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搭桥术后再缺血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02年7月~2006年2月我院收治下肢动脉搭桥术后移植物闭塞患者21例,男17例,女4例,平均68.2岁;21例患者共行手术35例次:再次下肢动脉搭桥术16例次(45.7%),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手术10例次(28.6%),人工血管取栓同时行股或胭动脉内膜剥脱术6例次(17.1%),3例患者行截肢术(8.6%)。结果35例次手术探查发现移植物闭塞原因以远侧流出道病变(62.9%)和远侧吻合口内膜增生(25.7%)为主。其中13例次术后再次闭塞行手术治疗,但人工血管搭桥术平均再发闭塞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术式。2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7例患者末次行血运重建手术,术后随访6—44个月,平均17个月,未见缺血症状复发。结论下肢动脉搭桥术后移植物闭塞原因以远侧流出道病变为主,再次搭桥手术可作为首选术式,术后缺血反复发作导致截肢。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4例报告广东湛江农垦第二医院(广东524272)张坚,王善堂1一般资料64例病人中平均年龄49±3.4岁,男:女=6.4:1,平均住院43±15.5天,手术率9.5%。诊断标准:①年龄>45岁;②足趾灰冷,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既能尽量截除因血管闭塞而坏疽的肢体,又可使残肢与假肢达到最佳适配的方法.方法 2003年6月至2007年2月期间共收治血管闭塞症所致下肢坏疽患者21例(23肢),参考血管多谱勒和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合患肢坏死平面或皮肤颜色、温度、软组织血供状况选择截肢部位,截肢部位为股骨上端2例(3肢)、股骨中下1/3端5例、胫骨中端和中上1/3端14例(15肢).结果 21例残肢伤口均愈合良好,1例因双残端软组织挛缩致骨外露行残肢修整术,术后14天伤口愈合.结论 截肢部位选择不当既可能引起残端再度坏死、伤口不愈合及骨外露,增加患者再次手术的风险和痛苦,也可能导致过多截除有用肢体和关节,影响日后假肢的正常安装和使用.血管闭塞所致下肢坏疽截肢术不仅要为患者保留存活的残肢,更要保留有功能的残肢.  相似文献   

4.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广泛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广泛动脉硬化性闭塞造成的肢体缺血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5月~2003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自体长段大隐静脉逆转移植重建血供12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4年,术前的肢体冷与麻木、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消失。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大隐静脉逆转移植及动脉搭桥或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及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老龄化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高危因素的不断增多,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therosolerosis obliterams,ASO)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周围血管疾病的首位,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2004-2006年,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65例,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LE)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现阶段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检测手段进行比较。结果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测定可以发现无症状的ASOLE,是评估下肢动脉功能的优良指标;脉搏波速度(PWV)测定适合大样本的筛查,但其测量值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其敏感性低于ABI;动脉弹性指数(ASI)是直接检测动脉结构及功能生物学状态的指标,与PWV有很好的相关性。流量介导的动脉扩张(FMD)是测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指标;脉搏波测量操作简便、无创、结果灵敏、可靠。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解剖学定位准确、能够判定管腔狭窄程度等优势;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可精确判断ASOLE的病变部位和范围,但其固有缺陷也限制了临床应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安全无创,但尚须与其他影像学手段相结合以判断血管病变。微循环检测操作简便快捷、无创或微创、灵敏度高,可用于ASO筛查,但对测量环境的一致性要求较高。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教和筛查及合理选择检测手段,可以提高ASOLE的早期诊断率,对于该疾患的有效防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目前在治疗上多采用血管移植旁路术进行动脉重建。自体大隐静脉是较常用的旁路材料,主要用于腹股沟以远的动脉重建。由于其取材上的独特优势,在人造材料研制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已成为评价其他材料疗效的标准。最早的自体静脉移植试验是由Gluck在1894年报告的,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特点以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科自1998年6月-2002年4月,被延误诊治的1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有间隙跛行,首先以腰椎管狭窄症收治,6例骨科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疗效差。最后被确诊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硬化性闭塞改变,5例介入治疗,3例药物治疗,2例血管外科手术治疗,对治疗均表示满意。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易混淆。老年下肢间隙性跛行的患者,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必须排除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对下肢血管硬化性闭塞症缺乏认识是其被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60岁以下发病率为2.5%,60~69岁为8.3%,≥70岁发病率为18.8%。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已成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是临床上导致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原因,也是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基因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994年Isner等实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严重缺血临床基因治疗以来 ,下肢动脉闭塞的基因治疗范围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扩大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目的基因从最初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至目前许多与血管生长有关的因子。基因转移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系统也有不少改进 ,如应用分子结合体(molecularconjugates)包括一些能与核酸或DNA结合的蛋白或其配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以及基因缝线技术和基因枪等为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实验与临床大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一、治疗范围外周动脉闭塞性…  相似文献   

