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例 1.田某某 ,男 ,2 6岁 ,农民 ,于 1994年 7月 2 3日就诊。患者近 2周来 ,饮食减少 ,右胁肋胀满 ,厌食油腻 ,恶心 ,四肢乏力 ,形体消瘦。检查 :周身皮肤及眼巩膜黄染 ,小便色黄 ,肝肿大肋下约 2 cm;化验 :TTT:7单位 ,SGPT:2 0 0单位 ,两对半 (- )。诊断 :急性黄疸型肝炎。初诊 :面色萎黄、巩膜及周身皮肤黄染、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右胁肋及腹部胀满、大便稀、小便色黄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黄腻 ,脉象细弦。证系肝脾失和 ,湿热内蕴 ,宜舒肝和胃、利湿清热 ,茵陈蒿汤加味施治。处方 :茵陈 30 g、栀子 12 g、大黄 6 g、板蓝根 15g、柴胡… 相似文献
3.
目前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为数极少。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单味大黄治疗肝炎有一定的疗效。历史上单味大黄治疗黄疸最早记载于宋朝《太平圣惠方》中。 1.治阴黄(为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身面尽黄,但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也)。患者有眼睛黄、汗染衣、涕唾黄色。方为:川大黄五两,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曝干。右付药,椿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一钱,日三四服,当要大小便微利,为效。 2.治内黄(由热毒之气,在于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于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名为内黄也)。身体面目皆黄,宣服此方:川大黄一两(?)。左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3.治诸黄。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 相似文献
4.
笔者1986年至1992年间,应用菌陈蒿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100例,经过观察发现大黄使用与否直接关系着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根据1978年病毒性肝炎会议关于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参照1984年南宁会议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本文统计了资料较全面的100例门诊病例,均符合其诊断标准。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6岁70例,6~10岁28例,10~14岁2例;其中黄疸型82例,占82%,无黄疸型18例,占18%。 相似文献
5.
6.
精制大黄片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元月上海市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我们采用自制的精制大黄片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208例,其中100例与用复方西药治疗的100例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证明精制大黄片对改善症状、体征及消退黄疸速度等方面均较复方西药快。同时我们又进一步做了药理学研究,现一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因于湿热郁结,邪元出路,瘀而发黄。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两大法则为主。如湿重于热者,应以利湿为主,清热为辅,如茵陈五苓散等。若热重于湿者(无表里证)可用栀子柏皮汤,里实不大便有腹满症状者可用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等。多在1—2周内黄疸消退,体征改善,肝功能恢复,如湿热两盛可用加减甘露丹之类。 相似文献
8.
据焦东海氏等报道,鉴于目前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为数不多,尤其是单味有效药物极少,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单味大黄治疗肝炎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较好。焦氏等指出,单味大黄治疗黄疸最早见于宋朝《太平圣惠方》,该书载,对阴黄、内黄,以及诸黄之症,均采用单味川大黄予治。但后来这一方法逐渐被大黄的复方所代替,近年来,这一传统方法又被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邓琪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5)
大黄是中医临床上最常中药,最近研究和临床应用证明大黄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消炎抑菌,利胞通便等功效,目前作为单味中药、复方中成药及中药已广泛用于治疗许多疾病,笔者用生大黄联合常规保肝药治疗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1992年3月~1992年9月收治的住院病人,诊断标准符合1990年上海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为31.9±8.5岁。甲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17例,甲与乙型肝炎重叠4例,戊型肝炎3例,血清病原学… 相似文献
10.
