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亚型,异质性B细胞中度~高度恶性淋巴瘤,大肿瘤性B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Pokemon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okemon蛋白和p53、Be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okemon和p53、Bel-6在DLBCL中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中的表达.结果:Pokemon在50例DLBCL和10例RLH中的表达分别为35例(70.0%)和1例(10.0%),Pokemon在DLBC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RLH中的表达(P<0.01);Pokemon在20例GCB(Gernlinal Center origin ofB-cell)型(12/20,60.0%)和30例non-GCB(non-Geminal Center origin of B-cell)型DLBCL患者中(23/30,76.7%)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在GCB型DLBCL中的表达率(5/20,25.0%)明'显低于在non-CCB型DLBCL中的表达率(16/30,53.3%),P<0.05;35例Pokemon阳性DLBCL中p53阳性18例、Bel-6阳性16例,而在15例Pokemon阴性DLBCL中p53阳性3例、Bel-6阳性2例,在DLBCL中Pokemon表达分别与p53和Bcl-6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okemon在恶性程度较高的non-GCB型的表达率较GCB型有更高趋势.Pokemon的阳性表达与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提示Pokemo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共同参与了DLBCL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存在Pokemon-p53细胞转化通路在DLBCL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大B 细胞型淋巴瘤73 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智  宋艳  苏勤  张询 《肿瘤防治研究》2008,35(11):796-799
 目的 探讨CD10 、CD30 、CD138 、Bcl26 及Mum21/ IRF24 与弥漫性大B 细胞性淋巴瘤(DLBCL) 的分子亚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3 例DLBCL 进行HE 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随访所有患者 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单因素分析,Bcl26 和Mum21 的表达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 P 值分别为 0. 028和0. 001 。CD138 阳性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按Hans 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GCB 型19 例 (26 %) ;non2GCB 型54 例(74 %) ,两型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Chang 标准分为4 组: A 组5 例 (6. 9 %) ;B 组29 例(39. 7 %) ;C 组29 例(39. 7 %) ;D 组10 例(13. 7 %) 。其中B 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D 组患者最差,C 组预后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DLBCL 中,Bcl26 、Mum21 阳性患者预后好;CD138 的表达 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MYC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与BCL-2、BCL-6基因异常的关系。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FISH技术对194例DLBCL的MYC、BCL-2、BCL-6基因异常情况进行检测,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及Ki-67等蛋白标记物, 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果   在164例MYC基因异常为38例(23.17%), 其中基因易位9例(5.49%), 基因扩增29例(17.68%); 同时存在MYC和BCL-6基因易位有2例, 未发现MYC和BCL-2同时易位或三者同时易位的病例; 资料完整(同时获得三种基因FISH结果) 的159例病例中, MYC基因扩增28例(17.61%) 与BCL-2基因扩增38例(23.90%) 呈显著正相关(r=0.291 6, P=0.000 4);MYC基因易位病例Ki-67高表达率(5/8, 62.50%) 明显高于非MYC基因易位病例(33/149, 22.15%, P=0.027 7), 2例MYC和BCL-6同时易位的病例均为Ki-67高表达, MYC基因扩增与Ki-67高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有关MYC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改变除基因重排外, 还有基因扩增等活化方式, 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尚缺乏了解,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患者生存情况,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WHO(2001年)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 按Ann Arbor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例,Ⅳ期2例.5例有随访资料,随访截止时4例生存,最长生存时间65月.形态学变型5例为中心母细胞型,1例为免疫母细胞型.免疫分型结果6例均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型.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低,3例肿瘤细胞呈Bcl-2蛋白阳性表达.结论 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对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为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其预后和临床分期、免疫组化分型、治疗方案有关.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的几项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的R-CHOP+X临床试验均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EphA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2例DLBCL及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中位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8.3%(42/72),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的2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蛋白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而与性别、年龄、B症状、LDH和IPI均无关(P>0.05)。全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5.5和22.0个月, LDH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仅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期、EphA2蛋白表达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EphA2蛋白在DLBCL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EphA2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ema,DLBCL)在形态学、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反应上都表现出异质性,明确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根据免疫表型分组,DLBCL分为GCB组和非GCB组,GCB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非GCB组,其分组的准确性甚至优于基因检测;相关免疫表型如bcl2、 bcl6对于不同组的预后影响不同,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减少了细胞来源和相关免疫表型对于预后的不良影响。特定转录因子可以作为预后预测因子,如FOXP1阴性组预后好于阳性组、LMO2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高生存率等。抑制PI3K/AKT通路可使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且pAKT阴性组预后较阳性组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XP1)低表达组预后较好;而在GXP1低表达组中,ABC转运体MDR1低表达组预后明显好于高表达组。此外,EB病毒感染、骨髓浸润的一致性、肿瘤大小、肿瘤血管形成均同预后有关,都有可能作为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许多患者应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之后发展为复发和难治性的DLBCL,而一旦发展为复发难治性的DLBCL,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则收效甚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抗体-药物偶连物(ADC)治疗和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等。