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霜  张京  叶盈  张琴  傅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9):1062-1067
背景 由于各种原因,癌症患者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目前研究主要围绕恶性肿瘤患者自杀的原因和护理,鲜见关于自杀理论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对患者的自杀风险评估缺乏统一标准。目的 初步构建恶性肿瘤患者自杀风险评估量表(CSRS)并进行信效度评价。方法 2017年1—12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专家访谈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并初步拟定量表初始条目,通过专家评定、预调查形成预成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35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各条目变异系数(CV)均>15%,条目决断值(CR)法结果显示高分组各条目得分高于低分组(P<0.001)。CSRS包括4个因子共19个条目,4个因子分别为负性情绪、自杀态度、自杀准备和自杀动机,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796%;各因子得分间相关系数为0.370~0.556,各因子得分与量表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635~0.891(P<0.05)。CSRS总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708,P<0.001)。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19,Cronbach's α系数为0.876,分半信度为0.874。结论 CSRS共包括4个维度19个条目,基本符合理论构想,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我国恶性肿瘤患者自杀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寻找肝癌新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基因治疗途径(依赖遗传物质转染细胞如溶瘤病毒、抑癌基因、自杀基因、编码抗血管生成因子基因、小干扰RNA(siRNA)和免疫调节分子基因)为肝癌治疗提供了富有希望的治疗途径,并且已经在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评估,治疗的载体和基因的多样性,单独或联合应用基因治疗的途径可能在控制肝癌生长方面产生有利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腺病毒介导融合双自杀基因治疗膀胱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治疗作用并与单基因系统作比较。方法 利用含有CD-TK双自杀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作载体,PCR检测CD、TK及E1基因。建立C57BL/6同系膀胱癌Mb49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注射腺病毒联合丙氧鸟苷(GCV)或/和5-氟胞嘧啶(5-FC)治疗后肿瘤体积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PCR可检测到腺病毒DNA中含CD及TK基因、无E1基因。腺病毒注射联合GCV、5-FC、GCV+5-FC治疗后,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P=0.00),腺病毒注射联合GCV+5-FC有协同作用(P=0.04),优于腺病毒注射联合GCV以及腺病毒注射5-FC。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大片坏死.对照组细胞形态无变化。结论 腺病毒介导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联合GCV或/和5-FC能有效治疗膀胱癌,融合双自杀基因CD-TK/(GCV+5-FC)系统对膀胱癌治疗有协同作用,其效果优于CD-TK/GCV或CD-TK/5-FC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胰腺癌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脂质体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MMLV—CD+TK导入包装细胞PA317,经G418筛选后大量培养产病毒的阳性克隆PA317/CD+TK细胞株,收集病毒上清液,浓缩后转染胰腺癌BxPG3细胞系,再次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双自杀基因的BxPC-3/CD+TK细胞株。用RT—PCR检测双自杀基因的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lourocytosine,5-FC)和(或)无环鸟苷(Ganciciovir,GCV)后,MTT法测定转基因组及未转基因组胰腺癌BxPC-3系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双自杀基因在胰腺癌BxPC-3系细胞中可稳定表达,联合使用5-FC和GCV对细胞增殖的杀伤作用及旁杀伤效应效果明显。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自杀基因可有效杀死胰腺癌Bx-PC-3系细胞,双自杀基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粘粒法构建含有胞嘧啶脱氨酶(CD)、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双自杀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检测双自杀基因对不同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CD、HSV-tk融合基因感染人结肠腺癌细胞系LoVo、胃癌细胞系SGC-7901、肝癌细胞系BEL-7402,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析GCV(丙氧鸟苷)、5-FC(5-氟胞嘧啶)双前药(double prodrug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旁观效应的大小。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分析融合基因的表达,显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可以在3种肿瘤细胞中高效表达。使用前药GCV和5-FC后,各组肿瘤细胞的集落形成和细胞存活率显低于对照组。感染细胞在混合细胞中比例较低时,就能获得明显的旁观效应。联合两种前药能获得最大的细胞抑制作用,并且CD/5-FC系统对于消化道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HSV-tk/GCV系统。结论 CD、TK融合基因联合双前药治疗对消化道肿瘤有显的体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脂质体基因转移技术将胞嘧啶脱氢酶(cytosinedeaminase,CD)自杀基因转染SW480结肠癌细胞后,实验分组为①空白对照组、②SW480组、③SW480-CD组,用半导体激光仪(距光斑3处输出功率12mW,能量密度9J/cm^2)垂直照射,照射8min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8-氨基酮戊酸(8-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结合CD/5Fc自杀基因系统对结肠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一种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和HSV-TK的融合基因(HyTK基因)的新型腺病毒载体,用于简便、快速地了解自杀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转染效率和提高疗效。方法利用脑炎心肌炎病毒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ribosomeentrysite,IRES),将GFP的cDNA与HyTK真核表达载体重组,构建获得含GFP和HyTK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COS-7细胞,检测其表达后进一步克隆获得含GFP和HyTK基因双顺反子腺病毒载体。结果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和HyTK基因双顺反子腺病毒载体,显示该载体可获得HyTK基因及GFP的良好表达。