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2005年9月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妇科收治的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单纯因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导致手术病理分期由Ⅰ期升至Ⅲa期者6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而同期因肿瘤侵犯子宫浆膜面或附件所诊断的Ⅲa期10例患者中,术后复发3例,因例数较少,未行统计学分析。13例侵及脉管者4例复发,复发率为30.8%,明显高于未侵及脉管者(3/39,P=0.046);复发心者中,68.8%于术后2年内发生。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复发与脉管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有关;单纯因腹腔冲洗液阳性导致的111a期患者预后好于同期别的其他患者。  相似文献   

2.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Y  Zeng SY  Wan L  Ao M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5):352-35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首治为手术治疗的6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5.6%,36/638)患者发生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为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子宫浆膜浸润(P均<0.05),而年龄、脉管浸润、宫颈浸润与卵巢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病理分级.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高分化、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元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年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中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与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在评价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1992年1月~2000年1月我院收治临床分期Ⅰ-Ⅱ期的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及随访。结果 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者23例(20.4%),其中4例(17.4%)死于术后复发;90例阴性的患者中,13例(12.56%)死于术后复发,Cox回归分析显示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无显著性(P=0.9516);23例阳性患者中,6例(26%)为不良病理类型,9例(39%)有深肌层浸润,5例(21.7%)宫颈受累,5例(21.7%)有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与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 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不能独立作为评价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与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有关的高危因素有不良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以及是否增加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11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行单纯分段诊断性刮宫71例(分段诊刮组),行宫腔镜检查后再行分段诊刮42例(宫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诊断、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符合率,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并同时分析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灶分布、附件转移等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结果:宫腔镜组42例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97.62%(41/42),高于分段诊刮组的病理诊断符合率83.10%(5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腹腔冲洗液阳性率28.57%(12/42),高于分段诊刮组的阳性率25.35%(18/7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阳性与宫腔病灶范围大小有关(P<0.05),与附件转移、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优于单纯分段诊刮,并且不增加腹腔冲洗液阳性率。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与宫腔病灶范围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6.
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1999年9月间收治的4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1)41例患者,Ⅲ期30例,其中Ⅲa期15例(36.6%),Ⅲb期3例(7.3%),ⅢC期12例(29.3%),Ⅳ期11例(26.8%)(均为Ⅳb期);子宫内膜样腺癌30例(73.2%),腺鳞癌5例(12.2%),浆乳癌5例(12.2%),透明细胞癌1例(2.4%);单纯手术2例,单纯放疗3例,单纯孕激素治疗1例,综合治疗35例;死亡17例,5年生存率35.4%。(2)Ⅲ期患者中,Ⅲa期复发3例,死亡2例,5年生存率65.6%;Ⅲb期盆腹腔复发1例(死亡),Ⅲc期复发转移8例,均死亡,5年生存率14.5%。(3)Ⅳ期患者中,盆腹腔复发3例,肺转移5例,死亡6例,3年生存率 27.7%。(4)子宫外多处癌灶22例,其中复发转移16例,死亡14例,占全部死亡的82.4%。结论 子宫内膜癌Ⅲc期预后明显差于Ⅲa期,子宫浆膜受侵、子宫外多处癌灶、宫旁组织受侵犯、宫旁淋巴管或血管有癌栓及淋巴结癌转移仍是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Ⅳ期患者易盆腹腔复发和肺转移,预后更差,晚期子宫内膜癌应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Ⅰ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Ⅰ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Ⅰ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均行术中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对与腹腔细胞学阳性相关的因素,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对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3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0例(9.5%)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腹腔细胞学阳性与多个子官内高危因素包括病理类型(P=0.013)、手术病理分期(P=0.000)、肌层浸润(P=0.012)、脉管浸润(P=0.012),以及多个子宫外转移危险因素包括子宫浆膜层侵犯(P=0.004)、宫颈受累(P=0.016)、附件转移(P=0.000)和大网膜转移(P=0.000)明显相关,而与病理分级(P=0.152)、淋巴结转移(P=0.066)无明显相关性.(2)3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0%和85.5%.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细胞学阳性及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脉管浸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0例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中,无高危因素患者的3年生存率和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高于有高危因素者(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腹腔细胞学阳性是影响晚期(Ⅲ~Ⅳ期)子官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结论 腹腔细胞学阳性与多个子宫内高危因素和子宫外转移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是影响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腹水细胞学检查应继续作为全面分期手术的步骤之一,并将结果单独进行报告,是十分有必要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Methods The records of 315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who were operated at Cancer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December 2008 were reviewed.Peritoneal cytology were performed and diagnosed in all patients.Factors related with peritoneal cytology were analyz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Log-rank test and Cox regression test wa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prognosis,respectively.Results (1) Peritoneal cytology were positive in 30 (9.5%) patients.