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88克基础资料中加入12克不同油脂[合成油(MCT),猪油和豆油]和1%胆固醇饲喂大鼠5周以诱导动物产生高脂血症,并以不加入胆固醇的豆油饲料作为正常对照,比较各组动物在实验期内的生长、血清脂质、肝脏脂质和某些内脏器官重量的改变。结果如下: (1)含不同油脂的致高胆固醇血饲料,对雄鼠的体重增加无明显的不同影响,但雌鼠的体重增加出现了显著差别,即合成油组的显著较猪油组和对照组的为低。(2)在饲料中加入胆固醇饲喂大鼠可使动物的肝脏显著增大。猪油组和豆油组动物的肝脏呈现明显的脂肪肝。肝脂含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胆固醇的大量积存(约为对照组的9—10倍)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增高(约为对照组的2~3倍)。合成油组动物肝脏的外观较正常,肝脂含量接近对照组的正常水平。显著较前两组的为低。(3)在各种油脂饲料中加入胆固醇饲喂大鼠,对雄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不明显,但引起雌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不同改变:猪油组的显著增高,合成油组和豆油组的维持在正常水平。合成油饲料组全部动物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4)除肝重外,饲料胆固醇可使雌鼠的主动脉重量有所增加,但未见到各种饲料油的不同影响。上述结果初步表明当饲料中含有高水平胆固醇时,饲料油脂来源为含中碳链脂肪酸的甘油酯(制自石油副产品的合成油)时,可维持大鼠的体重,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肝脂、肝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于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因此,在进食较高胆固醇水平的膳食时,膳脂中若含有此种合成油,对动物的生长和维持机体的正常脂质代谢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在12%猪油饲料中加入胆固醇和胆酸饲养雌性断乳大鼠52日,以诱导动物产生高胆固醇血症。然后根据血清胆固醇水平和体重将大鼠分为4组,其中1组被处死作为负对照,另3组则分别饲以无胆固醇和胆酸的合成油,猪油或豆油饲料3周,观察不同油脂饲料对大鼠恢复的影响。在实验期内,测量体重、记录摄食量、测定粪的类固醇排出量、测定血清胆固醇总量和HDL含量、称量肝重和测定肝胆固醇含量。实验结果如下: (1)在恢复期的3周内,合成油组的动物体重增加和摄食量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用共变数分析方法消除其摄食量的影响后,各组动物的体重增加尤显著性差别。 (2)52日诱导期末,大鼠血清总胆固醇量平均增为450mg/dl。恢复期的第一周即下降了60%,但到第3周时仍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3个组在任何一周的均值都未现出明显不同。 (3)HDL-C的测定结果指出在3周的恢复期后,猪油组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4)动物的肝重和肝脂含量的恢复情况相似。肝胆固醇水平则以猪油组的较高,合成油和豆油组的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别。 (5)粪的固醇平衡实验结果表明,在恢复期,猪油饲料组动物的粪中性类固醇排出量最低,固醇平衡量最高。 总结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在大鼠高胆固醇血症的恢复过程中,饲料油的种类对动物的体重、血清胆固醇、肝重和肝脂含量无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由石油副产品尿素蜡中提炼出辛酸(8:0)和癸酸(10:0),酯化后作为日常食用油的可能性。(1)用含12%不同油酯(合成油、豆油、不同比例配合的合成油与豆油、奇数碳脂肪酸的合成油等)的饲料,分别饲养断乳大鼠12周,每组16只大鼠,雌雄各半,观察其生长,脏体比,血酯与肝酯水平,肝酯与体酯的脂肪酸组成,和体酯碘价的改变。(2)用12%合成油饲料喂养大鼠的12周内,动物生长良好,未见EFA缺乏的典型症状。在饲养期的前8周内,各组动物的体重增长近似,在后4周内,凡掺有合成油的各饲料组动物,其体重增加值皆显著较少。(3)合成油饲料和豆油饲料比较,对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无影响,但显著使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4)合成油饲料不影响动物的体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其体脂含量较豆油饲料组的略低(0.005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由石油副产品尿素蜡中提炼出辛酸(8:0)和癸酸(10:0),酯化后作为日常食用油的可能性。 (1)用含12%不同油酯(合成油,豆汕,不同比例配合的合成油与豆油,和奇数碳脂肪酸的合成油等)的饲料,分别饲养断乳大鼠12周,每组16只大鼠,雌雄各半,观察其生长、脏体比、血脂与肝脂水平、肝脂与体脂的脂肪酸组成、和体脂碘价的改变。 (2)用12%合成油饲料喂养大鼠的12周内,动物生长良好,未见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典型症状。在饲养期的前8周内,各组动物的体重增长近似,在后4周内,凡掺有含偶数碳脂肪酸的合成油饲料组动物,其体重增加值皆显著较少。 (3)合成油饲料和豆油饲料比较,对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无影响,但显著使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 (4)合成油饲料不影响动物的体成分(水份、蛋白质、脂肪),其体脂含量较豆油饲料组的略低(0.05相似文献   

5.
