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经各种辅助检查证实未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60例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多数患者有吸烟史和肥胖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结论应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实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避免疾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内皮功能-外周动脉张力测定技术(Endothelial function-peripheral arterial tonometry technique,Endo-PAT)检测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和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状动脉进行Gensini积分,了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RHI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变化情况和相关性,RH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志愿纳入研究的志愿者680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前进行RHI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Gensini积分。比较不同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不同亚组RHI、Gensini积分的变化,了解RH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各个亚组组中,与无危险因素组比较,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组RH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RHI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较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研究中发现,与无危险因素组比较,高血压和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非糖尿病危险因素组Gensini积分更高,代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加明显。RHI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负相关(r=-0. 6762),与高血压、年龄、糖尿病、Gensini积分均负相关。结论 RH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HI降低可以作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特别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新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春梅 《医学综述》2008,14(1):98-1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不能解释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激发人们去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其他潜在危险因素。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如易感基因MEF2A、高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光氨酸、脂联素、瘦素、感染、炎症、性格、心率、社会经济地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共识。但传统的单纯以收缩压和舒张压为目标的干预策略并未使冠心病的发病和预后改善达到理想的预期值。最新研究发现,脉压差过大,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已有研究证实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良好的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静息心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静息心率过快将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增加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率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卒中患者的心率管理方案因在充分考虑静息心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制订。  相似文献   

6.
杨欣  丁毅 《医学综述》2015,(2):239-24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颈动脉任一部位存在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能预测脑卒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因而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引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为连累、持续并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和肾脏疾病危险性越大[1].  相似文献   

8.
杨颖 《医学综述》2011,17(21):3214-32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基因方面阐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治开辟一个新领域。在此对其中的一种候选基因即间隙性连接蛋白37C1019T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逐年增多,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因素成为预防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的必要条件,随着全人类基因图谱的完善,血脂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具体基因位点是否因不同人种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雷蔚  莫新玲 《医学综述》2014,(6):986-98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伴有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被称为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加速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互为危险因素,因此初步考虑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同型半胱氨酸四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冠心病(CHD)的价值.方法 对28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CHD均以老年多见(χ2 =15.204,P<0.001));<60岁男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803,P<0.01);283例CHD患者仅高血压与其它各危险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级相关及回归分析仅高血压与CHD有显著相关(r =0.993,t=15.654,P<0.001).男性CHD以合并高血压及吸烟因素居多,女性CHD以高血压及糖尿病因素居多,男女CHD对比吸烟、糖尿病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23.916、χ2 =11.740,P<0.001).高TG、低HDL-C与高TC、高LDL-C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性别、年龄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 增多CHD增加,合并2个危险因素组最多见,为35.3%,2个以上危险因素组冠心病并未随着危险因素增多而增加.结论 老年、高血压是CHD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是男性CHD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女性CHD主要的危险因素;男女CHD患病率与年龄有关,<60岁时男性CHD发病率高于女性;血脂异常中高TG、低HDL-C为CHD主要的危险因素;CHD合并2个危险因素最多见.CHD的防治不仅要重视高危人群,也要加强低危人群的宣教和预防,综合干预和积极控制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可能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牙周疾病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牙周疾病是由菌斑微生物所引起的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包括牙龈炎(仅侵犯牙龈组织)和牙周炎(侵犯牙龈、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多种组织),牙龈出现炎症,牙周炎时还表现为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最后可导致丧牙.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我国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冠心病,在社区层面针对多个危险因素开展综合性干预是降低和减缓慢性病发展进程的有效措施。但目前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且相关的行为因素有待进一步明确。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市东城区社区糖尿病人群的冠心病患病情况,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行为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集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系统2014年记录的9 260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资料,分析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及分布特征,根据是否患有冠心病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超重或肥胖情况、高血压病史及生活行为习惯的不同。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社区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为49.13%(4 549/9 260),膳食合理者占5.27%(488/9 260),体力活动综合分级为较多者占9.49%(879/9 260)。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病史、平均每天主食量、平均每天吃水果量、每日饮水量、体力活动综合分级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平均每天吃水果量、体力活动综合分级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糖尿病管理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较高,该人群中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合理比例较高,年龄大、女性、有高血压病史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平均每天吃水果量大、体力活动综合分级高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关于CHD危险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体重、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可改变的因素。然而不同的危险因素在男性和女性是有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对于CHD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病例-对照调查、单因素分析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法进行资料处理,探讨了先心病致病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先心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先心病家族史(相对危险度为11.0),孕期毒物接触(3.63)、孕期精神刺激(5.09)、孕早期感冒(4.13)。其中,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主要与前3者有关,法洛四联症主要与孕早期感冒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同时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与冠心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冠心病人88例为研究组,同期入院的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56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胆固醇、甘油三酯检查,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及胆固醇、甘油三酯的结果。结果:冠心病人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比非冠心病人组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更明显异常。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可影响脂质代谢异常。推断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的107例青年(46岁以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同期320例老年男性冠心病病例对比,并对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且主要累及前降支;吸烟、血脂异常及糖尿病是46岁以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提前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王正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42-1344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抑郁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为CHD与PSD的病因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CHD和脑卒中患者257例,收集临床资料,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吸烟、饮酒和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高血压危险因素对PSD患者的作用强度均大于CHD抑郁者(P<0.05和P<0.01);年龄偏大和职业为干部危险因素对CHD抑郁患者的作用强度大于PSD患者(P<0.05).结论: CHD抑郁和PSD危险因素的分布均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发生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将已确诊为T2DM的96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CHD分为两组,其中单纯T2DM组51例,T2DM并发CHD组45例。了解并检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BG、P2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HDL-C、LDL-C、VLDL-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24h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S-CRP),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在HbA1C、FBG、TG、TC、HDL-C、FINS、UMA,PINS、FIB、S-CRPSBP、DBP、UA、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病程、BMI、P2BG、LDL-C、HOMA-IR、P2BG/FBG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BMI、P2BG、波动性高血糖等与冠心病发生成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城区中老年社区居民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区社区居民中老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3种慢性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防病、治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北京城区4866名中老年居民进行常规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3种慢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患慢性病组与正常人群组伴随疾病情况。结果年龄、三酰甘油、糖尿病、体质指数(BMI)与高血压呈正相关;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呈正相关;性别、年龄、三酰甘油、高血压与糖尿病呈正相关;各种慢性病患者的伴随疾病患病率均较正常组高(P〈0.05)。结论年龄增加、高三酰甘油、高BMI是中老年社区居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在社区居民中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饮食观,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