结论含绿色荧光蛋白和HyTK基因双顺反子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为HyTK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用于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工具及随访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ryCDglyTK,研究癌胚抗原(CEA)启动子是否能控制新型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在CEA阳性结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作用。方法采用PCR、RT—PCR、融合PCR、酶切、连接等技术构建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vvCDglyTK表达载体和分别由CEA启动子和巨细胞病毒(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EAyCDglyTK、pcDNA3.1(-)CMVyCDglyTK表达载体,以磷酸钙纳米为载体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细胞中yCDglyTK基因的表达,并用MIT法检测感染后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结果LOVO细胞在感染以上三种质粒表达载体后均有yCDglyTKmRNA表达,且对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强,Hela细胞在纳米-pcDNA3.1(-)CM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有yCDglyTKmRNA表达,对5-FC的敏感性增强,而在纳米-pcDNA3.1(-)CEAyCDglyTK及纳米-pcDNA3.1(-)C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则没有yCDglyTKmRNA表达,5-FC对其亦无杀伤作用。结论该实验构建的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能使融合自杀基因在CEA阳性细胞中专一性表达,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胞嘧啶脱氨酶融合自杀基因(HSV-TK/CD)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裸鼠骨肉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含TK/CD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MC-63细胞,测定感染效率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前体药物和不同感染复数的自杀基因重组腺病毒作用于瘤细胞,测定细胞A值计算瘤细胞增殖抑制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用流式细胞术和Hochest 33342染色法分析其杀伤机制;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于裸鼠成瘤后将其分为6组(每组8只):PBS对照组(A组);重组腺病毒(Ad)-Lac-Z/GCV+5-FC组(B组);Ad-TK/GCV组(C组);Ad-CD/5-FC组(D组);Ad-TK/GCV+Ad-CD/5-FC组(E组);Ad-TK-CD/GCV+5-FC组(F组)。各组经治疗后观察肿瘤的生长状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含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成功感染MG-63细胞;不同感染复数和不同前体药物浓度下,融合自杀基因系统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单基因作用和双基因相加的作用,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杀伤机制为致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裸鼠实验中,B组与A组比较,肿瘤体积与肿瘤坏死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A、B组相比较,C~F组肿瘤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且E、F组与C、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融合自杀基因HSV-TK/CD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和裸鼠骨肉瘤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含胞嘧部氨酶(CD)基因,胸苷激酶(TK)基因的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为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作准备。方法:构建包含有CD,TK融合基因的重组粘粒,将其与腺病毒DNA末端肽复合物混合后以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人胚肾293细胞株细胞,获取重组腺病毒,并进行鉴定。结果:酶切结果及PCR结果显示,重组粘粒中CD,TK融合基因插入正确,经鉴定所获重组腺病毒带有融合基因,并且无具有复制能力的腺病毒存在。结论:所获重组病毒为E1,E3缺陷型,含有所需的双自杀基因,可进一步用于基因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胸腺激酶(TK)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含自杀基因TK的慢病毒载体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后通过更昔洛韦激活自杀基因使细胞死亡.结果 阳性重组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与预期结果相符,成功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收集含自杀基因的慢病毒,测其效价为2×109TU/ml,达到实验要求.慢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后,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率为96.43%.CCK-8法检测发现,树突状细胞随着更昔洛韦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药物浓度100μ g/ml作用时间48h时,为药物对细胞的最佳杀伤作用时间;更昔洛韦该药物对正常的树突状细胞未发现有毒性作用.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TK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KDR启动子驱动双自杀基因体系对胃癌细胞凋亡和增值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SCG7901胃癌细胞膜型,随机分为4组。治疗结束后,称取瘤重并计算抑瘤率。用电镜和TUNEL法检测双自杀基因体系作用下SCG7901胃癌细胞的凋亡。结果实验组(B组)肿瘤体积逐渐缩小,而对照组(A、C和D组)肿瘤体积逐渐增大。透射电镜下可见实验组出现凋亡细胞,TUNEL法显示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KDR启动子驱动双自杀基因体系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双自杀基因体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胞嘧啶脱氨酶融合自杀基因(HSV TK/CD)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含TK/CD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MG 63细胞,测定感染效率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前体药物和不同感染复数的自杀基因重组腺病毒,计算瘤细胞增殖抑制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用流式细胞术和Hochest 33342 染色法分析杀伤机制。结果含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成功感染MG 63细胞;不同感染复数和不同前体药物浓度下,融合自杀基因系统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单基因和双基因相加的作用 (P<0.05);其杀伤机制为致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结论融合自杀基因HSV TK/CD对骨肉瘤细胞系MG 63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胸苷激酶基因(TK)自杀基因并测定其结构,为该自杀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方法以人类单纯疱疹病毒Ⅰ(HSV1)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出约为1 100 bp TK基因,定向克隆到载体PEGM-T,构建克隆载体。两端分别引入限制性内切酶NotⅠ、XholⅠ酶切位点,经PCR及酶切鉴定初步证实为重组体后,测序认证。结果经PCR、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完成TK基因的构建,同源性高达98.70%,完全具备表达该目的基因的要求。结论成功扩增出TK基因,为继续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西玲  章翔 《医学争鸣》2003,24(22):2110-2112
