ISEcp1、IS26、IS903、traA、trbC可能存在关联,其中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qacE△1-sul1与Ⅰ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intⅠ1存在高度关联。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耐药性在同种细菌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指标聚类分析提示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CTX-M-9 cluster,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dA5,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qacE△1-sul1为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耐药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机制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6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种耐药基因,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指标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除对亚胺培南敏感外,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β-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基因突变、消毒剂和灭菌剂相关基因、可移动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均有检出;2007年大多耐药基因检出率低于其他两年;qacE△1和intI1存在时间上的差异(P=0.045),2008年的检出率是最高的;3年间膜孔蛋白突变率、teha和mdfa检出率均为100.0%;聚类分析发现intI1和qacE△1、tnp513和ISCR1相对稳定,但质粒traA、trbC和插入序列IS26、ISEcpl的位置不固定;2008年菌株的同源性更明显.结论 耐药基因时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耐药机制同可移动遗传元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MDR-ECO)中耐药基因载体-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3月临床分离的MDR-ECO 20株,PCR法检测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5种转座子标记(tnpA、tnpU、tnp513、ISEcp1、IS26),3种整合子标记(intⅠ1、intⅠ2、intⅠ3),共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结果 20株MDR-ECO中,共检出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基因中的6种:包括traA、trbC、tnp513、ISEcp1、IS26、intⅠ1等;同一菌株中最多检出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为国内首次。结论该组MDR-ECO的多药耐药性可能与它们携带接合性质粒、转座子和Ⅰ类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存在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柳州市三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1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并对检测结果作了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MDRPA中共检出4种β-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显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联;aac(3)-Ⅱ、aac(6')-Ⅱ与Tn 21/merA、ISpa7、intⅠ 1、trbC高度关联,IMP、aph3'-Ⅱb、DHA、aac(6')-Ⅰ b与之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结论 20株MDRPA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医院2007年1-12月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42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并对上述检测结果做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检出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TEM-1及CTX-M-55,检出率为80.0%、50.0%,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ac(3)-Ⅱ、aac(6′)-Ⅰb、ant(3″)-Ⅰ、aadA5、aph(3′)-Ⅰ,检出率分别为45.0%、5.0%、10.0%、45.0%、5.0%,可移动遗传元件检出intⅠ1、tnp513、IS26、ISEcp1、traA、trbC,检出率分别为55.0%、25.0%、90.0%、65.0%、80.0%、75.0%;其他39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与细菌产2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样本聚类分析提示,该组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尚无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一组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6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β-内酰胺酶基因、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喹诺酮类均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20株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20株菌中的18株出现了明显的聚集性,出现4个克隆。结论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四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碳青霉烯酶的携带及耐药基因分布,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微量稀释法筛选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30株,通过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以EDTA/IMP、EDTA/CAZ复合纸片,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为底物,进行协同试验检测B类碳青霉烯酶(金属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基因,以确定基因的种类。结果 25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5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敏感;通过Hodge试验对30株大肠埃希菌表型的筛选,阳性菌株共28株,阳性率为93.0%;通过PCR基因分析,3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8株KPC基因,阳性率达到93.0%,30株大肠埃希菌中未发现VIM和IMP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在ICU和呼吸科,耐药原因主要是KPC基因,但是不能排除VIM和IMP基因。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阐明产ESBLs ECO基因型分布。方法K-B法检测54株ECO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扩增ESBLs基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结果54株ECO对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性达70.0%~100.0%;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哌拉西林敏感性〈27.8%;27株产ESBLs ECO中,CTX-M-1型9株、SHV型5株、TEM型16株、OXA-1型8株、6株未检测出ESBLs基因型、10株有≥2种ESBLs基因型;54株ECO中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44株,aac(3)-Ⅰ4株、aac(3)-Ⅱ38株、aac(6′)-Ⅰ17株、aac(6′)-Ⅱ11株、ant(2″)-Ⅰ8株及ant(3″)-Ⅰ12株;54株ECO中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41株,qnr基因检出率为7.3%。结论碳青酶烯类为治疗ESBLs阳性ECO的首选药物;除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和呋喃妥因外,产ESBLs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组;产ESBLsECO中TEM型为最常见的ESBLs型别;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以aac(3)-Ⅱ和aac(6)-Ⅰ为主;ECO对喹诺酮耐药率较高,且检测到qnr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fQ、ompT)。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一组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状况,了解该组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的20株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20株菌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20株菌共检出5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20株菌有明显的聚集性,分A与B二个群,并有4个克隆传播。