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破裂性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裂性椎间盘突出发生重吸收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远交群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经手术切除尾椎椎间盘,埋植在硬膜外.30 d后处死,取埋植髓核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对照组将线团埋植在背部肌肉内,30 d后处死作试验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埋植组织的质量明显缩小,实验组的TNF-α、VEGF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结论 椎间盘突出后发生的重吸收与其游离接触血运有关,新生血管与炎性反应在重吸收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后重吸过程中新生血管的长入与炎性反应的存在.方法 将20只SD雄性大鼠,经手术切除尾椎椎间盘.埋植在背部硬膜外.造成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模型.动物30d后处死,取埋植的髓核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0d后椎间盘组织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椎间盘组织中新生血管与巨噬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的髓核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确实有新生血管的长入与炎性反应的存在,其可能在椎间盘突出重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构建大鼠自体尾椎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冲吸收动物模型,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信号通路在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采用刺破大鼠自体尾椎椎间盘,包埋至L4-5背部肌肉的方法制作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模型。实验组从造模至取材之日予腹腔注射P38MAPK特异性阻断剂SB203580;对照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造模1周和4周后处死并取出包埋的椎间盘,电子天平称重。计算1周末和4周末椎间盘减少质量,镜下观察椎间盘形态退变情况。Real Time PCR法检测P38MAPK、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IL-1β、MMP-3、MMP-9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组1周时椎间盘质量减小0.47±2.90mg,4周时减少1.11±3.05mg,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1周时椎间盘质量减小4.15±1.84mg,4周时减少10.56±3.29mg,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镜下可见,实验组4周时与1周时相比,组织形态无明显退变,对照组4周时与1周时相比,组织形态出现明显退变。Real Time PCR检测,1周时,实验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TNF-α、p38MAPK、MMP-3、MMP-9的m 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4周时,实验组TNF-α、IL-1β、p38MAPK、MMP-3的m 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4周时,实验组椎间盘组织中TNF-α、P38MAPK、P-p38MAPK、MMP-3的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4周时椎间盘组织中TNF-α、IL-1β、P-p38MAPK的蛋白表达均高于1周时(P0.05)。对照组髓核组织中P-p38MAPK与MMP-3、IL-1β、TNF-α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0r1,P0.05)。结论 :P38阻断剂可能通过抑制髓核组织中P38MAPK的磷酸化,降低TNF-α、IL-1β、MMP-3、MMP-9的m RNA和蛋白体表达,从而抑制突出椎髓核组织重吸收。  相似文献   

