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bFGF)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s)或MSCs-bFGF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比较两者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并应用双重荧光标记方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 静脉移植MSCs和MSCs-bFGF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且MSCs-bFGF的作用明显优于MSCs,MSCs-bFGF移植7 d后大鼠脑内BrdU阳性细胞数、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27.40±7.43、11.20±3.09,明显多于MSCs治疗组大鼠,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移植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bFGF基因修饰可提高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损伤的保护和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来的研究认为,针刺任脉治疗脑卒中的机制在于针刺任脉可能产生与干细胞增殖分化有一些联系的生长因子。脑缺血损伤后调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试图自我修复的途径应是多元化的,针刺及外源性生成因子的给予为其不同的途径。实验拟观察电针任脉和肌肉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侧脑室下区5-溴-2’-脱氧尿苷和5-溴-2’-脱氧尿苷/巢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7在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材料: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3只。将实验动物按随机抽签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26只、电针任脉组23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22只。后3组又分为缺血后7,14和28 d 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②干预:除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后参考Longa神经病学评分标准,1~4分为造模成功。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并离断右颈外动脉,不予栓塞。电针任脉组大鼠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的G6805Ⅱ型电针仪针刺承浆、气海、关元3穴,针刺后加电,疏密波刺激(疏波30 Hz,密波100 Hz),强度6~15 V,以身体相应部位出现轻微颤动为准,持续时间为20 mi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再灌后立即给药,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000 U/d,此后每天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次/d。模型组、假手术组大鼠于造模后第2天固定于针刺操作台上20 min,不予针刺。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③观察指标: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测定侧脑室下区5-溴-2’-脱氧尿苷和5-溴-2’-脱氧尿苷/巢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用Olympus FV 5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在200倍镜下,计数平均5个视野阳性细胞数。 结果:造模成功大鼠54只及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各6只进入结果分析。侧脑室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和5-溴-2’-脱氧尿苷/巢蛋白双标细胞: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造模后7和14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电针任脉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造模后3个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与电针任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电针任脉和肌肉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可促进局灶性缺血模型大鼠原位神经干细胞增殖,且两者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多种诱导剂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同诱导剂的细胞分化率、细胞活力以及Nestin染色阳性细胞率不同。 目的:对比多种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结果,探寻一种较好的诱导剂。 方法:取健康成人骨髓于无菌层流室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取白膜,将细胞置于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培养瓶中,37 ℃ 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中培养,传至第3代分为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加入诱导剂,观察细胞型态变化,细胞活力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 结果与结论:锥虫蓝染色比较各组细胞活力,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细胞活力最高(P < 0.05),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组活力最低(P < 0.05),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组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活力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神经细胞标志物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阳性率高于其余3组(P < 0.05)。结果提示,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细胞活力高,神经标志物表达阳性率高(P < 0.05)。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众多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研究中,诱导阳性率仍不理想。 目的:实验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纹状体条件培养液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拟探讨提高诱导阳性率的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对照观察细胞学实验,于2006-07/2007-12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Wistar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新生Wistar大鼠用于纹状体条件培养液的制备。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取出生24 h内新生Wistar大鼠,完整剥离其大脑组织制备纹状体条件培养液。取体外培养的第5代间充质干细胞,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的预诱导液进行预诱导,24 h后去除预诱导液,换用纹状体条件培养液进行诱导。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技术检测细胞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 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纹状体条件培养液诱导后细胞胞体逐渐回缩成团,形成梭形,部分细胞可见突起伸出,类似神经元。细胞免疫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为( 72.70±14.81)%,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率为(34.50±15.93)%。 结论: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纹状体条件培养液诱导分化体系,获得了高比例的神经元,其中包括较多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背景: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与培养条件有密切关系,改变支架材料的表面特性,三维结构,增加生长因子均可实现对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控制。 目的:制备适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附着生长的、具有最佳孔隙率和孔隙结构的药物缓释组织工程支架——三维大孔支架,提供能促进多能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 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材料:实验所用健康成年SD大鼠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壳聚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购自Sigma公司。 方法:实验于2003-03/2006-12主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用不同比例的壳聚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依次混匀,通过控制冷冻、复温和干燥时间处理使其具有最佳孔隙率和孔结构,制备具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功能的三维大孔支架。