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外循环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临床及科研中的应用价值,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体外循环(CPB)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差异表达基因,为CPB炎性反应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CPB开始、CPB结束即刻抽取患者动脉血,分离PBMC,用BD Atlas^TM cDNA Expression Arrays表达谱基因芯片对比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将基因芯片技术成功应用于CPB研究,并得到CPB前后PBMC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谱,其中自细胞介素-6(IL-6)和Wnt5a差异表达较明显,但半定量RT—PCR验证结果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888,0.135)。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CPB后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中有一定应用价值;表达谱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出了CPB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CPB引起的炎性反应及其他病理生理反应;PBMC可能不是CPB中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强直性脊柱炎炎性骨破坏中的作用和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健康对照者之间的差别,并研究补肾强督方治疗前后两者的变化。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16~45岁,平均(30.8±8.8)岁;病程0.5-10年。经补肾强督方治疗3个月后,做自身前后对照,并设立健康对照组20例,常规分离血清和PBMC,将PBMC用PHA/PMA刺激后收集上清,应用RT-PCR检测PBMC的MMP-9和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ELISA检测血清和细胞上清中MMP-9和TIMP-的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血清中MMP-9和TIMP—1浓度明显升高,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P-9和TIMP-1浓度显著降低:经PHA/PMA刺激后,患者治疗前的PBMC表达MMP-9和TIMP-1mRNA水平明显上调,细胞上清液中MMP-9和TIMP-1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PBMC表达MMP-9和TIMP-1mRNA水平明显下调,细胞上清液中MMP-9和TIMP-1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的PBMC表达和释放MMP-9和TIMP—1增强:补肾强督方可以显著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MMP-9和TIMP-1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患者尿液单个核细胞分布与CD44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尿液单个核细胞(UMC)测定在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9例患者的尿液进行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诊断IgAN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14~43岁;4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留取尿液50ml,1500r/min离心10分钟,PBS中洗涤3 次,制成悬液;每个小管中加入悬液50μl,加10μl荧光标记的单个核细胞单克隆抗体,混匀,4℃孵育30分钟,PBS洗涤2次后加入溶血素1ml,加150μg固定液,洗涤3次后待测;少量肾组织在研磨后按照上述方法制成肾组织单个核细胞悬液。采用Bacton Dickenson公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炎性因子分泌及自身凋亡状态,以及雷公藤甲素(TP) 对其调节的相关机制。 方法 取IgAN患者(n=29)及健康人(n=16)外周血,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硝酸还原酶法(Griess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表达情况。体外培养IgAN患者PBMC,以不同浓度TP刺激PMBC,四唑盐比色间接法(MTT)检测TP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根据MTT结果,分别分为IgAN患者PBMC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10 mg/L,促细胞分裂原)模型组和PHA(10 mg/L)+TP(12.5 μg/L、25 μg/L)处理组。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NF-α、IL-6的分泌情况;Griess法检测上清液中NO含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PBMC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9、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IgAN患者血浆TNF-α[(131.57±50.61) ng/L比(30.24±18.93) ng/L,P < 0.01],IL-6[(76.36±25.21) ng/L比(35.08±16.59) ng/L,P < 0.01]和NO[(46.36±12.93) μmol/L比(26.61±10.87) μmol/L,P < 0.01]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BMC凋亡率亦显著高于健康人[(16.88±5.66)%比(8.67±3.87)%,P < 0.01]。TP可抑制IgAN患者PBMC分泌 TNF-α、IL-6 和NO,诱导其凋亡;也可抑制Bcl-2表达,增加Bax、caspase-9、caspase-3表达。 结论 IgAN患者体内PBMC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并且凋亡率增高。TP能有效抑制IgAN患者PBMC的炎性活化状态,并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改变Bcl-2蛋白家族抗凋亡因子和促凋亡因子平衡而诱导IgAN患者PBMC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有或无HBV感染证据组中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 常规分离78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组全血中的PBMCs,提取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BMCs中的HBV DNA和HBV cccDNA;进行PBMCs的培养,孵育72 h后,收集PBMCs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PBMCs的增殖活性.结果 PBMCs中HBV cccDNA阳性的患者组,其PBMCs产生IFNγ水平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PBMCs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结论 HBV感染PBMCs可能是HBV感染后机体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失衡,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形成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已知微小RNA(miRNA)差异表达.方法 分别构建1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9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小RNA文库,并运用新一代高通量Solexa测序技术,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已知miRNA的检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进一步验证部分差异miRNA表达.结果 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对照组中小RNA文库中,共获得小RNA总量分别是7511 859和10 178 958,比对上基因组部分小RNA分别是6052911 (80.58%)和8 476 243(83.27%);已知miRNA分别是267和231个,通过miRNA差异性分析,129个上调miRNA和28个下调miRNA,其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PCR进一步验证了let-7b-3p、miR-146a-5p、miR-155-5p、let-7g-5p和miR-323a-5p差异表达水平与Solexa测序结果相似趋势.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的差异表达,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特征,探索机体抗梅毒免疫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全基因组高通量的Illumina测序技术,对4例二期梅毒患者和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行数字基因转录组分析。后行实时PCR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较,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78个,其中有16个免疫应答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7(TNFRSF17)、IL-17C、IL-21、IL-31受体A(IL-31RA)、C-X-C配体10(CXCL10)、趋化因子配体1(CCL1)等炎症因子和相关受体、CD4+T细胞激活标志CD38、Fc类吞噬性受体(FcγR1A、FcγR3B)以及补体(C2、SERPING1)等均显著上调。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多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分子参与机体系统性抗梅毒应答。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是指一群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单个核白细胞,主要指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等免疫活性细胞。HBV属嗜肝DNA(deoxyribonucleicacid,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组织,但在肝外组织和细胞中也发现了HBVDNA及其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9.