<正> 在前两次实验中曾分别观察了12%合成油饲料和12%台成油+1%胆固醇饲料对大鼠生长、血脂和肝脂等方面的影响。本实验目的是继续观察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在恢复期时,不同油脂(包括合成油、猪油和豆油)对动物体重、血脂和肝脂水平恢复的影响。实验方法(一) 饲料(甲) 致高胆固醇血症饲料:基础饲料的组成同前次实验。在88克基础饲料中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维生素E对大鼠血脂、肝脂及肝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成年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雌雄各半。1组为基础饲料对照组,2组为高脂饲料对照组,3、4、5组分别以维生素E30、60、120mg/d灌胃,同时喂饲高脂饲料。实验8周后停止灌胃并改饲基础饲料5周至实验结束。 研究表明:1.高水平维生素E(60和120mg/d)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肝实质细胞中性脂肪蓄积及肝脏(体内)脂质过氧化的增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高水平维生素E(30、60和120mg/d)无明显降低大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大鼠血清维生素E与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提示维生素E可能并无抑制高脂血症的作用。3.喂饲高脂饲料时雌鼠血清胆固醇的反应比雄鼠敏感,维生素E灌胃时雌鼠血清维生素E的反应比雄鼠敏感,提示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棕榈油对血脂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榈油为富含棕榈酸的油脂,为阐明其对血脂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进行了本研究。试验动物为Wistar大鼠,分为三组,即猪油组(LA)、棕榈油组(PA)和精制菜籽油组(RA),每组8只大鼠。饲料含15%油脂和1%胆固醇。结果表明,棕榈油无升高血胆固醇、LDL一C、VLDL一C和降低HDL一C的作用,各参数皆优于LA,而与RA相当。动物肝组织和冠状动脉中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但心脏含量较低。红细胞、肝脏和心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高于LA,而血清和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则明显低于LA,其数值与菜籽油组相近。  相似文献   

8.
不同食用油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肖锦腾  周德勤 《营养学报》1990,12(3):305-312
本实验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20g,喂给四种食用油,即豆油、花生油、猪油和菜籽油。观察对血脂水平、心血管组织形态、脂肪酸组成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猪油影响最大,豆油最小。猪油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豆油组(P<0.05)。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猪油组分别为149×10~9/L(14.9万)和30.2%,豆油组力223×10~9/L (22.3万)和21.8%。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猪油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血清、心肌和肝脏中分别为44.8%、56.1%和33.5%,豆油组分别为33.6%、55.2%和25.9%。多不饱和脂肪酸,猪油组较低,豆油组合量高。主动脉电镜观察结果,猪油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和肿胀最重,且每只动物均有发生。豆油组轻,每种奋发生1例。花生油影响次之。菜籽油对动物体重增长影响最大,而且心肌中C22∶1酸含量甚高,为27.2%。  相似文献   

9.
唐茂云  张文敏 《营养学报》1994,16(3):239-246
大鼠分别喂饲猪油、花生油、茶油、豆油、麻油及牛油高胆固醇饲料1~3个月,发现:1.麻油及牛油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远低于诸油及花生油组(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最高(P<0.05)。茶油及豆油组TC与LDL-C居中。甘油三酯以豆油组最高,茶油组最低(P<0,05)。2.各组红细胞膜、心肌线粒体及肝微粒体磷脂脂肪酸与饲料脂肪酸水平呈正相关。RBC膜及心肌线粒体磷脂中,猪油及牛油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茶油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麻油及花生油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较高。3.茶油组血清、肝及脑丙二醛(MDA)水平最低,其余各组均较高。豆油组的肝MDA最高。4.血清、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花生油及豆油组较低。5.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索F_(1a)(6-K-PGF_(1a))比值以麻油组最低、豆油组较高。6.茶油组的生物膜流动性较大,而猪油及牛油组较小。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观察了猪油与豆油对大鼠血脂水平和主动脉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分为猪油组、豆油组和对照组。观察结果表明:饲以高脂膳食20天后,高脂组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猪油组显著高于豆油组。此后40天,各组动物血清胆固醇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至60天时,在扫描电镜下可见高脂组大鼠主动脉发生病变,主要内皮细胞肿胀变形,排列紊乱,偶可见微血栓形成。猪组病变重于豆油组。  相似文献   

11.