取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移植于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三维大孔支架上进行三维培养,与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支架对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主要观察指标:用ELISA和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三维结构和缓释性能,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TT、细胞计数及扫描电镜方法观察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三维大孔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状态和细胞活力的影响。 结果: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三维大孔支架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性能,孔隙尺寸与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支架三维结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三维大孔支架能提高在支架上立体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增殖和活力,与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支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三维大孔支架能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利于在支架上立体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为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是最近研究的一个热点。实验拟进一步验证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效率,并对其的体内外标记进行了观察。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出生4周左右Wistar大鼠,雌雄不拘,SPF级,体质量200 g左右,由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选用出生4周左右Wistar大鼠,由其股骨和胫骨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在24孔板中进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将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定位注入大鼠基底节区, 1周后取脑作石蜡切片,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获得了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72 h后,部分细胞增殖分裂成小圆形,呈团簇状半悬浮状态。继续培养 72 h可见细胞呈现典型神经元样改变,细胞伸出两个或多个突起, 胞体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折光性较强, 细胞突起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状,可见细胞核及核仁,经诱导后有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采用BrdU掺入DNA合成期的神经干细胞,1周后体内外标记阳性率> 85%。 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分化神经干细胞。BrdU可作为神经干细胞体内示踪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背景:轴突再生后髓鞘化是影响脊髓损伤后恢复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少突胶质细胞存活的多少直接影响轴突再生后髓鞘化。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培养后,向少突胶质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分子生物学的体外实验,于2006-09/2007-06在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2~4周龄SD大鼠5只,雌雄不拘,取其双侧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用诱导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为美国Invitrogen公司产品。 方法:取培养至第4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有2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N2添加剂的无血清培养基的诱导液诱导48 h后,加含500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N2添加剂的分化培养液培养3 d。 主要观察指标: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mRNA的表达。应用神经元细胞标志物抗微管相关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抗神经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抗半乳糖脑苷脂、抗磷脂碱性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样细胞的阳性率。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少突胶质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经诱导分化后,大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胞质向细胞核回缩,细胞突起向外延伸,折光性增强,随时间延长多个细胞突起相互连接形成典型的网状结构。②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mRNA的表达:细胞诱导分化后可检测到磷脂碱性蛋白mRNA、半乳糖脑苷脂mRNA的特异性条带。③少突胶质细胞阳性率:在诱导分化条件下,半乳糖脑苷脂阳性率为65%,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率为45%,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率为10%。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合应用能够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少突胶质样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背景:影响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因素很多,各种营养因子可以不同程度地刺激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如何使神经干细胞大量分化为神经元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为神经元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传至第4代克隆球直径约为200 μm时,滴加DMEM/F12+2% B27+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组。观察传代后的克隆球进行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②与空白对照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均明显提高(P < 0.05),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元的比例最高(P < 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提高神经生长因子诱和神经生长因子均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属于活性单腱多肽,是一种有效的促有丝分裂因子。 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神经分化的影响。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设立4组,对照组及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分别加入0,3,6,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不同条件下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取传至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20 mg/L隐丹参酮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向神经方向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后巢蛋白阳性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质量浓度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 < 0.05),并且与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隐丹参酮诱导0.5 h后,低、中质量浓度组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巢蛋白阳性表达;诱导1.5 h后,巢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达峰值,低质量浓度组巢蛋白表达效果明显好于高质量浓度组(P < 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且在低质量浓度时能够增加隐丹参酮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的诱导率,在高质量浓度时则产生相反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演变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的表达情况,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向成骨细胞成熟分化。 