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16例,从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等方面总结其CT影像特点。结果本组16例均为单发病灶,多位于肾皮质,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凸出肾轮廓之外,平均4.7cm(2.2~10cm不等),伴或不伴邻近结构受累;增强扫描大多数(12例)动脉期明显不均质强化,静脉期及分泌期强化程度降低,低于周围肾实质,即典型的"快进快出"式强化,1例动脉期中等度强化,2例仅轻度强化,1例肿瘤内形成动静脉瘘。本组病例其中1例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内可见多发点状及条状钙化,增强后呈中等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结论 CT扫描是肾透明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手段,其较特征性的动脉期强化方式是与其它类型肾癌相鉴别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肾皮髓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CT、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96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肾脏行CT和 /或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直径为 2~9cm,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肉瘤样肾细胞癌 1例、透明细胞癌 78例、颗粒细胞癌 5例、混合细胞癌 8例和乳头状癌 4例。肾皮髓期增强扫描,肉瘤样肾细胞癌、混合细胞癌、97. 4% (76 /78)的透明细胞癌和 75. 0% (3 /4)的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强化,而颗粒细胞癌强化较均匀。51. 3% (40 /78)的透明细胞癌及 37. 5% (3 /8)的混合细胞癌强化程度强于邻近肾皮质;肉瘤样肾细胞癌、44. 9% (35 /78)的透明细胞癌和 50. 0% (4 /8)的混合细胞癌强化程度与邻近肾皮质相仿; 3. 8% (3 /78)的透明细胞癌、12. 5% (1 /8)的混合细胞癌及所有乳头状癌和颗粒细胞癌强化程度明显弱于邻近肾皮质。结论 各型肾细胞癌在CT/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例酷似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发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患者女,50岁,右肾实质内可见4枚大小不等病灶,与肾实质相比,CT平扫示肿瘤外周实质部分呈等密度,中央均可见条状、放射状稍低密度(考虑瘢痕);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中央瘢痕未见明显强化,肿瘤外周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肾实质;实质期及排泄期肿瘤中央瘢痕逐渐延...  相似文献   

5.
肾颗粒细胞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道肾颗粒细胞癌的CT、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颗粒细胞癌的CT、MRI表现,并与40例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相对比.结果:肿瘤直径为2~5em.颗粒细胞癌CT、M RI表现的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有完整的包膜;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均明显弱于肾皮质.结论:肾颗粒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1例为单侧2个病灶,1例为双侧7个病灶)。23例共30个病灶,左侧10个,右侧20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12 cm,平均4.6cm,其中≤3 cm 12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4个,囊性低密度3个,混杂密度23个;钙化6个。增强扫描:除2个较小肿瘤呈均匀强化外,28个强化不均匀;皮髓质期25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区高于邻近皮质者15个,相似或略低于邻近皮质者10个;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降低;排泄期肿瘤与肾实质相比呈明显低密度,病灶边界更清楚;25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3个有假包膜。3个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囊状,2个表现如单纯性肾囊肿,1个可见网格状分隔;增强扫描1个肾透明细胞癌明显囊变,囊壁及分隔明显不规则强化;2个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分隔不规则强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及假包膜,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多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20例)及肾嗜酸细胞腺瘤(15例)的CT表现,分析两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CT值及强化方式等。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灶的直径差异不明显(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CT平扫均多数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期多表现为明显强化,但肾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型,而肾嗜酸细胞腺瘤为快进慢出型,且肾透明细胞癌可有淋巴结转移,而肾嗜酸细胞瘤可有中央瘢痕。结论综合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脏集合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脏集合管癌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螺旋CT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肿瘤位于右肾者 2例 ,左肾 1例。位于右肾的 1例 ,肿瘤累及肾皮质和髓质 ,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大小约 8 0cm× 8 0cm ,平扫CT值约37~ 4 5HU ,其内见高密度的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性强化 ,无包膜 ,CT值约 5 2~ 10 7HU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另外 2例肿瘤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 ,其中位于左肾的 1例 ,肿瘤大小约 7 0cm× 7 5cm ,平扫病变区CT值约2 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扫描示肾皮、髓分界不清 ,病变区CT值约 70HU ,静脉期 (髓质期 )示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左肾癌 (集合管癌可能性大 )。另外 1例位于右肾 ,肿瘤大小约 8 0cm× 14 0cm ,平扫CT值约 3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肿瘤与正常的肾组织无明显分界 ,CT值约 4 5~ 72HU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 3例中 2例可见肾周脂肪囊及肾筋膜受侵犯 ,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1例有肋骨转移。结论 CT对肾脏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肾盂、输尿管原发肉瘤样癌MSCT表现。方法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肾盂、输尿管原发肉瘤样癌的MS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复习文献。结果肾盂肉瘤样癌2例,伴肾积水,肝脏、脾脏、后腹膜区淋巴结多发转移,1例肿块巨大,伴以边缘分布为主的多发低密度区;右输尿管中下段肉瘤样癌1例,累及膀胱,伴右肾积水、萎缩;左肾中上极肉瘤样癌1例伴坏死及左肾上盏积水;增强CT检查皮质期、实质期强化明显,延迟扫描强化程度减退不明显。结论肾盂、输尿管肉瘤样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MSCT对于术前定位、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例50岁女性左肾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呈类圆形囊实性,边界清晰,CT平扫实性成分呈等密度,增强肾皮质期及实质期持续渐进性强化,排泄期强化减退,强化程度均稍低于同期肾皮质,囊性部分无强化。MRI平扫实性部分T 1WI及T 2WI均呈稍低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CT平扫。结果6例中男3例,女3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5.8 cm;累及肾皮质和髓质者2例,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者4例;平扫肿块呈实性成分者2例,囊实性混杂成分者4例;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中度强化;4例肾脏轮廓改变;4例肿瘤内可见钙化;肾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5例,肺转移1例,左侧胸壁转移者1例,腰骶椎椎体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者5例,肾淋巴瘤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起源于髓质、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并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相似文献   

12.