我们以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重组人RANTEs(rhRANTEs)刺激后PMNc的增殖反应和淋巴细胞表型变化,以及PDTc和cTLA4Ig对免疫活化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40及CD40配体(CD40L)分子在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及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初发活跃期及13例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面CD40及CD40L分子的表达.结果初发及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0分子(25.94±10.10)%及(27.34±12.94)%,均较正常对照组(13.99±5.26)%明显升高(P<0.001);初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0L分子(1.74±1.66)%较正常对照组(0.91±0.39)%亦明显升高(P<0.05).初发与复发活跃期SLE患者之间比较PBMC表达CD40及CD40L分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PBMC存在CD40及CD40L分子的异常表达,提示CD40及CD40L分子在SLF患者T、B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及SL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为破骨细胞样细胞阳性率。方法将人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在地塞米松、1,25(OH)2D3和M—CSF的存在下,在盖玻片和骨磨片上与UMR106细胞共同培养20天,对照组除不与UMR106共培养外,其余条件与实验组相同。结果在培养20天后,实验组电镜检查发现有多核巨噬细胞形成,有伪足,骨磨片上有骨吸收陷窝形成,盖玻片上有TRAP染色阳性细胞形成,其细胞阳性率约为3%,对照组没有TRAP阳性细胞形成。结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1,25(OH)2D3和M-CSF的存在下,与UMR106细胞共同培养有TRAP阳性细胞形成,其细胞阳性率约为3%,提示可能在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较早阶段就决定了哪些细胞能被诱导成为OLC。  相似文献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细胞外基质降解代谢中的重要的酶系,它的表达及活性改变在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检测血清MMPs水平变化可预测和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应用干预措施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筛选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与肾小球组织的差异基因,筛选诊断DN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的靶向基因。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GSE142153中提取DN患者和健康人PBMCs基因表达数据,从GSE30528芯片中提取DN患者和健康人肾小球基因表达数据,采用GEO在线分析软件GEO2R和Excel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DN患者的PBMCs中有201个差异表达基因,肾小球组织中有845个差异表达基因。PBMCs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DN肾脏炎症反应。肾小球组织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肾系统发育。两个组织中有以下基因同时差异表达,分别是EMP1、MAFB、GADD45A、ATF3、RASL11B、F3、CCR2、TLR7、EGF、TIPARP、P2RY14、CD24、IGKC、DACH1。其中TLR7、CCR2、CD24、EGF、ATF3、MAFB、GADD45A、F3基因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细胞外基质降解代谢中的重要的酶系,它的表达及活性改变在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检测血清MMPs水平变化可预测和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应用干预措施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类清道夫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36(CD36)在膝骨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膝骨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BMC表面CD36相对荧光强度,比较2组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2组炎性细胞因子、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川芎嗪对活动期、静止期狼疮肾炎( L N)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 B M C) 白细胞介素12( I L12) 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地塞米松(10 - 5 mol/ L) ,川芎嗪(33 μg/ml) 对 L N 患者 P B M C 培养,以正常人为对照,分别采用 E L I S A 法和半定量 R T P C R 法检测细胞上清液及细胞 I L12 和 I L12 P40 m R N A 表达。结果 L N 活动期、静止期较正常对照组 I L12 蛋白、基因水平明显增高( P < 0 .01) 。地塞米松明显抑制狼疮肾炎 P B M C I L12 表达( P < 0 .01) ,而川芎嗪仅对活动期狼疮肾炎 P B M C I L12 表达抑制明显( P < 0 .05) ,两种药物对正常人对照 I L12 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 P > 0 .05) 。结论 狼疮肾炎 I L12 表达水平增高,这与 P B M C 处于异常活化状态有关;地塞米松、川芎嗪下调狼疮肾炎 I L12 表达,提示它们通过免疫调节直接抑制了活化的狼疮肾炎 P B M C 表达 I L12  相似文献   

17.
进展作一综述,并为DN的相关药物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弄清尿毒症状态或环境是否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IL-1β、TNF-α与IL-6基因表达。方法 选择了7名规律性铜仿膜血透患者、11名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与细胞原位杂效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β、TNF-α、IL-6的基因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中IL-1β、TNF-α、IL-6的表达检测不出,尿毒症非透析患  相似文献   

19.
细胞外基质增殖在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主要慢性并发症,病理特点是肾脏高灌注,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积聚,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功能紊乱。DN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障碍或遗传因素。但不论其机制是什么,DN病人均出现了ECM的生化和结构改变。因此对ECM的研究可提高对DN发病机理的认识,对DN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对ECM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主要综述DM状态对ECM的影响和ECM与DN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