方法:抽取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矿化诱导培养基(DMEM/F12、地塞米松1×10-8 mmol/L、β-磷酸甘油钠0.01 mol/L、维生素C 0.05 g/L)进行成骨诱导培养,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诱导培养后第一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经矿化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第一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阶段性表达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原CD44阳性率达44.4%。提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矿化诱导培养中逐渐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别于诱导后第一二代细胞中阶段性顺序表达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该细胞已具备成骨细胞特征,为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经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s,移植前以10 mg/L的BrdU进行标记。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移植A组、B组及对照C组。在模型建立后7 d,通过尾静脉分别将3×10~6个BMSCs、1×10~6个BMSCs移植入A、B组大鼠体内,C组不作处理。于移植前、后分别进行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及Morris水迷宫测试,并取大鼠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移植A组与移植B组、C组比较,行为学恢复更为明显,(P0.01);B、C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A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较C组明显改善(P0.05)。A、B组大鼠在脑损伤中心及周围区,可见Brdu单染阳性细胞及Brdu+MAP-2、Brdu+GFAP、Brdu+vWF、Brdu+VEGF双染阳性细胞。结论 BMSCs经尾静脉移植至MCAO大鼠体内后,可在大鼠体内存活、分化,并促进大鼠伸进功能恢复。疗效与移植细胞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脑内移植骨髓基质细胞fBMSCs)的治疗作用,分析植入梗死灶不同区域的BMSCs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植入细胞的行为与脑内微环境中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关系.方法 75只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CAO组(n=50)和BMSCs移植组(n=25),所有动物均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 1 h模型,24 h后BMSCs移植组脑内注射BrdU标记的同种异体BMSCs(2x106个),MCAO组注射等量PBS.MCAO前及MCAO后第1(移植前)、3、5、7、10、14天应用加速转轮试验和贴纸去除试验检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第14天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两组的缺血病灶范围,行BrdU和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MSCs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胶质细胞环境下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 BMSCs移植组MCAO后7 d加速转轮试验结果优于MCA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植入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存活数量最多,且向病变方向放射状迁移,植入缺血病灶核心的细胞甚少存活,且无迁移现象.结论 BMSCs脑内移植可改善MCAO后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构成适合植入细胞存活、迁移的环境,而胶质瘢痕阻碍了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curative effect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differentiated into nestin-positive cells transplantation on rat Parkinson's disease (PD) model. The PD rats were selected and allocated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 BMSCs with differentiation, BMSCs without differentiation and physiological saline were injected into right striatum of PD rat. The rotation test and 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 staining were done. Frequency of ro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differentiated or non-differentiated BMSCs groups than that in normal saline group. Brdu/GFAP- and Brdu/NSE-positive cells appeared except BrdU/TH-positive cells. BMSCs differentiated had better effect than that of BMSCs without differentiated and physiological saline group.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Stereotactic injection(striatum or lateral ventricle)and vascular injection(tail vein or carotid artery)are now often used in cellular therapy for cerebral infarction.Stereotactic injection can accurately deliver cells to the infarct area,but requires a stereotactic device and causes secondary trauma;vascular injection is easy and better for host neurological deficit recovery,but can cause thrombosis.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adul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transplantation by intraperitoneal versus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to cerebral ischemic rats.DESIGN,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Cell Room and Pathology Laboratory,Bra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Nov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08.MATERIALS: BMSCs were derived from 20 healthy Sprague-Dawley rats aged 4-6 weeks.METHODS: Forty-five adul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intravenous and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groups,with 15 rats in each group.At 21 bromodeoxyuridine(BrdU)via intravenous o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MAIN OUTCOME MEASURES: Angiogenin expression and 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cells were measur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brain tissue in infarction hemisphere at 7,14 or 21 days after BMSC transplantation.Co-expression of BrdU/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or BrdU/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was observed by double-labeled immunofluorescence of cerebral cortex.Evaluation of nerve function using the neurological injury severity score and the adhesion-removal test was performed on the 1st and 21st day before and after MCAO,and at 3,7,14 or 21 days after BMSCs treatment.RESULTS: Angiogenin-positive new vessel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bilateral striatum,hippocampus and cerebral cortex of each group of rats at each time point,most markedly in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BrdU-positive cells in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group than in th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group(P < 0.01).Co-expression of BrdU/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or BrdU/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were almost only seen in theintravenous group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After transplantation,BMSCs significantly restored nerve function in rats,particularly in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group.CONCLUSION: BMSCs were able to enter brain tissue via the tail vein or peritoneal injection and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by promoting the regeneration of nerves and blood vessels in vivo,more effectively after intravenous th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关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否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报道不多,且争论多集中在分化后的神经元是否仅具有神经元形态而不具有神经元功能。 