结论本组20株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酶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4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共3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48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1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3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其余46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指标聚类分析显示,AD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与tnpU、tnp513、IS26、ISaba9、intⅠ 1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性,研究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耐药元件的携带特点,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株ABA分离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药敏试验采用K-B法;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耐药元件的遗传标记均采用PCR法;样本聚类分析采用UPGMA法。结果 20株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80.0%;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携带aph(3′)-Ⅰ、aac(6′)-Ⅰ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并在国内首次检出blaA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显示,119、719、7101020、220、2668899121214141515171718号株分别携带完全相同的耐药基因,具有亲缘性,该3个克隆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结论 ABA的多药耐药性与其携带多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研究医院流行细菌的同源性和启动预防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36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和3种整合子遗传标记的存在状况,以及获得性耐药基因和整合子遗传标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江苏某市级医院2005年8月-2006年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分析21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3种整合子遗传标记,并用指标聚类分析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整合子遗传标记的相关性。结果 20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测到7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种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其余26种基因均未检测到。结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比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与表型相符;指标聚类分析显示,TEM、LEN、DHA、OXA-1、aac(3)-Ⅱ、aac(6′)-Ⅰb、ant(3″)-Ⅰ、rmtB基因与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相关联,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位于Ⅰ类整合子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获得性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医院ICU 2009年1月-2010年3月痰液标本检出的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对20株PDRAB检测54种耐药基因与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检测结果采用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相关性.结果 20株PDRAB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类检出TEM-1、PER,检出率分别为95.0%、25.0%,C类检出ADC-30,检出率为100.0%,D类检出OXA-23,检出率为100.0%.结论 该组菌株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可导致相关抗菌药物耐药,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菌株及不同菌株间快速传播,UPGMA分析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术后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现状,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方法选择亳州市中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术后尿道感染患者80例,收集尿样分离培养大肠埃希菌,并对大肠埃希菌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提取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并对基因做分型处理。结果大肠埃希菌现状:收集尿样80份,培养出大肠埃希菌64株,检出率80.00%。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环丙沙星(67.19%)、氨苄西林(96.88%)、头孢噻吩(54.69%)、头孢他啶(64.06%)、头孢西丁(56.25%)、庆大霉素(51.56%)、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8.75%)、萘啶酸(10.94%)、呋喃妥因(1.56%)、亚胺培南(7.81%);78.13%为多药耐药。耐药基因阳性率:TEM(76.56%)、aac(3)-II(50.00%)、CTX-M(62.50%)、qacE△1-sull(43.75%)、OXA-1(17.18%)、PER(10.93%)、aac(6)-I(20.31%)、SHV(15.63%)、qnr(6.25%)、gyrA(64.06%)。(4)毒力基因阳性率:fimH(93.75%)、fyuA(68.75%)、traT(67.18%)、iutA(60.94%)、kpsMTII(57.81%)、aer(56.25%)、papC(18.75%)、papGII(15.63%)、hlyA(7.81%)。结论泌尿外科术后尿道感染患者尿样中大肠埃希菌株检出率较高,临床上应及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存在情况.方法 用PCR检测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intF、intD、intE、intR、intQ、flu、intS、intZ、intA)和两种细菌细胞分裂基因(dicB、kilR),并进行BIOCYC基因数据库检索.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测到intD、intE、intR、intQ、intS等5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两种dicB、kilR基因均有检出;intF、flu、intZ、intA4种遗传标记均未检出;有14株检出>1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号株intR阳性基因测得序列经BLAST比对,与已在GenBank登录的CP002516.1序列相同(截止日为2011年3月9日);8号株intQ阳性基因测得序列经BLAST比对,与已在GenBank登录的相同AP010960.1序列99%相同.结论 噬菌体原遗传标记或许是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高度耐药的一个重要辅助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及相关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送检痰液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分析54种β-内酰胺类、喹诺酮炎、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及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ADC-3和OXA-30,三者阳性率均为100.0%;检出的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aac(6′)-Ⅰ b、ant(3″)-Ⅰ和aph(3’)-Ⅰ基因阳性率为100.0%,aac(3)-Ⅰ基因阳性率为75.0%,armA基因为5.0%;外排泵基因qacE△1、adeB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int Ⅰ 1、tnp513、tnpU、ISaba1、IS26的阳性率均为100.0%;其余51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从该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指标聚类分析中可见,β-内酰胺酶基因 TEM-1、ADC-30、OXA-23,氨基糖苷炎修饰酶基因aac(6’)-Ⅰ b、ant(3")-Ⅰ,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qacE△1和abeB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ntⅠ 1、tnpU、tnp513、IS26、ISaba1基因遗传标记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