自杀基因疗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治疗胶质瘤的方法,可分为单自杀基因疗法和融合基因疗法.本对这两种自杀基因疗法的原理及其在治疗胶质瘤中的运用进行综述,并介绍了其临床运用和进一步发展方向.胶质瘤(gn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疗效欠佳.基因治疗(gene therapy)作为治疗胶质瘤的一种新的辅助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自杀基因疗法(suicide genetherapy)是众多基因治疗策略中疗效最明显的一种,也是最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之一.本就近年来胶质瘤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载胞苷脱氨酶-胸腺嘧啶激酶 (colicytocinedeaminase-thymidinekinase,CD-TK)双自杀基因的超声微泡,检测其对肺癌的杀伤效应。方法:制备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观察形态和大小,用碘化丙啶染质粒,观察荧光和计算微泡与基因的结合率。培养肺癌H1299细胞系和建立肺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超声(ultrasound,U)+微泡(microbubble,M)+CD-TK、U+M+CD-TK+5-FC(5- fluorcytosine,5-氟胞嘧啶)、U+M+CD-TK +GCV(ganciclovir,丙氧鸟苷)、U+M+CD-TK +5-FC+GCV 5组,每组1×107个细胞。微泡转染H1299肺癌细胞,24 h后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荧光表达情况,测定细胞GFP转染效果和每组24 h细胞凋亡和周期。体内动物实验,每组6只裸鼠,对照组注射200 μL PBS,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观察微泡的显影,同时在肿瘤部位超声辐照转染基因,每组按实验分组连续腹腔注射5-FC、GCV 一周,每周记录每只裸鼠肿瘤的最长径和最短径,计算并记录肿瘤的体积变化。第5周取裸鼠肿瘤标本。免疫荧光测TdT(TUNEL法)和PCNA的表达,评估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出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无毒前药5-FC和GCV联合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超声微泡治疗效果明显,有促进凋亡[凋亡率(28.45±1.75)%]、抑制增殖作用[S期(61.40±4.3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单药组(5-FC组P=0.002和GCV组P=0.012,对照组P=0.000)。双药联合超声辐照载基因微泡组的肿瘤体积最小、质量最小、凋亡细胞最多、增殖受抑制最明显。结论:无毒前药5-FC+GCV联合微泡载CD-TK双自杀基因能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对肺癌有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杀已经成为国内外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Phillips等[1]对中国1995至1999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研究得出自杀是我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自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于自杀的遗传学病因研究较多,但遗传学研究并未发现自杀的致病基因也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2].脑功能成像技术为研究大脑的高级精神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功能影像学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基因影像学(Imaging Genetics)方法将基因与影像学结合,运用生理影像技术作为表型分析来评价基因的变异情况,从而探讨基因是如何影响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目前对自杀行为的基因影像学研究尚未深入,主要是针对其候选基因多态性的影像学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与自杀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合描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CDglyTK融合基因体系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的重组质粒pLenti6/V5-D-CDglyTK及阳性对照质粒pLenti6/V5-D-GFP在lipofectamine2000介导下转染293FT细胞,包装、扩增后获得病毒颗粒,体外感染MCF-7细胞株,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阳性对照质粒的感染效率并以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前药5-FC,GCV及5-FC+GCW处理,观察该体系对细胞株的杀伤效应。结果 重组体对细胞株的感染率随慢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RT-PCR方法检测发现MCF-7有目的基因CDglyTK的表达。双自杀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的疗效(P〈0.001)。结论 慢病毒为载体有较高的转染效率,MCF-7细胞对前药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双自杀基因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  相似文献   

20.
自杀基因CD、TK的共表达对人肺腺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自杀基因的共表达与单自杀基因单独表达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分别构建了以CMV为启动子,含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和/或大肠杆菌嘧啶脱氨酶(Ecoli.CD)单、双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基因导入细胞,经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克隆。用PCR、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给予前本药物5-氟胞嘧啶(5-flurocytosine,5-Fc)和/或无环岛苷(Ganciclovir,GCV)后,用MTT法测定各围基因组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单、双自杀基因均在GLC-82细胞中稳定表达,双基因转染组对细胞增殖的杀伤及旁杀伤效应高于单基因组。结论 TK+CD/5-Fc GCV的双基因共表达体系较CD/6-Fc或TK/GCV单 基因体系对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