目的:探讨海马神经元条件培养液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将第5代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为4组:条件培养基组加入海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培养液;b-FGF组加入含b-FGF的DMEM培养基;无血清培养组加入含Neurobasal和B27的无血清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各组诱导12,24 h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鉴定,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诱导12,24 h后,条件培养基组、b-FGF组、无血清培养组骨髓间质充干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未见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诱导后24 h,条件培养基组、b-FGF组、无血清培养组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均明显增强(P < 0.05),且条件培养基组增强幅度显著高于另两组(P < 0.05);条件培养基组、b-FGF组、无血清培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果证实海马神经元条件培养液可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与含b-FGF的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基相比,海马神经元条件培养基诱导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经静脉注射移植对缺血/再灌注脑内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成年雄性大鼠BMSCs;以“四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3、5、7d通过尾静脉注射Hoechst33342标记的BMSCs(2×10^6/1ml/只),另设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通过尾静脉注射载体溶液。于造模后4周处死大鼠,取脑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缺血性损伤情况;BrdU/GFAP、BrdU/MAP2和BrdU/Hoechst3334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结果BMSCs移植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显著多于载体溶液对照组(P〈0.05)。BMSCs移植大鼠脑内海马结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载体溶液对照组(P〈0.05),BrdU/MAP-2双标阳性细胞占BrdU阳性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载体溶液对照组(P〈0.05)。结论BMSCs经静脉注射移植能够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促进宿主脑内自体神经细胞增殖,并提高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成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一定的培养条件 ,使骨髓基质细胞 (BMSC)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法 :以含有 EGF、b FGF的培养液培养 BMSC,经传代、换液去除杂质细胞 ,撤掉 EGF、 b FGF并加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及 BDNF,待细胞分化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 NSE、 GFAP染色。结果 :撤掉 EGF、 b FGF并加 BDNF,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后 2天可见分化细胞 ,NSE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 38.47± 3.2 7% ,GFAP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 5 0 .73± 3.2 6 % ,GFAP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 5 0 .73± 4.6 5 %。结论 :本实验通过 EGF、 b FGF及适宜的培养液成功对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定向 ,使其转化为神经干细胞并最终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对脑梗死后动脉生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bFGF基因修饰BMSCs,获得稳定转染bFGF的BMSCs。脑梗死后1 d立体定向移植至梗死灶周围。术后14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梗死灶周围微小动脉,并采用MCID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测量微小动脉的密度及直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MSCs组及bFGF-BMSCs组微小动脉密度及直径明显增加(P<0.05),且bFGF-BMSCs组微小动脉密度及直径显著高于BMSCs组(P<0.05)。结论 bFGF修饰的BMSCs可有效促进脑梗死后动脉生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脑缺血自然恢复组和rTMS治疗组,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血14d、28d后各组大鼠海马中5-溴脱氧尿核苷(BrdU)与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共同标记的阳性细胞,并在高倍荧光显微镜下对双标阳性细胞计数。结果脑缺血后14d、28d,rTMS治疗组大鼠海马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17.12±2.91、23.20±5.97,较相应自然恢复组12.96±2.79、15.92±2.52明显增加,两组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脑缺血后14d、28d,rTMS治疗组大鼠海马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30.48±4.58、36.48±4.90,较相应自然恢复组37.44±3.58、43.60±5.96减少,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增殖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而rTMS可促进海马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相似文献   

20.
摘要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组织损伤后几乎不能再生,以往对SCI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致使本病致残率高,疗效差。干细胞治疗关键在于移植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6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完成。 材料:1月龄SD大鼠20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5只,雌性、同系,体质量280±20 g。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每组各15只。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为MSCs。以动脉瘤夹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在SCI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MSCs到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移植等量生理盐水至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SCI大鼠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天、14天、30天、60天、90天的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并观察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 结果: ①BBB评分发现,MSCs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天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MSCs移植可以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立体定向 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