不同食用油对大鼠机体脂类与过氧化脂类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裕明  周韫珍 《营养学报》1993,15(3):293-298
本文报告了茶油、菜油、色拉油、豆油和猪油对大鼠机体脂类水平和脂类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及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茶油和豆油有良好的阻止血脂升高的作用。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在4种植物油组相近(80.26~94.03nmol/ml.h),猪油组最低(57.07nmol/ml.h)。饲猪油者肝及主动脉中脂类含量偏高。血清及心、肝、肾组织中过氧化脂类(LPO)含量以猪油组最高,茶油组较低。此外,豆油有升高组织中LPO含量的作用,而菜油和色拉油相反。实验后,饲以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者,其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高,饲豆油和猪油者降低。实验末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LPO与脂类(TC、T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脑中此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紫苏油和松籽油对大鼠机体脂类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郭英  蔡秀成 《营养学报》1996,18(3):268-273
在高脂饲料中分别加入6%的紫苏油和松籽油,在实验动物总能量与主要营养素摄入基本相同、脂肪占总能量32.6%的条件下饲喂Wistar雄性成年大鼠3周。结果表明,紫苏油和松籽油对高脂血症大鼠均有一定的调整血脂作用。紫苏油和松籽油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LDL-C/HD-L-C)、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增加值和HDL-C/TC、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的下降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单纯食猪油的高脂对照组。紫苏油尚可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血清HDL-C、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Ⅱ胆固醇(HDL2C)水平及HDL2-C与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Ⅲ胆固醇(HDL3-C)比值(HDL2-C/HDL3-C);松籽油未见显著升高HDL-C作用。各组动物血清HDL3-C水平无显著差异。紫苏油和松籽油组大鼠肝体比值低于高脂对照组。紫苏油组大鼠肝脏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高于松籽油和高脂对照组。但与正常组比较,紫苏油、松籽油和高脂对照组大鼠肝体比值、肝脂质含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的肝脂变程度和肝脏LPO含量均增高,而肝组织中谷胱?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富硒蒜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取76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6组,雌雄各半,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高脂(HFD)对照组,C组为HFD+亚硒酸钠组,D组为HFD+富硒蒜组,E组为HFD+普通蒜组,F组为HFD+普通蒜+亚硒酸钠组,A,B、E组饲料硒水平为0.08mg/kg,其它三组为2.7mg/kg,实验期12周,结束时取血及肝,肾组织进行生化测定和肝病理检查,结果表明,C,D和F组动物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都显著低于高脂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高于高脂对照组,雌鼠的血脂对高脂饲料的反应比雄鼠更敏感。C,D,E,F组动物体内过氧化状态升高的程度均显著低于高脂对照组动物,表现为肝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及肝组织及红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血浆内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不同程度地升高,D,F组雄性动物肝,肾中硒含量高于C组,最显著的是在该两组雌雄动物红细胞中大量蓄积硒,病理检查发现,四个实验组动物肝组织含量高于C组,最显著的是在该两组雌雄动物红细胞中大量蓄积硒,病理检查发现,四个实验组动物肝组织脂肪变性的程度显著轻于高脂对照组动物,在D组动物中表现得尤明显结果说明,从预防高血脂和对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角度,富硒蒜优于亚硒酸钠或普通蒜,也稍优于合并使用普通蒜和亚硒酸钠。  相似文献   

14.
猪油量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萧锦腾  李树田 《营养学报》1991,13(2):114-119
本实验采用大耳白家兔,观察猪油Ⅰ组(猪油占总能量42%)、猪油Ⅱ组(猪油占总能量的21%)和豆油组(豆油占总能量42%)与血脂水平、组织脂肪酸组成、主动脉组织形态和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后各组血脂水平不同,血清胆固醇浓度,猪油Ⅰ组、豆油组和猪油Ⅱ组分别升高到7.04、4.04和5.36mmol/L,甘油三酯分别为1.07、0.57和1.00mmol/L,TC/HDL-C比值分别为7.12、5.99和8.48。组织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除血清中猪油Ⅰ组最高和心肌中豆油组最低外,其余各组相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豆油组最高,猪油Ⅱ组次之,猪油Ⅰ组最低。主动脉大体观察,猪油Ⅰ组受检动物中均有斑块形成,其中条状斑块为4/5,大纤维斑块为1/5,豆油组点状斑块3/5,条状和大纤维斑块各占1/5,而猪油Ⅱ组点状和条状纤维斑块各占1/5,其余的末见异常变化。电镜观察结果与大体观察结果相似,猪油Ⅱ组最轻、豆油组次之,猪油Ⅰ组最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玉米黄质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并观察其对高脂诱发的主动脉及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喂饲模型,将40只实验动物鹌鹑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脂模型组、玉米黄质低、高两剂量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对照组)和高脂饲料(高脂模型组、玉米黄质低、高两剂量组)喂养;喂养同时,玉米黄质低、高两剂量组再分别以306、0 mg/kg剂量玉米黄质标准给予灌胃。实验结束时取空腹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丙二醛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检测各组动物肝脏组织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丙二醛(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血管病理变化。结果:与高脂模型组相比,玉米黄质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肝脏总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的合成也受到强烈抑制;玉米黄质组血清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提高,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下降、丙二醛含量减少;肝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上升。结论:玉米黄质具有良好的降脂功效,并对高脂诱发的血管及肝组织过氧化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剂量玉米黄质改善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6.
