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不同地区六所小学MBD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问卷》筛查与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的城、郊、山三个地区六所小学2,77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MBD患病率为5.8%,男:女为7:1。三个地区以城区捡出率最低(3.1%),明显低于郊区(7.8%)和山区(7.0%)。科技人员家庭儿童MBD检出率明显低于工人、农民家庭儿童。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的儿童亦明显低于初等教育的家庭,提示MBD与不同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各年龄组以9岁组最高,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本文将所得资料与国外报告做了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情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并探讨二者与ADHD儿童的关系。方法应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对77例ADHD儿童进行评定。结果ADHD儿童自我意识低者占53%,在行为、智力和学校、合群等方面低于正常儿童,家庭环境在亲密度、文化性等方面低于正常儿童家庭,而矛盾性高于正常家庭(P<001~005)。结论ADHD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家庭环境较差。因此,对ADHD儿童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幼儿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方法 按照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课题要求和培养方案.对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定幼儿的心理卫生状况,并与有关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对象由胎教组、早教组和对照组幼儿构成,共有4~5岁幼儿106名。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5.66%.明显低于国内22城市调查样本同年龄组的14.3%检出率。结论 幼儿期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家庭因素是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最大影响因素。对幼儿心理卫生问题预防和早期干预的关键在于父母,重点在于对父母进行宣教。  相似文献   

4.
儿童脑瘫的外科治疗常义概述儿童脑瘫又称Little氏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生率为0.06%~0.59%。按我国人口推算,此类患者最低不少于250万,且每年新增患儿约15万左右。由于它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失去生活自理或参加社会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5.
家庭生活事件与儿童行为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家庭生活事件问卷和儿童行为问卷对城乡301个家庭,共402名3-15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生活事件与儿童行为问题具有伴随关系,且发现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气氛不良以及你母角色能力不足等方面的6项家庭生活事件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情绪状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结构又是影响儿童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家庭结构机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不同的情绪状态又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本通过不同类型家庭结构对儿童情绪状态影响的量化研究,建议家长尽可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给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一般情况,观察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190名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进行测试,并分析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情况,以及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 (1)年龄越大,儿童孤独感越强(F=12.95,P<0.01);独生子女孤独感小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18);父母受教育越高,儿童孤独感越低(F=7.38,10.05;P<0.01);(2)家庭功能评分越差,儿童孤独感越高(r=0.576,P<0.01);情感介入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呈负相关(t=-2.443,P=0.016).结论 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在年龄、是否独生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情感介入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开放式叙事疗法在解决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7~15岁)、儿童孤独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南充市阆中金城中心校四到六年级的在校农村特殊家庭(包括单亲、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丧失劳动力、养父母的家庭等)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量.其中49例为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设为干预组,75例非留守儿童设为对照组.干预组给予为期30周开放式叙事心理治疗(以作文结对交流为主),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辅导,随后两组重测上述心理测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开放式叙事治疗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明显减少、自我意识水平有所提高.结论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开放式叙事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548例情感性障碍先证者及其亲属进行了研究,发现本病有极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患病率越高。而且本病遗传率高于77%。因而,做好这类家庭儿童的精神卫生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40例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进行早期家庭护理。方法应用亲子间沟通护理、视觉护理、听觉护理、触觉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及安全问题护理等。结果40例中显效8例(20%),有效29例(72.5%),无效3例(7%),总有效率92.5%。结论家长是最好的治疗师,正确指导家长对孤独症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护理,可使患儿的交流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改善,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方法行之有效,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死亡和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发病率约为产儿的(1~8)/1000,其中10%~20%在新生儿期死亡,存活新生儿中的25%~30%可能留有某种类型的远期神经发育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研究证明,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本地区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和心理卫生状况,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及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远期人口素质,我们对300例儿童的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脊髓脊膜膨出( myelomeningocele,MMC)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全球发病率约0.05% ~0.1%[1-2],是新生儿致残和致死重要原因之一,保守估计每年有300 000人发病,导致41000人死亡和230 000人致残[3].而我国为高发区,发病率大约0.1%~1.0%,严重损害我国儿童身体健康并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4].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儿童癫(癎)发作的主要康复场所,因此,做好家庭护理指导,对儿童癫(癎)发作的康复非常重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友谊质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南京的4所中小学4~6年级及初1~初3的1 08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出现率,分析留守儿童在自杀意念、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友谊质量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954份。自杀意念出现率留守儿童(10.3%)与非留守儿童(10.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中,自杀意念组(54名)与无自杀意念组(468名)间,年级(即年龄)、离异家庭及父母在外工作时间项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与友谊质量总分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亲密度不满意度及友谊质量评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均0.001)。结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出现率与非留守儿童相似;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及与同伴的友谊质量是其自杀意念及其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牡丹江市小学生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牡丹江市小学生ADHD的发生状况。方法对牡丹江市6994名小学生应用Connem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检出ADHD632例(9.04%),其中男生299例(7.64%),女生333例(10.81%)。结论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对男女生多动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儿童癫痫发作的主要康复场所,因此,做好家庭护理指导,对儿童癫痫发作的康复非常重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儿童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常义陈国志儿童脑性瘫痪又称Little氏病,发生率为人口总数的0.06~0.59%。按我国人口推算,此类患者不少于250万,且每年新增患者约15万左右。由于它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患儿失去生活自理或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给家庭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于2011年3月~2012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充市阆中金城乡中心小学校四到六年级的在校学生203名,分为特殊家庭留守儿童(A组)、一般家庭留守儿童(B组)和普通家庭儿童(C组),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和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EPQ)对其人格特征、孤独感、自我意识进行测量。结果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儿童的个性、孤独感与自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显示,A组的内外向因子分、行为及合群性因子分低于B、C两组,而情绪不稳因子分、孤独感总评分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中男性自我意识高于女性,女性焦虑因子分高于男性,行为因子分低于男性(P<0.05);③年龄<10岁的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其合群、幸福、内外向因子分低于年龄>10岁者,而孤独总分和神经质因子分高于年龄>10岁者(P<0.05)。结论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家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其中女性更倾向于情绪问题,男性更倾向于行为问题,年龄越小行为与情绪问题越多。  相似文献   

20.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除生物学因素外,家庭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心理状况和心理应对机制、亲子互动关系及家庭结构等特征及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