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服细菌污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服染菌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法连续采集某院2012年5—10月呼吸内科、普通外科、妇科和儿科医务人员穿着清洁工作服后第1、3、7天的样本,共120件,360份标本,对医护人员工作服染菌量进行监测和比较分析。结果穿着不同时间段工作服染菌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作服穿着时间越长,染菌量越大。护士与医生[(10.65±3.38)CFU/cm2 vs(7.68±2.99)CFU/cm2],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10.43±4.12)CFU/cm2 vs(8.60±3.01)CFU/cm2]医务人员穿着工作服平均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5.06、2.78,均P0.01),护士工作服的污染程度高于医生,手术科室高于非手术科室。工作服不同部位污染超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2,P0.01);其中袖口污染最严重,其次是腹部和胸前,污染超标率分别是73.33%、58.33%、36.67%。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服清洗制度管理,建议医务人员工作服每周更换2次,污染严重的科室更换频率需加大。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工作服袖端污染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医疗护理活动中 ,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密切 ,在各项操作过程中 ,袖端极易污染 ,加之频繁洗手浸湿 ,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为患者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之一。实验证明 :工作服穿后 3d袖端染菌量已超过卫生部所规定的普通病房物体表面带菌标准 (10 CFU/cm2 )。我国大部分医院规定医务人员工作服每周换洗 1次。由于换洗次数少 ,袖端带菌量易超过规定标准 ,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为了解决医务人员袖端污染问题 ,我们研制了一种医用套袖 ,介绍如下 :制作及使用方法 :和表面光滑、易于清洗、便于消毒的白色布料做成 35…  相似文献   

3.
工作服污染与洗涤效果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 12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的 30件工作服的衣前襟与袖口 ,以 5 cm× 5 cm标准灭菌规格板为取样界限 ,采用棉拭子法。2 结果与讨论2 .1 监测结果 前襟比袖口污染严重。超标的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前 3位是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服污染最严重的科室前 3位是检验科、普外与胸外科、泌尿外科 ,结果见表 1。2 .2 清洗结果 清洗前后培养结果悬殊很大 ,普通洗涤与加消毒剂洗涤也有差别。清洗前污染程度达 4 0 %~ 5 0 % ,普通洗涤后污染率为 6 %~ 10 % ,污染仍未彻底去除。只有在加消毒剂清洗后…  相似文献   

4.
医用计算机鼠标、键盘细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医用计算机的污染状况。方法 对某院20个科室使用的计算机鼠标、键盘进行物体表面采样及微生物调查、分析。结果 医用计算机染菌量严重超标,平均菌落数为114.1 CFU/cm~2。医生使用的计算机与护士使用的计算机污染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率较高,占30.5%。结论 计算机是医院内潜在的储菌源之一,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对其清洁消毒,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急诊环境与留观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急诊环境因素与同期急诊病房留观危重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我院冬春季急诊环境进行空气微生物含量、人员和物体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并与同期急诊病房留观危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人间、2人间的急诊病房和病房走廊的空气含菌量分别占前 3位 ;医务人员右手掌平均带菌量 (11.4± 3.4) CFU/ cm2 ,听诊器平均含菌量 (13.0± 4.1) CFU/ cm2 ;同期内调查留观危重病患者 493例 ,感染 97例 ,感染率 19.7% ,其中呼吸道感染占 6 1.9% ,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 ,分别为2 0 .6 %和 14.4%。结论 冬春季急诊环境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空气闭塞、环境污染严重易导致留观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 ,尤其以呼吸道感染为甚 ;加强通风、消毒和提高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 ,对于改善冬春季急诊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医疗器械及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已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但对工作服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医院感染仍关注较少.医务人员工作服是采取屏障隔离原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医院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加强工作服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存在问题 1.1 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忽视工作服的使用范围,穿着工作服进出餐厅、浴室、值班休息室等生活区.进出产房、婴儿室和手术室等未更换本科工作服.  相似文献   

7.