11.
自 1990~ 1999年收治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肢体坏死 13例 ,用两种方法行截肢术。现将病例分组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3例 ,其中A组 7例 ,B组 6例 ;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5 4~ 71岁 :合并糖尿病者A组 2例 ,B组 3例。脑血栓偏瘫者A组 2例 ,B组 2例。1.2 治疗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截肢术。A组大腿处截肢采用前后等长皮瓣 ,小腿行前短后长皮瓣下做断端肌肉固定。B组大、小腿截肢均采用前后等长皮瓣 ,并行切断肌肉相互缝合固定。术后两组均用抗生素及降血糖药物 ,B组加用扩血管药治疗。2 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静脉动脉化为将动脉血流引入静脉 ,利用静脉途径逆向灌注远端组织 ,使静脉起到动脉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 ,也有用于颅脑、肝脏、阴茎、皮瓣及下肢缩短畸形的报告。一、沿革 利用静脉重建缺血组织的营养已有百年 ,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动静脉直接灌注  190 2年Satrustegul首先用股动静脉直接吻合治疗足趾缺血 ,术后均发生严重肢体肿胀 ,大部肢体坏死。现公认 ,该法不可取。2 .动静脉瘘  1965年Root用月国静脉作动静脉瘘实验 ,并临床应用 6例 ,尚有一定疗效。但术后仅部分血液在逐步克服瓣膜阻力…  相似文献   

13.
肢体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治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静脉动脉化治疗广泛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手术对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有慢性缺血表现的20条下肢行Doppler超声与DSA或MRA检查,确诊为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然后用分解一期静脉动脉化手术对所有患肢进行治疗。结果:术后近期3条截肢。17条患肢阴访6 ̄51个月,其中2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条患肢疗儿理想,症状消失。术后Doppler超声与MRA复查可见动脉血向缺血肢体灌注。结论:静脉动脉化治疗广泛  相似文献   

15.
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对22例(26条肢体)下肢ASO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术后疗效。结果 22例中18例(22条患肢)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置入支架12枚,术中造影血管通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由治疗前的0.35±0.13增加至治疗后的0.70±0.15(P〈0.01)。随访2~18个月(平均10个月),3例患者复发,其中2例再次行介入治疗,1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下肢ASO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重复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脉动脉化手术对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1994年3月至2007年9月对35例(37条)具有慢性缺血表现的下肢行Doppler超声与DSA、CTA或MRA影像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症.根据影像提示的病变部位不同,采用高位深组(13例共14条下肢)或低位深组(22例共23条下肢)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予以抗凝、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复查.结果 术后大部分患肢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溃疡愈合、坏疽足趾截除后创面愈合;术后影像检查表明静脉动脉化术后动脉血可经转流静脉向远端灌注.术后28例(30条下肢)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13.5年.7条下肢行截肢手术,其中近期3条(2条为高位深组),远期4条.结论 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症具有一定疗效,低位深组术式疗效更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道自1991年1月至1994年12月对6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82条患肢),94次手术治疗经验。作者认为。临床表现的严重性、踝/肱指数和动脉造影所见,是手术适应证的依据。适当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因素。作者特别强调通过股深动脉重建血循环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近远端动脉重建的治疗经验。方法:全组18例,男15,女3,平均67.4岁。通过测定踝/臂指数和经皮动脉穿刺插管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一期实施近、远端动脉重建16例,股-胫后动脉旁路转流2例。结果:全组术前平均踝/臂指数0.4,主、髂、股动脉病变33.3%,股、腘、小腿动脉病变55.6%,髂-小腿全下肢动脉病变11.1%。术后病死率5.6%,截肢率11.1%。术后1月,静息痛症状均得到改善,肢端溃疡愈合,踝/臂指数平均值0.94。平均随访22.5月,近端动脉重建畅通率100%,远端动脉重建畅通率80%,踝/臂指数平均0.85。结论: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同时行近远端动脉重建安全、有效。手术成功关键在于动脉重建流人、流出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手术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大幅度上升 ,糖尿病并发的肢体血管疾病也自然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加强糖尿病并发肢体动脉血管疾病的防治力度 ,2 0 0 2年 1 2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国内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血管外科、中医疮疡及病理专家 ,对糖尿病肢体动脉血管闭塞症进行了认真研讨 ,并制定了《糖尿病肢体动脉血管闭塞症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为了加深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特组织这一次专家笔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