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组成。主治实热内结,腑气闭塞,胃失和降,冲逆而上,食已即吐者。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肠实热,火邪上冲所致的目痛、鼻衄、口疮、牙痛、呃逆等症,疗效显著,兹将验案选录如下: 一、目赤肿痛丁××,男,32岁,农民,1965年11月10日就诊。五天前左目内眦色赤而痛,次日右目随之红痛,服黄连、防风、羌活、菊花、蝉蜕等药,其痛加剧,两目血丝团满,眼睑焮肿难睁,口渴饮冷,大便三天未解,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证属脾胃积热,上蒸于目。法宜荡涤实热,解毒散淤。用大黄甘草汤加谷精草、野菊花各15克,赤芍9克,服三剂,大便通畅,目痛消失,仅有少量血丝未散,视 相似文献
11.
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 ,“食已即吐者 ,大黄甘草汤主之”。原治胃肠实热、大便即吐结 ,胃热上冲所致的呕吐。余在临床上推而广之 ,治疗幽门痉挛、顽固性呃逆、老年人便秘、脓毒败血症、产褥热、禁口痢、大叶性肺炎等 ,凡因胃肠热结、热毒壅盛者 ,无论有无便秘 ,放胆用之 ,皆有异功同曲之妙。今摘录 4例 ,供同道参考。1 病例一李某 ,女 ,4 8岁。 2 0 0 1年 3月 5号因家务事与儿媳口角时 ,呃逆忽作。曾用镇静剂、解痉剂治疗罔效。针天突、内关、足三里等穴 ,呃逆暂止 ,起针 10分钟又作。寝食难安 ,苦不堪言 ,改服中药治疗。医者以为呃…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用生大黄、芒硝为基本方,治疗20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颇为满意,现介绍如下。基本处方:生大黄9~15克,芒硝9~15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后口服,每天1剂,日服1~2次。 相似文献
13.
一、乙型肝炎合并急性肾炎高××,女,15岁。1986年9月15日诊。患“乙型肝炎”三月余,经治未愈。近一周来咽喉疼痛,面目浮肿,小便短少色黄,恶寒发热,脘腹痞满,四肢倦怠,咳嗽痰稀色白。查目窠浮肿,白睛微黄,咽红,乳蛾轻度肿大,舌尖边红,苔薄白,根部略厚,脉浮缓,肝功 相似文献
14.
15.
王伯祥治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张三因学说,尤重视毒邪为病王老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3种学说,即毒邪学说、正虚学说、瘀血学说,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正气不强则毒邪难却,毒邪不去则正气难扶,郁不解则血难通,血不行则气必滞。这三者... 相似文献
16.
17.
1肝病利胆,肝胆并举肝炎患者引起胆系病理改变,临床并不鲜见。因为从生理上讲,肝胆之间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而肝主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排泄,故有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之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胆互病。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易并发胆道感染,其机理一是与肝炎病毒侵犯胆系有关,二是由于肝炎时胆道生理机能改变,肝脏防御功能减退,细菌侵犯所致。这样可使肝炎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对预后带来不良影响。在治疗上,应用郁金、赤芍、大黄、虎杖、丹参等活血利胆之品,疏肝利胆,肝胆并举,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对于缩短病程,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
大黄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都可存在较重的胆红素血症,快速改善肝功能、降低胆红素血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1998年4月-2005年4月,笔者采用大黄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红素血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们自1984年开始采用自拟的益黄散(炙大黄、益母草等)治疗母儿血型不合患者158例,其中由于大黄致敏发生黄疸性肝炎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刘某,女,27岁.于1995年12月3日以\"血清中发现IgG抗A抗体1年”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曾生1男婴,产后第2d死于\"新生儿溶血症.”本人检查发现血清中存在IgG抗A抗体,效价1:512,就诊前曾服过含大黄的中药治疗,出现过两次黄疸胆性肝炎,(发病时曾检查甲、乙、丙肝抗体抗原系列均阴性),怀疑\"大黄”过敏,但未引起重视.此次就诊时,抗体效价1:256,我们又给予益黄散(组成:炙大黄8g,生地30g,益母草5g,黄芩10g,白芍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4d时,患者感胃脘胀满,纳呆,恶心,继而全身发黄,即来就诊,急诊收住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