一、湛江市九所医院消毒质量调查 1992年10月~11月,我们对湛江市中心医院等九所医院进行了空气细菌、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浸泡消毒液、紫外线消毒效果、手术包、产包等项目的消毒效果监测,共采样445份,其中合格275份,合格率为61.8%。空气细菌测定均不合格,含菌量有的无法计数,可数的最高达4368个/m~3,超标7倍多;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合格率分别为15.6%和51.1%,含菌量有的无法计数,可数的最高达972个/cm~2和668个/cm~2,分别超标121倍和83倍;紫外线消毒效果合格率为56.3%;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开展环境快速主动监测模式,对多药耐药菌(MDROs)高发病区环境进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方法 运用MDROs鉴定显色培养,对高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病区进行目标菌筛检.结果 55份环境物体表面标本,菌落数严重超标,筛检出MDROs,包括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MDROs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DROs阴沟肠杆菌、MRSA、MDROs溶血性葡萄球菌,所有筛选出的耐药菌株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再次鉴定与药敏试验,符合率为100.0%;对医院擦拭物体表面的消毒毛巾做调查,合格率仅为28.57%,不合格标本菌落计数均≥1.0×106 CFU/cm2.结论 运用MDROs鉴定显色培养基对医院环境进行主动监测,利于快速早期发现环境中定植的MDROs;通过监测发现医院环境和物品污染严重,应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切断MDROs医院感染传播,对于防止MDROs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快速手消毒剂使用时间及其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快速手消毒剂开启后不同时间的染菌量及其消毒效果,为临床快速手消毒剂的有效使用提供指导。方法在同一科室同一时间开启使用3瓶快速手消毒剂,并在开启使用第1天、10天、20天、30天、40天时各随机取15份样本行细菌培养,同时对使用相应消毒剂消毒的手进行采样培养。结果在开启使用第1天的快速手消毒剂中,细菌量最高者仅为11 CFU/mL;使用该消毒剂消毒的手细菌量最高者也仅为6 CFU/cm2。但随着开启时间的延长,快速手消毒剂及用其消毒后手的细菌量均明显增加,至第30 d时分别达93.1 CFU/mL和9.45 CFU/cm2。结论快速手消毒剂应在开启后30 d内使用;对人员少的科室,建议使用小包装的快速手消毒剂,避免浪费和污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单位细菌污染状况及集中式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使用过的56张床单位,床上用品采用压力蒸汽消毒器消毒,床架经清洗消毒器清洗消毒,对清洗消毒前后的床单位进行细菌学生物监测。结果床单位污染严重,污染率为100.00%;菌落数枕芯消毒前为(79.618±50.370)CFU/cm2、消毒后为(0.010±0.014)CFU/cm2、棉被消毒前为(30.291±15.021)CFU/cm2、消毒后为(0.012±0.013)CFU/cm2、床架消毒前为(30.218±13.788)CFU/cm2、消毒后为(0.005±0.006)CFU/cm2,消毒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中式统一清洗消毒床单位,有效的杀灭病原菌,是安全可靠的消毒法,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并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报告单污染及消毒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微生物化验单的污染情况及紫外线灯对其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每天将要发出的微生物化验单取出5张,连续检测10个工作日。用镊子将化验单正面压于5cm直径血平板上接触20秒,然后将反面压于血平板上接触20秒,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消毒组将化验单平铺于紫外线灯下50cm处照射1小时后培养观察结果。2 结果与讨论50张化验单长菌率为100%,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链球菌、念珠菌、肠杆菌等。经过10天的连续检测,发现消毒前平均每张化验单含菌量为1.08CFU/cm2,消毒后为0.23CFU/cm2。通过…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各科室输液架污染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输液架染菌 ,样本全部阳性 ,菌落数为 2 89.2 CFU/ cm2 ,最高菌落计数达 15 80 CFU/ cm2 。染菌情况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 37.2 %、腐生葡萄球菌 35 .5 %、类炭疽芽胞杆菌2 6 .1%、枯草芽胞杆菌 14.7%、G-杆菌 12 .5 %、G 杆菌3.8%、草绿色链球菌 1.9% ;此外 ,真菌 3.2 % ,HBs Ag检测 ,阳性结果占 13.3%。各科室输液架染菌情况 ,呼吸内科 432 .8CFU/ cm2、心肾内科 2 12 .7CFU/ cm2、消化血液内科 416 .5 CFU/ cm2、普外科 2 31.1CFU / cm2 、泌尿外科 385 .2 CFU / cm2 、妇产科2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消毒隔离措施的实施对重症监护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医院颅腩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6例患者,分析了可能引起的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结果 消毒措施实施后重症监护病房内的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双手细菌培养的菌落数分别为:(115.6±32.74)CFU/m3、(2.35±1.67)CFU/cm2、(5.6±1.38)CFU/cm2,均较消毒隔离措施实施前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隔离措施实施后患者的痰培养均无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论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的实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今后类似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乡镇卫生院临床使用中的病历夹污染状况,并探讨减少污染的有效对策.方法:对临床使用中的120份病历夹消毒前及分别采用75%酒精和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后的表层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消毒前病历夹污染率为100%.所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采用不同消毒方法能有效清除污染菌,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效果优于75%酒精.