王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2):112-11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考虑小肾癌患者(男11例,女1例,年龄40~65岁)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比较肿瘤在肾皮质期、髓质期的增强情况,并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皮质期11例肿瘤显著强化,1例呈轻度强化;实质期12例均显示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与病理对照,SCT术前正确诊断11例小。肾癌,另1例误诊为良性腺瘤。结论小肾癌的双时相螺旋CT增强扫描的增强特点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可在小肾癌的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变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观察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结果 17例PRCC,16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两肾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9~8.7cm(4.9±2.6)cm。瘤体位于肾髓质13例,位于肾皮质4例。肿瘤形态呈类圆、椭圆形15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或假包膜15例,无包膜2例。囊变7例,钙化灶2例,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40.6±4.3vs 33.7±3.5or 30.3±3.1,P<0.05);增强扫描,皮质期、皮髓质期、肾盂期,PRCC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P<0.05);皮质期、皮髓质期,PRCC强化程度高于肾髓质(P<0.05),但肾盂期低于肾髓质强化(P<0.05)。结论 PRCC的动态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28例,乳头状癌12例,嫌色细胞癌8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比较平扫、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各肾癌亚型坏死、囊变发生率及肿瘤的强化形式及强化幅度。结果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在强化幅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亚型。动态增强各期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最高,强化形式呈"快进快出"表现,乳头状癌轻至中度强化,嫌色细胞癌强化最轻,两者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85%透明细胞癌显示不均匀强化或主要周边强化,而41%乳头状癌、87%嫌色细胞癌显示较均匀的强化,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肾癌亚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四期扫描对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9个)RO和15例CCRC患者的资料,术前全部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采用SPSS 16.0软件对两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平扫时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在RO组和CCRC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大小、增强扫描各期的强化程度以及病变出现包膜、出血、坏死囊变、"辐轮"状强化及节段性增强反转等征象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术前RO和CCR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扫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肾集合管癌: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5例,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肾脏轮廓基本正常。肿瘤直径4.0~13.5cm,平均7.3cm。2例肿瘤累及皮质-髓质,3例累及肾皮质-髓质-肾盂。3例肿瘤呈实质性,内可见小区域坏死;2例肿瘤呈囊实性,内可见很不规则液性低密度区。肿瘤实质部分平扫CT值17.1~36.8HU,平均27.4HU;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其CT值为27.4~53.5HU,平均38.7HU;实质期CT值36.0~74.2HU,平均47.6HU。1例可见斑点状和针尖状钙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肿瘤较小时位于肾髓质,较大时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极不规则,境界不清,患肾轮廓基本正常;动态增强扫描示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肾盂癌的肿瘤体积、CT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变化特点的定量分析,为肾盂癌的准确诊断提供定量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盂癌患者及25例肾透明细胞癌(肾癌)的术前增强CT影像资料,采用ITK-SNAP软件获取病灶各期的体积、CT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肾盂癌肿瘤小于肾癌肿瘤的体积(中位体积分别为5.87cm 3、8.11cm 3),P<0.05;平扫期肾盂癌肿瘤CT值大于肾癌〔平均值分别为(34.59±7.01)HU、(30.28±5.95)HU〕,P<0.05;皮质期、实质期肾盂癌肿瘤CT值(中位CT值分别为61.50HU、66.00HU)小于肾癌(81.00HU、74.00HU),P<0.05,分泌期两者CT值〔平均值分别为(58.07±11.60)HU、(65.53±15.11)HU〕,P>0.05。肿块浸润肾实质型肾盂癌的体积<侵犯肾盂的肾癌〔平均值分别为(25.22±34.85)cm 3、(119.44±69.28)cm 3〕,P<0.05,两者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及分泌期肿瘤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盂癌的体积显著小于肾癌,CT增强具有轻中度延迟强化的特征,可以为肾盂癌的准确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技术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技术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2年以来26例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在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对肿瘤的大小、强化模式、肾周改变、邻近脏器及静脉的受侵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等征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6例小肾癌多呈较均匀等密度灶,其余20例直径>3 cm的肿瘤多呈混杂密度。6例小肾癌中4例于增强扫描时呈快进快出表现。余20例肾癌的强化模式有2种:①肿瘤于CMP 强化明显,NP强化减弱(n=15);②肿瘤于CMP和NP强化程度相近,EP强化程度明显减弱(n=5)。6例小肾癌均无肾周侵犯,其余20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和静脉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应用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能更加准确地对肾癌进行术前诊断和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肾盂癌和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70.2±11.7)岁]肾盂癌及26例[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67.3±11.7)岁]肾癌,所有病人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人的CT表现,测量并计算病人各期肿瘤/皮质CT比值及肿瘤-皮质CT差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期CT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肾盂癌病人动脉期及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均低于肾癌病人(均P0.05),2组病人平扫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盂癌病人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低于肾癌病人(P0.05),而2组病人平扫、动脉期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盂癌及肾癌的三期增强扫描CT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皮质CT比值对两者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