5.
黄芪对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研究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黄芪干预重吸收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和胸腺肽治疗组等4组。动物t0d后处死,取髓核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B细胞含量。结果:相对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髓核组织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T、B细胞含量比例明显大于模型组。结论:突出髓核组织能够引发自身免疫反应,黄芪对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的重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自身免疫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动物实验的角度探讨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中的自身免疫反应.方法:20只SD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于坐骨神经旁的方法建立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坐骨神经痛模型);对照组大鼠手术方法同实验组,但不放置髓核.术前及术后1、2、3周时采用爬坡实验及后肢机械缩爪阈值测定评估大鼠造模前后后肢运动能力及痛觉过敏的变化.术后3周时处死动物应用透射比浊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12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情况;应用BCA蛋白定量法观察坐骨神经中磷脂酶A2(PLA2)的活性.结果:所有大鼠模型建立前爬坡试验结果均为Ⅳ级,造模后对照组爬坡试验仍为Ⅳ级,实验组在造模后1、2及3周时爬坡试验均为Ⅲ级.实验组大鼠造模后1、2、3周时的后肢机械缩爪阈值分别为67.2±8.4、41.3±5.2及40.7±5.3mmHg,较术前(90.4±5.0mmHg)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出现较为明显的痛觉过敏.术后3周实验组大鼠血清中IgG含量4.98±0.96g/L及IgM含量1.45±0.37g/L较对照组(4.31±0.77g/L及0.79±0.35g/L)明显上升(P<0.05);血清中TNF-α、IL-6、IL-12的含量(205.77±46.32pg/L,186.4±87.3pg/L,69.23±27.46pg/L)较对照组(11.01±2.53pg/L,85.0± 13.2pg/L,21.65±11.93pg/L)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大鼠移植髓核中出现抗原抗体复合物阳性沉积,阳性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坐骨神经中PLA2活性为0.0766±0.0039μmoL/(min·L),较对照组0.0006±0.0010μmoL/(min·L)明显升高(P<0.05).结论: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中存在着由移植髓核引起的全身及局部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这可能是导致其疼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进行综述。指出以往传统认为的需积极考虑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巨大型、破裂型和游离型重吸收的几率大,存在因重吸收而致症状缓解的可能。对于初发上述类型椎间盘突出,如患者症状不重,或者症状可耐受,且有充足休养时间,可尝试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神经症状加重或马尾神经综合征,则需积极考虑手术。腰椎间盘重吸收最短可在2个月内发生,作为手术依据的影像资料距离手术时间不宜超过这个期限。对重吸收的机理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自身免疫与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具有自身免疫抗原性,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症有关。众多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积液中IgG、IgM含量和血清中IgG、IgM含量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突出椎间盘组织标本中发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椎间盘突出标本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不同类型的椎间盘突出其自身免疫反应所诱导的炎症反应也不完全相同,并和腰腿痛的症状有明显的相关性。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重要作用机理之一,是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CT、MRI的普遍应用,临床上发现有些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此现象称之为椎间盘突出重吸收[1-3]。目前国外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重吸收报道不断增多,而国内却鲜有报道。我们报告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28岁,主诉间断腰痛半年,就诊3 d前出现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于2017年6月14日收住入院。查体:腰椎生理弧度存在,腰椎前屈10°、后伸0°,左右侧屈、旋转约20°;L4~5右侧棘突旁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右20°(+),左80°(-);右侧股四头肌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膝腱反射减弱,踝反射正常;髌阵挛、踝阵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髓核(脱出组)和腰椎骨折患者的髓核(正常组)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CD4+、IgG、Ig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放免检测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脱出组的髓核组织中见一定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一定量的CD4+阳性细胞,放免检测TNF-α的表达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发展与自身免疫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对经手术治疗的92例(107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做MRI、CT和椎管造影(Mye)检查,进行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前瞻性研究。以手术所见髓核突出状态为标准诊断,确诊破裂型椎间盘突出38例(40个椎间盘),占37%,其准确率依次为:MRI+CT+Mye96.7%(29/30),MRI+CT91.2%(31/34),MRI+Mye81.1%(30/37),CT+Mye80.O%(32/40),MRI76.9%(30/39),CT65.2%(30/46),Mye64.4%(29/45)。经统计学处理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运用MRI不同脉冲序列成像,可清楚地显示髓核、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和硬膜囊等结构。分别经椎间盘、椎间孔和椎弓根三个断层做CT扫描,并测量髓核突出率及动力位椎管造影有助于诊断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文章讨论了椎间盘突出的分类及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戴锋  俞鹏飞  刘锦涛  姜宏 《中国骨伤》2020,33(5):414-419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中期疗效及预后转归。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75例单节段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男53例,女22例;年龄18~58(35.62±9.96岁);病程5 d~6个月,平均(46.45±40.66) d。突出节段:L_(3,4) 4例,L_(4,5) 29例,L_5S_1 42例。放射痛左侧46例,右侧29例。选取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6个时间点对患者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SLRT)、指地距统计分析。计算末次随访时(治疗后5年)JOA改善率,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分析治疗前、末次随访(治疗后5年)椎间盘突出物体积变化,计算突出物体积吸收率,观察突出物吸收情况;分析JOA改善率与突出物吸收率之间关系。结果:71例患者完成随访,非手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JOA评分、SLRT、指地距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年与6个月、治疗后5年与2年、治疗后2年与6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年与6个月、治疗后5年与2年、治疗后2年与6个月SLRT、指地距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62.69±2.47)%,按照JOA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优26例,良26例,可14例,差5例,优良率73.24%;突出物体积由起始的(1 981.73±588.72) mm3减少至(1 011.82±395.47) mm3,总体吸收率(45.65±2.83)%,突出物发生明显吸收24例,部分吸收26例,未吸收19例,增大2例。JOA改善率与突出物吸收率作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中等以上正相关(r=0.679,P0.001)。结论:非手术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疗效,明确了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特点及预后转归,同时部分患者发生"重吸收"现象。  相似文献   

14.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操作要点并分析有关并发症.方法 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常规予以非甾体类药物预防异位骨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行JOA评分;摄术前和术后正侧、屈伸、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置换颈椎节段的活动度.随访12~28个月,术后治疗效果Odom评级: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2%;JOA评分:术前平均7.9分(6~12分),术后第1个月平均14.1分(9~16分),第12个月平均15.7分(10~17分).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活动范围分别平均是:术前7.7°(5.8°~9.1°),术后1个月5.5°(3.9°~7.8°),术后12个月5.5°(4.0°~7.8°).末次随访未发现异位骨化、假体松动、脱落、下沉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维持颈椎近期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但远期疗效还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5.
Intradural or intraradicula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DH) is a relatively rare condition often diagnosed intraoperatively. We encountered an extreme variant of IDH - a transradicular herniation as the disc material extruded through the lumbar nerve root through a split essentially transecting the nerve root. While failure to recognize intradural and intraradicular disc herniation can lead to failed back surgery, the variant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case could lead to iatrogenic injury and complication if not recognized. A unique case of transradicula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 25-year-old patient is presented with the depiction of intraoperative images supplementing the text.  相似文献   

16.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手术证实为破裂型者48例(A组),其余为非破裂型(B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征象,探讨破裂型LDH的诊断依据。结果:A组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JOA评分为12.27±2.94分,B组为18.50±3.65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X线片显示腰椎前凸发生率较高,CT显示边缘模糊、髓核异位、巨大突出及后缘锐角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MRI显示脱出髓核周围低信号带亦有较高发生率。髓核脱出率在50%以上者,B组的发生率为10.0%,而A组为45.8%。A组JOA分值与髓核脱出率成负相关(r=-0.77),B组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破裂型LDH具有症状明显、神经损害重等特点;影像学检查多种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破裂型LDH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操作要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显微椎间盘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及侧隐窝扩大术共47例(56个间隙)。结果 47例随访1.5-13个月,按Macab分级:优41例,良5例,差1例。结论 MEDⅡ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好的优点,适用于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仔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本文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全麻下手法推拿的方法。对469例患者行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59例患者推拿治疗前后的CT、体感诱发电位及血管电脑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将突出之髓核定位或挤破,而是通过手法作用在机体深部,改变突出物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松解受压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