牛磺酸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牛磺酸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配制致高胆固醇血症饲料。将面粉45%,淀粉12%,玉米9%,麸皮7%,酵母4%,鱼粉4%,豆粕4%,骨粉1%,鱼肝油1%,盐1%,猪油12%均匀搅拌后;再向每100g混合饲料中加1g胆固醇及0.25g胆酸钠。将75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组内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大鼠。第1、2、3组饲喂致高胆固醇血症饲料并分别添加1%、3%、5%的牛磺酸,第4组为饲喂致高胆固醇血症饲料的对照组,第5组为饲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进行五周的饲养试验后,杀鼠取样。用酶比色法测定血清中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并推导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用索氏浸提法测定肝中脂肪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牛磺酸含量,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及肝组织T45-脱单碘酶(T45-DI)活性。结果:在实验五周末,喂高脂高胆固醇饲料的大鼠血清中TC、HDL-C水平、AI值、TG水平、肝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喂普通饲料的大鼠。喂高脂饲料的大鼠添加1%的牛磺酸,提高了血清中HDL-C水平。肝中T45-DI活性、?  相似文献   

17.
魔芋多糖对大鼠组织脂质及四种无机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含胆固醇(1%)和胆盐(0.25%)的合成饲料喂饲SD大鼠12周,诱发高胆固醇血症的同时,加入含84.8%葡甘露聚糖的魔芋精粉,三个实验组加入量占饲料重分别为2.5、5.0、10.0%,观察降低血清和肝胆固醇作用。经酶法测定胆固醇含量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魔芋多糖对摄入高胆固醇饲料的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胆固醇作用,加入5.0%喂饲四周即出现显著效果,12周时降至正常组水平。肝组织学检查表明具有明显的抗脂肝作用,对Ca、Fe、Zn、Cu的吸收利用未见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茶油对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富含油酸的茶油对大鼠的血脂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Wistar雄性大鼠60只.分别饲养基础饲料、高脂茶油饲料和高脂猪油饲料。结果表明,茶油组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低于基础组和猪油组,血清胆固醇(TC)亦明显低于猪油组。同样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猪油组明显高于基础组,而茶油组与基础组未显示差异有显著性。HDL-C/TC(HDL-C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猪油组明显低于基础组,茶油组与基础组差异无显著性.这说明茶油对HDL-C无影响。茶油组的血小板聚集率(1’)和红细胞交形指数与基础组无差别,均明显低于猪油组的。结果说明茶油具有降低血脂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期补充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母鼠脂肪代谢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雌鼠按体重随机分成A、B、C3组,孕期分别食用补充高剂量DHA膳食(A)、补充低剂量DHA膳食(B)、普通膳食(C),待母鼠分娩,实验结束。观察母鼠妊娠期间体重变化及各组子鼠出生数量、出生体重情况,检测母鼠产后肾周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瘦素(Leptin)及肝脏组织中CPT-Ⅰ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各组孕鼠妊娠时间、产子数量、子鼠出生体重均无明显差异,但A、B组的母鼠产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低于C组;A组母鼠孕期增重量、肾周脂肪含量、总胆固醇、瘦素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A、B组母鼠产后肝脏组织的CPT-ⅠmRNA水平高于C组。结论孕期补充DHA有调节母体血脂、减少体内脂肪含量的作用,而CPT-Ⅰ基因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其一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硒对大鼠脂肪代谢和肝脏的影响,采用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饲喂猪油或五米油饲料(LM)。10周后再各自分成两组,其中一级加入亚硒酸钠(L-Se,M-Se)。饲喂10周后处死,测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和肝硒含量,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显示:L组和M组大鼠的肝细胞损害严重,呈明显的脂肪肝病变;而加硒的L-Se纽和M-Se组的肝硒含量明显高于未加硒组,肝脏的病变显著减轻,仅有少数肝细胞受到脂肪浸润。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硒对高服饲料所致的大鼠脂肪肝有防治作用,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