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 was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subtype ( P = 0.013 ), stage ( P = 0.000 ), myometrial invasion ( P =0.012), 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 P = 0.012 ), serosal involvement ( P = 0.004 ), cervical involvement ( P = 0.016), adnexal involvement ( P = 0.000), and omental involvement ( P = 0.000), with no association with grade ( P = 0.152 )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 P = 0.066 ).( 2 ) Three-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were 93.0% and 85.5% ,respectively.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 surgical stage, pathological subtype, myometrial invasion, grade, and 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worse prognosis by univariate analysis ( P < 0.05 ), while only surgical-pathology stage and myometrial invasion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 P < 0.05 ).For 30 cases with 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 the patients with no high risk factors shown significantly prognoses better than those with any risk factors.The results shown that for patients with late stage (stage Ⅲ - Ⅳ ) endometrial cancer with 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worse OS and PF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 P = 0.006).Conclusions 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 was associated with serosal involvement, cervical involvement, adnexal involvement, omental involvement, and late stage.Therefore, peritoneal cytology should be performed and reported separately as a part of full surgical staging procedure.  相似文献   

9.
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细胞学作为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子宫内膜癌的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发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细胞学正常68例(66.1%)、可疑9例(8.7%)、恶性26例(25.2%)。阴道细胞学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分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明显相关(P<0.05)。恶性阴道细胞学多见于非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晚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比正常阴道细胞学者高6.2倍。阴道细胞学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大网膜转移和腹腔细胞学阳性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恶性阴道细胞学可望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外转移的指标,是一个不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全量放疗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1998年收治的2 6例全量放疗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的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计算5年生存率、分析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患者采用体外放疗合并腔内放疗,体外照射总量4 0~6 0Gy ,腔内照射总量36~4 2Gy。停放疗后8~16周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结果:2 6例总的5年生存率5 7.9% ,平均手术时间135分钟,平均出血量2 4 2ml,无手术副损伤。局部复发2例(7.6 9% ) ,远处转移4例(15 .38% )。结论: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全量放疗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0岁(老年妇女)和6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2000~2010年广东省62家医院确诊子宫内膜癌者10 081例,选取其中手术病理资料较完整者9437例,按年龄分为≥60岁(1774例)和60岁组(7663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60岁组和60岁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5±5.4)岁和(49.6±6.8)岁。≥60岁组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比例高于60岁组(P0.05)。≥60岁组的Ⅱ型子宫内膜癌、G3、p53阳性、淋巴脉管间隙受累、深肌层浸润和腹水细胞学阳性比例高于60岁组(P0.05);而PR阳性比例低于60岁组(P0.05)。两组的ER阳性、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具有典型的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表现,病理危险因素多,更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I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I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I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宫腔镜检查是否增加子宫内膜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224例,其中经分段诊刮诊断184例,经宫腔镜诊断40例.比较两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并同时分析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灶分布、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等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结果:经宫腔镜检查的40例患者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25.00%)高于经诊刮诊断的184例患者的阳性率(21.7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与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但与病灶分布(弥漫型)、临床分期晚(Ⅱ期以上)有关(P<0.05).经宫腔镜检查和经分段诊刮诊断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在以上各因素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并未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经宫腔镜检查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同诊断性刮宫诊断者一样,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晚、病灶分布弥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接受多种方法治疗的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并发症和生存情况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选择1994~1998年间,因子宫内膜癌而经腹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腹腔细胞学检查、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2例。