本文现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陶  周立强 《癌症进展》2006,4(5):384-39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亚型在临床表现、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观察到的遗传学改变主要集中在BCL6,BCL2,cMYC,FAS(CD95)的突变和体细胞超突变的异常上。虽然CHOP方案化疗能够治愈部分DLBCL,但完全缓解率仅为45%~55%。强化化疗方案或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某些患者的长期生存,最突出和一致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长期生存效果则是随着抗CD20单克隆抗体药物与化疗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短疗程化疗联合受累野局部放疗(IFRT)是治疗局限期(Ⅰ~Ⅱ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重要方法,但对于放疗的价值,目前存在争议。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虽然使部分患者有可能被治愈,但依然有患者面临死亡。于是,研究者努力尝试通过提高化疗剂量密度或强度来提高患者的生存,但对老年患者,则试图减少剂量或使用毒性低的药物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另外放射免疫疗法、生物靶向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OF REVIEW: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is the most common lymphoma subtype, characterized by marked clinical and biologic heterogeneity.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together with new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 role in determining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biomarkers predictive of outcome. Despite these technical advances, much confusion exists in the literature as to what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biomarkers for determining patient outcom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highlight rece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novel biomarkers in DLBCL and how these might be incorporated into current risk-adjustment models for prognosis. RECENT FINDINGS: Microarray gene expression analyses have revolutionized our approach to biomarkers in non-Hodgkin lymphomas. Thousands of genes can now be simultaneously analyzed for individual patients, creating a wealth of new data. This has resulted in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biolog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outcome predictors. Monoclonal antibody reagents for some of these biomarkers already exist, allowing for their rapid validation at the level of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otential clinical translation. SUMMARY: A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LBCL is a current reality, and together with routine morphology, immunophenotype, and molecular cytogenetics, has allowed us to more accurately subclassify DLBCL and determine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The time is right to begin to consider how these novel biomarker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current prognostic models to move beyond the clinically ba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相似文献   

13.
1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现阶段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的联合应用已显著改善了DLBCL的预后,约50%的DLBCL可以治愈。然而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对于难治、复发的DLBCL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基因表达谱(GEP)的运用以及对淋巴瘤细胞内活化信号途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很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来那度胺作为免疫调节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其不仅能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通过炎症因子、NK细胞、调节T细胞等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多项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来那度胺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治疗中也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对初诊还是复发/难治DLBCL患者,来那度胺单药或联合R-CHOP等方案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述来那度胺在治疗DLBCL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0例年龄大于65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观察影响疗效及总生存率的各种变量,分析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结果:16例病人接受治疗,4例病人未接受治疗。接受治疗的16例病人2年生存率为40%,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其中分期早、白蛋白高、IPI值2分以下、完成治疗的病人2年生存率高、预后好。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感染、有无完成治疗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因素。结论:感染是导致生存率下降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死亡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bcl-2/IgH基因重排是B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易位,以bcl-2/IgH基因重排为克隆标志开展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对疾病的分期,疗效评价,化疗方案的确定,预后判断,复发监测和移植物净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有效、敏感、准确、快速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且从定性逐步发展到定量,为临床工作进入量化阶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bcl-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40例)淋巴结组织液,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定量检测其BCRP mRNA的表达,同时将患者标本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和链霉菌素生物素技术(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bcl-2蛋白表达。结果 40例DLBLC患者的bcl-2与BCR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 %(24/40),37.5 %(15/40),不同临床分期的DLBCL患者,BCRP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6,P<0.05)。bcl-2、BCRP表达阳性组有效率低于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18,P<0.05;χ2=6.5541,P<0.05);bcl-2和BCRP表达均阳性与均阴性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63,P>0.05)。结论 BCRP可能在DLBCL的原发多药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化疗疗效的评估及提示疾病转归;bcl-2在DLBCL中的表达对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bcl-2和BCRP基因对评价DLBCL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