结论:采取有效预防污染对策能降低病历夹的污染,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5.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洗手依从性的现状,研究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从而制定手卫生的管理对策.方法 调查基层医院手污染情况、检测医务人员的手携带病原菌的种类,分析其原因.结果 医院医务人员工作中洗手前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6.5%;携带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等.结论 手部污染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索,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理念,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能有效的杜绝由手传播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海闵行区某医疗机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收集上海闵行区某医院2017年—2020年每季度重点科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样品,同时每季度收集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分离菌株。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结果 729份环境样本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检出率为3.6%。涉及诊疗物品13类,检出率高的为病号服和袖口(15.4%)。涉及到3个重点科室,检出率分别为呼吸内科10.4%、神经外科5.0%、ICU 1.4%。对环境消毒效果分析显示含氯消毒剂有效率为99.2%,乙醇有效率为96.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性最强,高达100.0%(26/26)。结论医院环境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并呈现多重耐药,应加强医院环境监测,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工作服细菌污染情况,评估增加清洗频次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内科、外科、门诊医技、重点部门共8个科室各抽10件医护人员工作服,于工作服穿后第1、3、5、7天对袖口、衣腹部、口袋处进行采样及细菌培养,根据检测结果和卫生标准,进行更换并进行院感知识培训。结果干预前医护人员工作服在穿后第1天和第3天的细菌超标率均为0%,第5天和第7天细菌超标率分别为42.5%、67.5%,四次采样之间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674,P0.001),随着穿工作服天数增加,细菌超标率有上升趋势(χ~2_(趋势)=481.329,P0.001);干预后,医护人员工作服染菌量超标率均为0%。结论医护人员工作服染菌量随着穿着时间增加,细菌污染程度有增加趋势。医疗机构应根据风险等级管理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工作服更换清洗频率,以减少病原菌交叉污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研究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从而制定手卫生管理对策。方法随机抽查8个临床科室部分医务人员手污染现状,研究医务人员手携带病原菌的种类及性质,分析其污染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手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0.4%;携带的主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变形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等。结论医务人员手部污染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理念教育,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能有效预防与控制由手传播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医院环境表面病原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表面污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消毒剂,科学有效地开展清洁消毒工作.方法 对医院环境中的物体表面进行现场采样,同时采用直接接种法和增菌培养法,分离、鉴定病原菌.结果 291份样本中共检出病原菌88株,检出率为30.24%,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3株,革兰阳性球菌25株;排名前6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鲁氏不动杆菌、鲍氏/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9.05%、17.46%、11.11% 、9.52% 、9.52%、7.94%,革兰阳性球菌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96.00%.结论 医院环境表面检出的致病菌与临床常见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基本一致,应加强医院重点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系统污染状况,探讨DUWL消毒方法和消毒的频率,减少手机回吸所致的污染.方法 在DUWL消毒前及消毒后第1、2、3天,随机采集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水源水、手机喷水和三用水枪出水的水样进行细菌总数检测和菌种鉴定,每月进行1次,重复5次;DUWL消毒是以500 mg/L含氯消毒液消毒每个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所有出水管路,作用30 min后恢复原有供水系统.结果 工作常态下手机喷水含菌量为(64333±21185)CFU/ml、三用枪出水含菌量为(16217±7105)CFU/ml,DUWL消毒后第1、2天手机喷水和三用枪出水平均含菌量(40±81)、(163±100) CFU/ml和(153±127)、(196±135) CFU/ml,消毒后第3天菌量明显增加,与第1、2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源水含菌量< 100 CFU/ml,符合GB57492006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结论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污染较为严重,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DUWL污染,除改善水源水水质外,还应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对DUWL进行常规消毒,同时注意操作时采取防回吸措施,以减少手机回吸所致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