盆腔淋巴结包括髂外、髂内血管、闭孔神经以上区域的所有淋巴组织;腹主动脉淋巴结为从血管分叉到十二指肠区域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的淋巴组织。平均切除的盆腔淋巴结数18个,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个。盆腔淋巴结转移者予全盆腔放疗,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获盆腔烟囱野放疗。均加行卡铂AUC5和紫杉醇化疗6个疗程。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分析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式子宫全切术对Ⅰa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与经腹手术相近,其不足主要有无法充分暴露腹腔、无法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双附件切除难度较大及无法行淋巴结活检。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LAVH)可克服单纯阴式手术的这些局限,使住院时间及费用降低。对LAVH与经腹子宫全切术(TAH)用于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行了比较。 32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其中69例(22%)行LAVH,251例(78%)行TAH。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Ⅰ期LAVH91%,TAH80%,病理分级1级LAVH83%,TAH63%。根据肿瘤分级及浸润深度决定是否行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宫腔镜检查对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结果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其用于Ⅱ型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确诊为Ⅱ型子宫内膜癌的8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其术前诊断方式,分为宫腔镜检查组(32例)和传统诊刮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腹腔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评价宫腔镜检查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癌细胞腹腔播散的影响;分析术前不同诊断方式对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累及附件及淋巴转移及治疗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诊刮组与传统诊刮组的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为37.5%(12/32)和17.3%(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8,P=0.036)。宫腔镜检查组与传统诊刮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6.8%和69.2%,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50.7%和67.9%;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曲线和无进展生存曲线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9;P=0.424)。结论:宫腔镜检查用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可增加癌细胞腹腔播散的风险,但对其长期生存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保留卵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ISI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截至2016年9月。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相对危险度RR(95%可信区间)进行分析,包括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子宫浆膜层浸润、腹水细胞学、淋巴脉管浸润、血清CA125水平和宫旁浸润等。结果:初检文献124篇,最终纳入8篇。Meta分析结果示,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组织学分级(G3)(RR=2.09,95%CI为1.35~3.23)、盆腔淋巴结转移(RR=4.46,95%CI为3.09~6.45)、深肌层浸润(RR=3.02,95%CI为2.00~4.54)、宫颈浸润(RR=2.77,95%CI为1.83~4.20)、子宫浆膜层浸润(RR=16.93,95%CI为8.38~34.22)、腹水细胞学阳性(RR=4.16,95%CI为2.84~6.11)、脉管浸润(RR=2.03,95%CI为1.11~3.69)、血清CA12535U/ml(RR=3.27,95%CI为2.22~4.81)、宫旁浸润(RR=7.37,95%CI为3.89~13.97)。结论:约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高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子宫浆膜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脉管浸润、血清CA125水平35U/ml和宫旁浸润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选择保留卵巢应谨慎,应告知卵巢转移的潜在风险,充分做好术前及术中评估,如无高危因素,可考虑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 ,CK)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 2 98枚中CK的表达。结果 :(1)在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强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为 10 0 %。在Ⅰ、Ⅱ、Ⅲc期无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弱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4 .5 %、15 .1%和 16 .4 % ,3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在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淋巴管浸润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及其他预后因素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 3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 )对子宫内膜癌的诸预后因素如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淋巴结中CK表达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唯一相关因素。结论 :在无转移淋巴结中 ,CK表达与淋巴管浸润有关 ,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探讨L1CAM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表达,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者45例(15.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1CAM表达阳性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淋巴结受累、组织分化差、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宫颈间质浸润及年龄大于65岁密切相关(P0.05),而与深肌层浸润(50%或以上)、肿瘤直径2cm以上、体重指数等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1CAM阳性、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非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层浸润≥50%及腹膜细胞学检查阳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P0.05);而将L1CAM表达阳性作为独立变量分析,其与中危组和高危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L1CAM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侵袭转移、腹腔外复发和低生存率密切相关,但L1CAM表达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预后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FIGO新分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FIGO于1988年修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以前判定分期是在治疗前,新分期在术后决定外科期别,是个明显不同点。子宫内膜癌FIGO新分类(1988年)见下表。Ⅰ期癌限局在子宫体,Ⅱ期癌累及子宫体及宫颈,Ⅲ期癌扩展至子宫外但未超出盆腔,Ⅳ期癌超出盆腔。这些与旧分类无大区别。但新分类又附加组织分化程度、决定内膜癌预后因素的肌层浸润深度、有无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等的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各期的亚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