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和肝细胞增殖因子(HGF)在诊断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通辽市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自2013-01-01/2013-12-31期间前来就诊的89例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肝转移情况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转移患者为研究组,非转移患者为对照组;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者完成两组患者血清中CEA、HGF检测工作,记录结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液中CEA、H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癌未发生肝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2 6,P<0.05;t=7.945 6,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尽早对大肠癌患者给予血清中CEA、HGF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其是否具有肝转移可能性;经临床治疗后根据CEA、HGF水平下降程度判断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对诊断脂肪肝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1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65例肝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脂肪肝48例、肝囊肿10例、病毒性肝炎7例。所有患者已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分析影像学资料,比较超声与CT对脂肪肝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对脂肪肝病情诊断效果。结果:超声与CT对脂肪肝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轻度、中度程度脂肪肝诊断准确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CT对重度脂肪肝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肝患者、轻度脂肪肝患者、中度脂肪肝患者、重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皮下脂肪层厚度依次增加,重度脂肪肝患者的声速值显著低于中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非脂肪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检查可提高脂肪肝诊断敏感度,准确评估脂肪肝发展程度,为临床治疗指导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非切口疼痛的中药铺灸干预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4例分为中药铺灸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中药铺灸组在上腹部神阙穴至上脘穴任脉段施以中药干粉铺灸,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非切口疼痛的发生例数、持续时间以及VAS评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灸组患者非切口疼痛发生率38.0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铺灸组疼痛持续时间(1.51±1.09) h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31±0.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 h铺灸组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48 h铺灸组的VAS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中药铺灸疗法可缩短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时间并降低发病比例,提升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羧肽酶A4(CPA4)、几丁质酶(Chitinase)水平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分析CPA4、Chitinase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5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21例)和非肝转移组(54例),另取健康志愿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CPA4、Chitinase水平,分析CPA4、Chitinase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及诊断肝转移的价值。结果肝转移组、非肝转移组血清CPA4、Chitinas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肝转移组上述指标高于非肝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转移组原发肿瘤T3-4分期比例、原发性肿瘤低中度分化比例、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比例、血清CA19-9、CEA水平高于非肝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原发肿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T3-4期、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血清CEA、CPA4、Chitinase水平是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CPA4和Chitinase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AUC为0.933,高于CPA4、Chitinase单独检测。结论高水平CPA4、Chitinase与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成人布鲁氏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布鲁菌氏病例资料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及病案首页,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血流感染与非血流感染组病例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布病病例共109例,其中布鲁氏菌血流感染组75例,非布鲁氏菌血流感染组34例。分析结果显示,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组成、职业分布、接触情况、发病季节及发病地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鲁氏菌血流感染组患者较非血流感染组患者在发热、腰痛症状分布不同,血流感染组较非血流感染组发热比例明显升高,腰痛症状出现比例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流感染组患者较非血流感染组患者并发脊柱炎的比例明显减低,并发白细胞减少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流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流感染组患者,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流感染组患者,转氨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流感染组患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血流感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在2011年4月至8月做B超检查的体检者中,选取脂肪肝患者249例及非脂肪肝患者298例,分别统计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脂肪肝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患者中小于40岁与大于40岁比较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发生率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脂肪肝患者易发生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疾病,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及其检测价值分析。方法选择75例CRC患者作为CRC组,另选取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LDH水平以及不同肿瘤发病部位、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生存状态下患者的血清LDH水平,并分析LDH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RC组的血清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的血清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血清LDH水平显著升高;淋巴结转移患者高于无转移患者,死亡者高于存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血清LDH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的转移以及存活状态均呈正相关性(P0.01),与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CRC患者的血清LDH水平异常升高,LDH水平监测对CRC病情的发展以及预后预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3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淋巴结转移)17例和未转移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4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情况、脉管侵犯情况。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不同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结转移组肿瘤直径、神经侵犯比例、脉管侵犯比例明显高于未转移组,随着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增加,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是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肿瘤直径大、低分化、浸润程度深以及存在神经、脉管侵犯会明显增加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缩短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和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出院后3年门诊复查时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血糖达标组(<7.0%)36例,血糖未达标组(≥7.0%)44例;根据3年随访期间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组45例,微血管并发症组35例。收集入选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情况,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情况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血糖未达标组患者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率、高脂血症比例明显高于血糖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比例、年龄、高血压比例、脂肪肝比例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不同血糖达标情况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率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微血管并发组男性比例明显低于无微血管并发组,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化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D3根治术与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7年8月乐山市某医院收治的156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5例接受腹腔镜D3根治术(D3根治术组),91例接受腹腔镜CME(CME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2年结肠癌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D3根治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C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均少于C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3根治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5%,低于CME组患者的6.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年,D3根治术组患者复发及转移发生率为12.30%(Ⅱ期1例肝转移,Ⅲ期2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Ⅱ期2例局部复发,Ⅲ期2例局部复发),高于CME组的5.50%(Ⅲ期2例肝转移;Ⅱ期1例局部复发,Ⅲ期2例局部复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D3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较CME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